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有关黄河的小故事

有关黄河的小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937 更新时间:2024/2/25 13:08:47

.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在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中国历史上的“黄河清”有几次?分别是什么情况?

黄河水变清,大部分情况超越了自然本身,成为一种象征。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黄河清现象的描述,往往充满着附会、天人感应与政治导向色彩。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

由于泥沙壅塞,黄河往往以黄色面孔出现。经过近代的科学考察,准确地知道,5464公里长的黄河,只是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2000年)

黄河中下流的水经常是浑浊的,且是人口聚居区,故而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认为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一个原因是,中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导致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高,招致下游多次改道,洪水肆虐。黄河泥沙问题由来已久,从周秦以来,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古人曰:“黄河清,圣人生”,似乎预示着黄河永无澄清的可能。

其实,黄河上游源头清澈如镜,但流经兰州以下特别是经过黄土高原后,黄河含沙量陡增。黄河由清变浊是一个渐进的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春秋以前,黄河及其支流的输沙量很小,山陕一带的河水尚可直接饮用。自秦之后,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据一个报道称: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可见黄河水之浑浊。

据地质学史专家李鄂荣先生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如从此时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李鄂荣:《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说说黄河的“黄”》);

由于标准不同,而且有时候黄河并非“真清”了。又据王星光、彭勇研究,历史上共66次出现黄河清的现象。最早一次在东汉建武九年,平原出现河水清之兆(《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河部》),最近一次在民国二十四年元月二十四日,山西石楼地区“黄河河清”突见底(《申报》,1935年2月2日)。从科学态度看,黄河变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内在的规律。但在历史时期,把黄河由浊变清这一奇异现象作为祥瑞之兆的认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黄河清,圣人生”,以为这是一种祥瑞现象。另外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是“河当浊而反清,阴欲为阳”,视黄河清为一种叛乱、不祥之征。

古代各朝均有一些地方官或宫中大臣借“黄河清”歌功颂德。明代永乐二年冬的“黄河清”,被大肆渲染,显然与朱棣是以臣下起兵夺得皇位,需要以此来证明他是“奉天承运”有关。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雍正四年时期,对“黄河清,圣人出”极尽渲染。当时的河南巡抚田文镜在上报皇帝的奏章中说:钦惟我皇上德备中和,功同参赞。天地位而万物育,悉本于大孝之敬修;四时行而百物生,已臻于无为之圣治。是以天不爱道而七政齐辉,地不爱宝而九河告瑞。既刷深数百尺而循轨东趋,复澄清千里而安澜一色……臣考之典籍,黄河十(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然从未有清至一千余里,久至一月如今日之独盛者也。通省臣民莫不欢呼,踊跃称颂。皇上朝乾夕惕,圣德格天,昭此大瑞,以垂亿万斯年之宏庥;遇此奇逢,幸生六道化成之盛世。因为雍正皇帝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怀疑,同时他“于天人感应之际,信之甚笃”(《雍正起居注》)。于是欣然撰文《河清颂》二千余言,命河道总督田文镜立石记述之,并为一大批官员加官进阶。雍正帝将“黄河清”视做“天人感应之理”,是其善政的报应。他说,“至于上年朱家口河水溃决,朕敕谕河臣悉心修筑,今于十二月十三日决口合龙,越三日即有河清之应,具见河神福国佑民功用著显,宜崇祀典以答神庥”。

雍正皇帝命令地方建立了“御制黄河澄清碑”,刊刻其上,说是感谢河神,实是给自己表功。雍正皇帝认为自己善加治理河务,使得上天降兆。也就是说,在历史时期,黄河清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黄河清”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现象。一个内在动力是,由于黄河洪灾频繁,成为黄河流域人民的心腹之患,人们对黄河安澜清澈充满了向往。

黄河清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想象。“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八回),成为古时中国人的梦想。这个圣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也不是指孔夫子这样的学问家,只是那些君临天下的帝王才担当得起。几千年来,许多中国人总是希望出个明君,政治清明,能够带来“河清海宴”的太平盛世。

实际上,黄河清意味着泥沙的减少,除生态建设工程外,气候变化、水利工程、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导致黄河泥沙锐减的重要原因。近20多年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卓著,正发生着由“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黄河清的局面当在不远。在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下,黄河清更多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非与圣人或盛世有何内在关联。参考文献:王星光、彭勇:《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徐近之:《地方志中关于黄河清的记载》。左慧元:《黄河澄清的奇迹》。《大河“清流”》,《望》2017年第39期。杨雪:《心系黄河清胸怀黄土情》,《科技日报》。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还有哪些书法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几把王羲之和他儿子王献之的故事啊:一天,王献之在书房里写字,自己认为写得不错了,于是就拿给他爸爸看看,于是王羲之就在“太”字点上,重新点了一下。献之自讨没趣以后,想到妈妈那里得到一些宽慰,就急匆匆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我这篇字写得比较好,有几分神似爸爸了,你认为是那些字像呢?”他妈妈看了看,就说:

  • 我想知道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如米芾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小时家境不富裕,花学费在私塾学写字三年亦长进不大。一日,他听说有位路过村里的赶考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

  • 书法家的故事作文我有什么感想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据说,在山阴地方有一位道士,想求王羲之给写一本“黄庭经”,他虽然准备好了帛纸,但还是担心王羲之不肯答应,后来,他了解到王羲之平素最喜欢鹅,就特地养了一群白鹅,以便等待时机。有一天,王羲之果然乘船路过那里,看见了一群两掌拨水,昂首前进,羽毛白净,形体优美的白鹅时,很是喜爱,就

  • 我国古代军事战争史上,“十大名关”之潼关是怎样的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我们首先看看潼关的形势:北侧紧靠黄河,河水紧贴塬体而流。(塬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是由于水流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台状高地,这种地形顶部非常平坦,而且面积非常大,但是四周因为河水的冲刷而形成了悬崖峭壁。)在东侧有一条望远沟,西侧也有一条禁沟,沟中都有水而且很深。东西两侧在河水的冲刷下也是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削

  • 古代如果黄河结冰那潼关还有意义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如果黄河结冰那潼关还有意义吗?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潼关的详细介绍和作为古代的战略意义。第二,黄河结冰对潼关有些什么影响。第三,客观的总结。潼关做为关中的东大门,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险”。潼关紧临黄河,东部是黄河转折之处,西边渭河也冲击而来,北部是中条山,南部是秦岭山脉。西

  • 名人好学的事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

  • 为什么现在总有些人说赵孟书法,人品都不行,难道他们自觉比傅山,董其昌还强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说赵孟人品不行书法更不行的人,大多数都是半瓶子不满,十分之一瓶子晃得厉害的那种人。大多数都是道听途说来一点消息,看到点文史小知识,就出来显摆自己懂很多的那种。他们有一种心理,就是如果能挑出成功人的问题,就代表我很成功,也有是为了蹭热度的。很多人对赵孟的看法都来自董其昌和傅山,只是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你知道关于潼关的哪些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潼关我去过,那个地方军事重地,易守难攻,安绿山攻潼关,损兵折将。谢邀回答,有关潼关典故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太宗在潼关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入潼关的五言诗。《入潼关》唐.~李世民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

  • 汉后函谷关地位不再重要,为什么不直接攻取函谷关进关中却非要走潼关?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函谷关并非固定在一处,古代的潼关也随着朝代的变迁也有变动,根据古代函谷关和潼关遗址考古,函谷关和潼关都有三处遗址,建设在不同的地方。要了解为什么军队不直接攻取函谷关进关中却非要走潼关这一问题,必须了解函谷关和潼关的变迁。函谷关的历史变迁。函谷关现在的遗址有三处,分别是战国时期的函谷关、汉朝函谷关

  • 赵孟的书法及理论对后世书法有什么促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元代的书学没有重大的创新发展,大体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元代书法家大多沿此路寻求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提倡并领导书坛复古的书法家是赵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尚韵”,唐代书法“尚法”,宋代书法“尚意”,元代书法“尚古”,因为元代书法崇尚复古,如果要说赵孟的书法及理论对后世书法有什么促进作用的话,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