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果黄河结冰那潼关还有意义吗?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潼关的详细介绍和作为古代的战略意义。第二,黄河结冰对潼关有些什么影响。第三,客观的总结。
潼关做为关中的东大门,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险”。潼关紧临黄河,东部是黄河转折之处,西边渭河也冲击而来,北部是中条山,南部是秦岭山脉。西安(古代长安)在我国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国都存在,这就使得潼关具有了战略意义。当关中政权能够统一天下时,则出潼关入中原,平定天下,汉初唐初如此。而中原王朝在统一天下时,则可以最后进入关中,曹操既如此。潼关是连接关中和中原的桥梁,历代王朝都在此驻守重兵,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之地!
如果黄河结冰会对潼关的意义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有限。为什么说有一定的影响呢?潼关是关中的门户,东边就是黄河。但是潼关并非进入关中的唯一路径,也可以从山西进攻关中,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案例一:战国初期,魏国大将吴起从山西龙门渡口(山西河津县)渡过黄河,并在过河后修筑城池,打败了前来讨伐的秦军,取得了第一次河西之战的胜利。
案例二:西晋末期,前赵大将刘曜多次从蒲津渡口西渡黄河进入关中,并于公元316年攻破长安城,俘虏晋愍帝,灭亡西晋。
案例三:北魏前期,关陇大起义,义军割据关中、河东。魏太武帝拓拔焘率军在山西新绛县剿灭河东义军后,由蒲津渡口渡河,杀入关中平原,剿灭了关中义军。
案例四: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唐军从龙门渡口渡过黄河,进攻关中。后来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大唐。
案例五:唐朝末年,河东军阀李克用从晋北出发到河中,从蒲津渡口渡过黄河,并在长安郊外击败黄巢,逼其退出长安。
案例六:南宋初年,金国大将完颜娄室由蒲津渡口渡过黄河,杀宋军一个戳手不急,并在关中大破16万精锐宋军,威震关陇。
这些共性都是通过度过黄河来进入关中的,如果黄河结冰,并且足够牢固时中原可以直接很轻松的跨过黄河,进攻关中。
为什么又说影响有限呢?上面这些案例除了是从黄河进入关中的,但是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关中的的统治者和政权比较薄弱,基本上都是一个政权的末期,政治黑暗,经济衰败,中原的进攻一方都是多年不遇的雄主和杰出的将领,这样大势在中原的一方。另外我们再回到潼关的防御位置上来,作为雄关,不单只有黄河天险,潼关有四道门户,其中一道是金斗关,而过了金斗关就是一条狭窄的路,被称为黄巷坂,也就是”五里暗门“,这里十分的适合打伏击,而过了五里暗门就来到了潼关,但是在潼关之后还有一个防御点,那即是禁沟,这里长期受到雨水和喝水的冲刷,直通秦岭,直达武关。
所以说禁沟就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夺取了禁沟,潼关就不攻而破。隋朝的时候,因为雨水的冲刷,所以在潼关以南4公里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新道,而这条新道可以支取潼关,所以隋朝在这里建立了新潼关,武则天时期,潼关受到了和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黄河的下移,使得潼关不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而是可以从旁边的河床穿过。
综合分析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是有限的。其实最易守难攻的险关,往往是从内部瓦解的,关中作为那么多朝代的首都,很多次都是因为后期朝政腐败,人民生活困苦,被逼造反,最后推翻了固若金汤的关中王朝,所以说,最险要的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再坚固的堡垒都会被攻破。
你的想法不过是两渡黄河以绕过潼关天险。
这当然可以。从现在三门峡市北渡黄河,然后沿着黄河北岸中条山南麓西进再折向北,从蒲坂津(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渡,进入陕西。
曹操就这么干过:
(马)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三国志武帝纪》
其实马超也不是笨蛋,他也知道蒲坂津的重要性,他的失败跟内部矛盾有关:
《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山阳公载记曰: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你大概是觉得这么走绕路太远,想从潼关前过河。但你要明白,黄河晋陕交界段是切穿黄土高原南下,在潼关附近受阻于秦岭山脉,才转从崤山中条山之间穿向东行,从潼关到三门峡一路都是深沟峡谷,水流湍急。即使水面能够结冰,冰下也是暗流汹涌,几乎不可能供人通行。
事实上黄河河南段封冻并不严重,极少出现能承载人马通过的厚冰。最著名一次是在北宋灭亡前夜,因为之前从未有过,沿河布防的宋军措手不及,被踏冰南下的金兵轻易击溃,酿成“靖康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