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如果黄河结冰那潼关还有意义吗?

古代如果黄河结冰那潼关还有意义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251 更新时间:2024/2/25 13:08:28

古代如果黄河结冰那潼关还有意义吗?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潼关的详细介绍和作为古代的战略意义。第二,黄河结冰对潼关有些什么影响。第三,客观的总结。

潼关做为关中的东大门,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险”。潼关紧临黄河,东部是黄河转折之处,西边渭河也冲击而来,北部是中条山,南部是秦岭山脉。西安(古代长安)在我国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国都存在,这就使得潼关具有了战略意义。当关中政权能够统一天下时,则出潼关入中原,平定天下,汉初唐初如此。而中原王朝在统一天下时,则可以最后进入关中,曹操既如此。潼关是连接关中和中原的桥梁,历代王朝都在此驻守重兵,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之地!

如果黄河结冰会对潼关的意义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有限。为什么说有一定的影响呢?潼关是关中的门户,东边就是黄河。但是潼关并非进入关中的唯一路径,也可以从山西进攻关中,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案例一:战国初期,魏国大将吴起从山西龙门渡口(山西河津县)渡过黄河,并在过河后修筑城池,打败了前来讨伐的秦军,取得了第一次河西之战的胜利。

案例二:西晋末期,前赵大将刘曜多次从蒲津渡口西渡黄河进入关中,并于公元316年攻破长安城,俘虏晋愍帝,灭亡西晋。

案例三:北魏前期,关陇大起义,义军割据关中、河东。魏太武帝拓拔焘率军在山西新绛县剿灭河东义军后,由蒲津渡口渡河,杀入关中平原,剿灭了关中义军。

案例四: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唐军从龙门渡口渡过黄河,进攻关中。后来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大唐。

案例五:唐朝末年,河东军阀李克用从晋北出发到河中,从蒲津渡口渡过黄河,并在长安郊外击败黄巢,逼其退出长安。

案例六:南宋初年,金国大将完颜娄室由蒲津渡口渡过黄河,杀宋军一个戳手不急,并在关中大破16万精锐宋军,威震关陇。

这些共性都是通过度过黄河来进入关中的,如果黄河结冰,并且足够牢固时中原可以直接很轻松的跨过黄河,进攻关中。

为什么又说影响有限呢?上面这些案例除了是从黄河进入关中的,但是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关中的的统治者和政权比较薄弱,基本上都是一个政权的末期,政治黑暗,经济衰败,中原的进攻一方都是多年不遇的雄主和杰出的将领,这样大势在中原的一方。另外我们再回到潼关的防御位置上来,作为雄关,不单只有黄河天险,潼关有四道门户,其中一道是金斗关,而过了金斗关就是一条狭窄的路,被称为黄巷坂,也就是”五里暗门“,这里十分的适合打伏击,而过了五里暗门就来到了潼关,但是在潼关之后还有一个防御点,那即是禁沟,这里长期受到雨水和喝水的冲刷,直通秦岭,直达武关。

所以说禁沟就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夺取了禁沟,潼关就不攻而破。隋朝的时候,因为雨水的冲刷,所以在潼关以南4公里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新道,而这条新道可以支取潼关,所以隋朝在这里建立了新潼关,武则天时期,潼关受到了和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黄河的下移,使得潼关不再需要从麟趾塬上通过,而是可以从旁边的河床穿过。

综合分析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是有限的。其实最易守难攻的险关,往往是从内部瓦解的,关中作为那么多朝代的首都,很多次都是因为后期朝政腐败,人民生活困苦,被逼造反,最后推翻了固若金汤的关中王朝,所以说,最险要的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再坚固的堡垒都会被攻破。

你的想法不过是两渡黄河以绕过潼关天险。

这当然可以。从现在三门峡市北渡黄河,然后沿着黄河北岸中条山南麓西进再折向北,从蒲坂津(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渡,进入陕西。

曹操就这么干过:

(马)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三国志武帝纪》

其实马超也不是笨蛋,他也知道蒲坂津的重要性,他的失败跟内部矛盾有关:

《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山阳公载记曰: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你大概是觉得这么走绕路太远,想从潼关前过河。但你要明白,黄河晋陕交界段是切穿黄土高原南下,在潼关附近受阻于秦岭山脉,才转从崤山中条山之间穿向东行,从潼关到三门峡一路都是深沟峡谷,水流湍急。即使水面能够结冰,冰下也是暗流汹涌,几乎不可能供人通行。

事实上黄河河南段封冻并不严重,极少出现能承载人马通过的厚冰。最著名一次是在北宋灭亡前夜,因为之前从未有过,沿河布防的宋军措手不及,被踏冰南下的金兵轻易击溃,酿成“靖康之耻”。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名人好学的事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

  • 为什么现在总有些人说赵孟书法,人品都不行,难道他们自觉比傅山,董其昌还强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说赵孟人品不行书法更不行的人,大多数都是半瓶子不满,十分之一瓶子晃得厉害的那种人。大多数都是道听途说来一点消息,看到点文史小知识,就出来显摆自己懂很多的那种。他们有一种心理,就是如果能挑出成功人的问题,就代表我很成功,也有是为了蹭热度的。很多人对赵孟的看法都来自董其昌和傅山,只是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你知道关于潼关的哪些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潼关我去过,那个地方军事重地,易守难攻,安绿山攻潼关,损兵折将。谢邀回答,有关潼关典故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唐太宗在潼关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入潼关的五言诗。《入潼关》唐.~李世民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

  • 汉后函谷关地位不再重要,为什么不直接攻取函谷关进关中却非要走潼关?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函谷关并非固定在一处,古代的潼关也随着朝代的变迁也有变动,根据古代函谷关和潼关遗址考古,函谷关和潼关都有三处遗址,建设在不同的地方。要了解为什么军队不直接攻取函谷关进关中却非要走潼关这一问题,必须了解函谷关和潼关的变迁。函谷关的历史变迁。函谷关现在的遗址有三处,分别是战国时期的函谷关、汉朝函谷关

  • 赵孟的书法及理论对后世书法有什么促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元代的书学没有重大的创新发展,大体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元代书法家大多沿此路寻求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提倡并领导书坛复古的书法家是赵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尚韵”,唐代书法“尚法”,宋代书法“尚意”,元代书法“尚古”,因为元代书法崇尚复古,如果要说赵孟的书法及理论对后世书法有什么促进作用的话,可

  • 为什么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黄河铁牛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黄河铁牛是黄河岸边著名的镇水神兽,它出土于现在山西省的永济市,这里曾是古代黄河蒲津渡的渡口,是古代晋陕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而从唐代建造了这八座大铁牛开始计算,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经过数次黄河的改道,铁牛被淹没在了河水之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兴建三门峡水库蓄洪,古代渡口出现了大范围淤泥

  • 赵孟书法真的有那么好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赵孟这位空前绝后,惊才绝艳之人,搁在当今来看,无疑也同样是技能满点的现象级人物。他诗画书鉴,无一不精;而书法更是诸体兼善,空前绝后。除此以外,更是生的一副“神仙中人”的好相貌,又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妥妥的皇室后裔。据说元仁宗(1312-1320年在位)非常喜欢赵孟的书法,

  •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切记,要简短.,高度概阔,200字以内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

  • 为什么现在好多提问推崇赵孟?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作为一个初学写字者,开始时,谁的名气大就临摹谁:二王、柳、欧、颜等,后来,觉得赵孟的字,既有书法的美学性(这是追梦书法家的人所追逐的目标),又兼有较好的可书写的实用性。所以,一直在临赵孟的字。(只求把中国字写的能好看点,别无大志。下面是拙笔。哈。)赵孟堪称划时代书画大家,出身皇室后裔,才貌双全,书法

  • 大家觉得赵孟的《右军四事》书法作品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此帖应为赵行书第一。赵孟的《右军四事帖》书于元代大德年间,是赵氏传世作品中的精品佳作。此卷纸本,纵二十四点四厘米,横一百一十七厘米,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右军四事帖》所写的内容是书圣王羲之的四件轶事。其一说的是王羲之的书法一开始没有奇异,很不胜庾翼、郗,到其末年才登峰造极。其二说的是王羲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