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函谷关并非固定在一处,古代的潼关也随着朝代的变迁也有变动,根据古代函谷关和潼关遗址考古,函谷关和潼关都有三处遗址,建设在不同的地方。
要了解为什么军队不直接攻取函谷关进关中却非要走潼关这一问题,必须了解函谷关和潼关的变迁。
函谷关的历史变迁。函谷关现在的遗址有三处,分别是战国时期的函谷关、汉朝函谷关、曹魏时期的函谷关。
一、战国时期秦国函谷关。
战国时期的函谷关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现在已经没有太多表面遗址留存。(战国秦函谷关复原建筑)
这一函谷关和潼关相距140里左右,中间连接的是著名的“函谷道”,函谷道中间并不是密封的,中间还有岔路可以绕过潼关。其实函谷道还特指函谷关的一条只有15里的险峻道路,是因为河流冲刷或者地质变动形成的一条裂缝,是稠桑塬平面上的一条裂缝,主要是因为黄土的原因形成的,地势比较险峻。
函谷关就建设在函谷道这一大地裂缝的出口处,当年的战国时期的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主要因为函谷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第一,稠桑塬当时是茂密的森林灌木丛,形成天然的屏障,中间没有道路,军队很不容易通过;第二,稠桑塬北面就是黄河,黄河的水流将黄土塬切割的非常陡峭,军队也不能行军;第三,函谷关建设在唯一通道是函谷道出口,出口前是一条大沟,现在仍然存在一条长7里,深17米的沟,当时这条沟里应该有水,沟的长度还要长,并且在沟函谷道一侧建设有城墙。
如此和自然环境相匹配的函谷关确实是易守难攻,阻碍战国时期六国由函谷关进攻秦国了。(民国时期秦函谷关,关前就是弘农河)
二、西汉时期的函谷关。
西汉时期,函谷关内称作“关中人”,并且引以为傲,就像现在的首都“北京人”一样,有地方差距。汉武帝时期的楼船将军杨仆是河南新安人,对此感到非常不快,于是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献出来,在河南新安修建新的“函谷关”,这一函谷关距离秦国的函谷关向东移了150公里,这就是汉朝的“函谷关”。这样新安也成了关内,关内的范围扩大了。
不过东移后的函谷关的战略意义就不怎么大了,失去了天险的依托,更多的是注重经济利益和民间的民生了。新的函谷关虽然建立,但旧的函谷关仍然存在的,战略意义重要。(新安函谷关城门)
三、曹魏时期的函谷关。
三国时期,曹操征讨张鲁、马超,在距离函谷旧关10里的地方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函谷关”。
为何曹操要建立新的函谷关呐?原来经过两汉几百年的发展,函谷关的天然屏障已经基本丧失了。稠桑塬上原来茂密的森林已经几乎没有了,西汉时期在这里设置了弘农县,人口的聚集,对森林进行了不断的砍伐,森林已经大都变成了农田,森林天险已经不复存在;同时,经过几百年黄河水的冲刷,稠桑塬陡峭的黄河岸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河在这里形成了滩涂,军队可以直接在这里通过。如此的变化,使得原来函谷关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荡然无存,成了两侧都有通道的无阻碍作用的关口。
曹操看到这种函谷关的地理变化,于是在现在河南灵宝东北20公里处,在黄河滩涂建立新的关卡“函谷关”,作为军队物资转运的军事要塞,从此洛阳到长安的人大都经过新的函谷关,而旧的函谷关通道基本算是废弃了。(函谷关和潼关位置示意图,秦函谷关旁边就是曹魏函谷关)
由于人为砍伐森林建设耕地和黄河不断冲刷河南岸的峭壁,原来的函谷关不再是到关内的唯一通道,军队可以在黄河滩涂推进,越过原来的函谷关;军队也可以经过弘农县推进,原来屏障在这里的原始森林已经不存在了,被改成了耕地,军事防守的重任落在了弘农县的身上。因此函谷关的战略位置大大降低了。
潼关的建设和变迁。三国时期,函谷关的战略位置严重下降,已经起不到屏障进攻的作用。196年,曹操开始建设函谷关以西140里的潼关,最初建设此关的目的是为了屏障关西地区的军队进攻,主要是马超、韩遂等关西军阀,同时废除函谷关。
潼关是关中地区和山东地区通道上的有一个险要地理位置,潼关最早见之于史书在公元212年,曹操和马超在潼关大战,曹操依托潼关遏制了马超对中原地区的进攻。
潼关南接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有十二连城,北面渭水、洛水绕城汇流进入黄河,北部有华山之险要,构建城池和地理环境形成要塞,只有一条小路从崇山峻岭通过,出来就是潼关城。(潼关关隘变迁图,潼关被攻击可以从禁沟,风陵渡和秦岭山麓等,地形上比函谷关差,按照战国时期的对比)
这里面不得不提到“禁谷”,“禁谷”是因为山上的因下雨水流直下,冲刷出来的一条宽30多米的深沟,长达七公里,直通潼河,是天然形成的屏障。
潼关既可以遏制关中、关西军队的进攻,也可以遏制中原地区军队的进攻,代替了函谷关的军事地位。
隋朝时期(611年),潼关的位置南移了几公里,到武则天称帝后的691年,潼关再次迁至黄河、渭河的南岸,现在潼关的就是延续唐武则天时期建设的潼关,一直没有改变。(民国时期的潼关)
为何不能攻下函谷关绕过潼关进入关中地区?函谷关和潼关都是中原地区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上的两个关键要塞,过了函谷关还要往西走140里才能到潼关,过了潼关才真正到了关中地区,大规模军队的军事行动都绕不过潼关。
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何没有修建潼关,而到了曹操时才开始修建潼关呐?当时的秦国军事人才辈出,考察了通往关中道路上可以建设要塞的地点,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函谷关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要比潼关要好,函谷关利用原始森林的阻隔和黄河峭壁的险要,中原地区的军队只能从东面来,秦国军队建设函谷关只用负责东面来的敌人就可以了,其他方向的敌人几乎不可能越过这些天堑,防守的方向单一,需要的军力也要少。
而潼关建设要塞则使得秦国的国土向西收缩了140里,平白无故的放弃了很多土地,再者潼关的地形不如函谷关封闭,容易出现漏洞。譬如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进攻潼关是在“禁谷”偷袭成功,由于“禁谷”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雨时又是山洪下泄的通道,因此这里常年禁止通行,也很少有军队在此把守,黄巢起义军钻了这个空子,偷袭潼关得手;再譬如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农民起义,起义军是在秦岭内行军,进攻潼关得手;再者,黄河、渭河也可以是军队进攻的方向,随着军事手段的进步,过去认为是天险的地方也称不上天险了。
战国时的秦国根据考察认为,函谷关是修建要塞的最佳地点,而潼关则位居其次,所以没必要重复修建两个要塞。
现潼关和山海关并列天下第一关,而函谷关已经籍籍无名了,究其原因是古代人(两汉时期)砍伐函谷关周边的原始森林和黄河冲刷河岸形成滩涂,使得函谷关赖以存在的地理优势全部失去,它的军事战略地位不再重要,王朝也不会再费心经营这一要塞,改而修建潼关这一关隘了。
因为涵谷和潼关的距离比较近,涵谷关更加靠近中原,潼关更加靠近长安,涵谷在汉代以前比较重要是因为秦国要东出,而汉代以后潼关比较重要是因为防守离长安的补给线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