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的书法写的被书坛称作一大笑谈,根本谈不上叫做书法,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他是一个批量生产国画的打印机,在书法这门高冷的艺术面前,他的字有点像螳螂腿,竹节体。
范增是公元前277年的那个范增【秦末农民起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重要谋士】,搞书画的是范曾,这俩人我也是傻傻的分不清楚。
当代书坛乱象环生,良莠不齐,任何一部书法的进步历程,都是发展和创新的历史,现如今社会,1966年以前的一些老前辈还能挥毫泼墨,字也老辣,要么是近三十年的后学之辈,重新燃烧起的书法热情。这期间的三十多年可以说书法是处于一个断层阶段的。范曾书法求新,求变,张扬个性,表现他所谓的情感,成为了一种时尚,社会上懂书法的人会对他嗤之以鼻,不懂书法的人对他又是盲目崇拜。这一点来说不得不佩服范曾的营销手段。范曾的书法不难看懂,写的就行楷一类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型,是他惯用的技俩。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有一家字画专卖店,只仿范曾,其他人的字画一律不卖,价格相当可观,画风,落款,字迹外行看不出来是仿品,售价每平尺都在一千元以上。范曾本人的画作要高出这个价格十倍不止。
我个人感觉来说,范曾的书法还是师承颜真卿一路。他对书法的热爱源于幼年时期,家境颇丰,客厅里经常挂着一些命人字画,从旧书滩上买了一本《颜勤礼碑》整日临摹,书法上大有进步。这是我的老师平时讲书法家小故事的时候给我说的,创新来源于对艺术的理解,现在让他创新的只有新了。
范曾的书法有传统的,有欧碑帖的影子,再加上他自己的风格,作品端庄大气耐看,不入丑书之例。个人观点。
名人都是怎么练书法的?
明丰坊《书诀》:书有筋骨血肉,筋生於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血生放水,肉生於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调匀而肥瘦得所,此古人所以必资于器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中说:作书须提得起笔不可信笔。盖信笔测其波画皆无力,提得起笔,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笔。
鹏誉轩笔庄,选三位古代名人是如何练书法的:文徽明的勤奋、怀素的悟性、欧阳询的痴迷。希望对广大书友有启发和激励。
一、勤奋把书法作为日课的文徽明
明代书法家用力最勤,下笔不苟者,当属文徽明。他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他临池不辍,80岁写的小楷(见下图),仍一丝不苟,无一懈怠。年近90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写墓志铭,未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二、悟性向大自然学习的怀素
怀素曾向表兄邬彤学习笔法,邬彤告诉怀素:像蓬草生机勃勃,像惊沙随风而飞。在座的颜真卿问怀素,您有心得吗?怀素说:我看见夏天的云彩像层层奇峰,正像笔法苍茫郁郁,笔法痛快淋漓时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正因如此,怀素才有草圣之称。
三、痴迷一生嗜书成癖的欧阳询
欧阳询酷爱书法,精研终生,据新唐书》记载:他曾于道中见索靖所书碑,驻足观摩,行去数里而复返,观摩疲倦了,就坐着观摩,晚上就睡在碑旁,三日后乃得其法而去。如此痴迷程度,才有欧体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