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写岷江河的作文500字以上

写岷江河的作文500字以上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408 更新时间:2024/2/3 7:10:41

每到周末,我都要去岷江河边给我亲手栽的小树浇水、施肥,期待它快快长大,为岷江河增添一抹绿色。岷江河,是我们羌族子孙的“母亲河”,她哺育了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在我小时侯的印象中,岷江河是那么的美!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卵石历历在目,岸边小草青青,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鲜花,高大的白杨树挺立岸边,柳树婆娑如同披着长发的小姑娘迎着春风翩翩起舞。林间小鸟欢声歌唱。一群小学生在河边戏水、玩耍。大人们在悠闲的散步、聊天。手捧岷江河水饮入口中,感到清凉、甘甜。近几年,由于工业迅速发展,人们不注重环保,岷江河上游树木大量被砍伐,滚滚的泥石流涌入河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中。河水浑浊,臭气熏天,水中漂浮着大片白色泡沫、动物尸体和生活垃圾……。从此,大家不再来这里玩了,有人走过这条河都是捂着鼻子快速跑过的。昔日美丽的风景、清澈的河水不复存在了,人们仿佛听见了岷江河“母亲河”在“呻吟”、“哭泣”!今天,“拯救母亲河”的春风吹到了我的家乡,人们意识到了保护岷江河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现在,全县人们都开始行动起来了:整治河道、抽废水、清理垃圾、种植花草树木……。我也在河边栽下了一棵小树,一颗希望的小树!盼望着,盼望着!我梦见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像威武的哨兵一样保护着“母亲河”,岷江河像一位“老妈妈”微笑着赞许地抚摸我的头……每到周末,我都要去岷江河边给我亲手栽的小树浇水、施肥,期待它快快长大,为岷江河增添一抹绿色。岷江河,是我们羌族子孙的“母亲河”,她哺育了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在我小时侯的印象中,岷江河是那么的美!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卵石历历在目,岸...满意请采纳!

渭南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省下辖地级市,下辖2区、7县、代管2个县级市。

渭南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渭南地区自古就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方。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26万年以前,“大荔人”就生活在渭南地区的大荔县一带,他们是中国人直系祖先的起源,打破了现代人类全部是非洲祖先后裔的认知。

大荔人头骨

雷祥,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大雷公村人,黄帝时任处方(医药官名,今“处方”一词亦由此名演变而来),能医善陶,既是中国医药学的创始人之一,又是陶瓷业的先祖,各地窑神庙均供奉之,尊称亚父雷公。

黄帝时期,渭南白水人仓颉,作为黄帝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发明创造了原始象形文字,这位汉字的创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仓颉被后世尊为“造字圣人”。

在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上,秦朝内史下(今陕西渭南市)人程邈也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创造了秦隶。当时秦朝官方通用文字是小篆,而小篆繁琐的书写严重影响了当时公务的效率。

程邈因得罪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的监狱,在监狱中无事可干的程邈一心赞言字体结构,研究起了文字。他把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逐步加工整理。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创造出了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书来。

当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呈现给秦始皇时,始皇帝喜出望外,不但免了程邈的罪,还提升他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后世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开来,就称之为秦隶。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

杨凝式

后世的唐末五代时期,渭南地区又出了一位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的书法家杨凝式,他是华州华阴(今陕西渭南华阴)人。相传,杨凝式年轻的时候管不住嘴,看到什么不合意的就喷,由此得罪了朱温,差点被杀头。为了避免祸及家族,他不得不装疯卖傻,以至于整个洛阳的人都把他当成“杨疯子”。

杨凝式行草《步虚词》

“杨疯子”只是他的外表,他本人是一个聪明绝顶、才华横溢,又擅长诗歌、书法的人。中国书法自二王“完法”之后,从羊欣、王僧虔、智永到虞世南、张旭、韩、颜真卿、怀素、杨凝式,一脉相承;尔后的“宋四家”则是在杨凝式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展现个人特点。

杨凝式最出名的作品则是一封信札,名为《韭花帖》。夏日午后,杨凝式午睡醒来,得知朋友馈赠韭花,味道可口,老杨开怀不已,于是写了一封感谢信。

《韭花帖》

《韭花帖》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含蓄内敛,清秀洒脱,气脉贯通,颇有文气,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和神韵,字帖内容则轻松活泼,妙趣横生。

《韭花帖》

后世书法家认为,在笔法和神意方面,《韭花帖》是最接近《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而在字体结构和布局方面甚至超过王羲之,人们将其列为“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原作完好地流传到了今天,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杨凝式的书法艺术是在唐、宋两代的书法艺术高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韭花帖》

先秦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渭南华阴)人公孙衍,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在人们的认知里,通常认为苏秦张仪为政敌,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史籍《史记》和《战国策》也都是这样记载。但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和张仪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张仪当时真正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的首创者。

先秦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是秦国少梁(今陕西渭南韩城)人。司马错最大的贡献是主张得蜀即得楚,以及最终亲率大军吞并蜀国,对战国时期的历史乃至后世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除了吞并蜀国,司马错还亲率秦军攻打楚国,为秦国夺取了汉水以北及上庸之地。

战国末期的秦国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出了一名猛将,名叫王翦。他可谓是秦国的绝世名将,他巧用反间计除掉了赵国名将李牧,一举攻破邯郸灭掉赵国;他攻破燕国的国都蓟城,使得燕国名存实亡;他亲率六十万大军攻灭楚国。他一生南征北战,为秦国开疆扩土。王翦与其子王贲绝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除了最弱小的韩国外,其余五国皆为王氏父子所灭。

天下统一之后,王翦没有辅佐秦始皇,而是选择急流勇退。和秦国的另一名将白起相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翦与白起、李牧、廉颇被后世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渭南地区被称为“三圣故里”,这三圣分别是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左冯翊夏阳(今陕西渭南韩城)人,他的八世祖便是先秦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他经常游历于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是西汉的史官,司马迁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后来司马迁担任西汉的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被汉武帝施以宫刑,调任中书令,他子承父业,发奋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念,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有个女婿叫杨敞,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渭南华阴)人,赤泉侯杨喜曾孙,西汉昭帝时期的宰相。杨敞开启了一个后世颇具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杨敞是弘农杨氏的第一世族。

杨敞有个玄孙叫杨震,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他不分贫贱,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天下儒生称为“关西夫子”。他的“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精神被后世广为传颂,因此杨震也被称为“四知先生”。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时称“四世太尉”、“东京名族”。

三国时期,被曹操杀掉的谋士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杨修为人恭敬好学,博学多才。初仕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曹操的主簿。在曹植与曹丕争夺魏太子的事件中,杨修选择了站在曹植的阵营中,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最终曹操选择了曹丕作为魏王的继承者。后来曹操知道了杨修参与了夺嫡事件,颇为气愤。最终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

杨修之死,曹操虽赠赐许多财物给杨彪作为补偿,但也难以弥补作为父亲失去爱子的痛惜。《后汉书》记载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也是来自弘农杨氏,是杨震的十四世孙。他统一了天下,终结了中国数百年的严重分裂。隋文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度,发展经济,使得中国再次成为盛世之国。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1979年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杨坚排第82位。

隋文帝杨坚

隋亡以后,弘农杨氏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衰落,整个唐朝,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大族对于仕途的垄断,但是弘农杨氏还是凭借着家族的软实力,先后有11人拜相、近90人登科,因此也被称为是“十一宰相”世家。

尽管历史上有学者考证,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至北魏时已经不可究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的北朝以来的弘农杨氏,如杨珍、杨播、杨钧(越公房)、杨雄(观王房)、杨惠嘏杨坚系等均属伪冒,通过伪托汉魏旧门弘农杨氏,以自抬身价。但这也不能终结“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的局面。

渭南市临渭区的下镇历史上人才辈出,是唐朝名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准的故里,故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张仁愿,本名仁擅,因和唐睿宗名字发音相似,遂改名仁愿。曾任殿中御史大夫,幽州都督、并州都督长史、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朔方军总管。他戍边多年,为大唐北疆百姓带来和平和安乐。边疆人民爱戴他,敬重他作战英勇、威振大漠,御敌于千里之外的英雄气概。张仁愿在黄河北岸建立了三座受降城的防御体系,加速了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张仁愿一生经历了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李隆基五个皇帝。综观张仁愿的一生,富有良谋,算无遗策,文能治国理政,武能平定四方,刚直不阿,威严廉洁,知人善用,出将入相,荣归故里,堪称一代完人。张仁愿和李靖、郭元振、唐休、一起被称为唐王朝“文武全才四宰相”。

唐代三代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一生创作了近3000首诗篇,在唐人中为数最多。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广泛反映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闲适诗多写归隐田园,洁身自好的志趣。感伤诗随遇感咏,以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最有名。杂律诗多抒情写景,以白描手法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白居易的诗歌中不乏绝世佳句,比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

三贤之一的寇准,则是北宋时期名臣、诗人。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

寇准曾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史为相。当辽兵20万大军进攻北宋时,宋廷内部以王钦若、陈叟为代表的南方士大夫主张放弃国都汴京,迁都江南。宋真宗犹豫不决,刚刚升任宰相的寇准则建议宋真宗全力抵抗,并鼓励宋真宗以天子的身份出征前线。最终寇准的建议被采纳,才有了后来的“檀渊之盟”,为两国老百姓赢得了120余年的安居乐业。寇准一生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中唐时期的第一名将王忠嗣是华州郑(今渭南华州区)人,他的一生都在戍边,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后来造反的安禄山也只是三镇节度使。王忠嗣一生战吐蕃、伐契丹、攻击突厥。他一生战绩辉煌,将大唐的版图再次恢复到了贞观时代,达到了唐太宗都没有达到的巅峰。然而,王忠嗣成为大唐王朝最后的荣光。如果王忠嗣不死,后来的安禄山是不敢反的。王忠嗣手下的将领郭子仪、李光弼、李晟日后大唐中兴的名将。

郭子仪和王忠嗣同为华州同乡,他是以武举入仕,早年从军未得到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并率军勤王,一并收复了河北、河东等地,并光复了长安、洛阳二都。长安被吐蕃攻陷后,郭子仪再度出山收复长安,并击退吐蕃、回纥联军,稳住了关中。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震慑回纥,击败吐蕃,对于大唐王朝有再造之功。

隋唐五代时期,渭南地区可谓是人才众多,隋朝开国第一名将杨素、初唐三杰之一的杨炯、武周朝第一名将王孝杰、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之弟白行简、五代时期《旧唐书》的实际编纂者华阴人赵莹等等,他们都是渭南这块土地上走出的杰出儿女。

明代的“三朝元老”孙丕扬是渭南富平人,曾任大理丞,吏部尚书等职,一生任职长达五、六十年,直到81岁拜疏归家。孙丕扬在为官期间刚正不阿,不徇私情。

孙丕扬

从古至今,选拔官员,任用干部的方法千奇百怪。著名的有“恩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等,最著名也相对最公正的就是我们熟悉的“科举制”。

孙丕扬故居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通过定期与非定期的考试,选拔出大量候补官员作为干部储备,随时填补官员的空缺,保障政权的运行。由此也就产生了储备官员数量远远高于空缺职位的现象,供大于求,势必产生各种暗箱操作。

为杜绝这一现象,明代万历二十二年开始,时任吏部尚书孙丕扬在“拈阄法”基础上天才的发明了“掣签法”。在选官者资历相当的情况下,悉听其人当堂抽签选择。孙丕扬创造的抽签选官,可笑却不失公正,清朝继承完善后仍旧施行。据史料记载,孙丕扬曾把富平特产柿饼及琼锅糖作为贡品进献过神宗皇帝朱翊钧。

陕西渭南韩城人王杰其人可以说在大清乾隆朝大名鼎鼎。年轻时就广布才名。在乾隆二十五年中举,当年乡试第一名(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三名(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即状元),差一点连中三元。也是大清朝历史上陕西省第一名状元。

韩城王杰状元府

王杰官至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他和乾隆皇帝的宠臣和同朝为官,分别担任满汉首辅大臣。我们从影视剧中对和多少有点了解,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和和缠斗的是王杰,最后也是王杰扳倒了和。

清嘉庆5年(公元1800年),王杰请辞告老还乡,嘉庆挽留,并赐予乾隆手杖,特许其扶杖入朝。两年后,王杰再度请辞,嘉庆挽留不住,赠其诗两首,其中一句说“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这正是大清名臣王杰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杰书法

对于西北地区热爱秦腔的人来说,不应该忘记一个渭南人李十三。李十三原名李芳桂,祖籍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出生于陕西渭南县蔺店乡李十三村,清代剧作家。

李十三

李桂芳一生的命运,和蒲松龄如出一辙。一个是齐鲁大地的民间才子,一个是三秦大地的民间才子。都是考了一辈子的科举,而终究未能获取功名。蒲松龄的一生,是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一生。李芳桂的一生同样是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一生。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李芳桂写成《十大本》。他们都是不朽的。

李桂芳在他清苦人生的最后十年里,是他戏曲创作达到高峰的十年,他先后写下了八部本戏,二部折子戏,民间习惯称之为“十大本”。八部本戏是:《春秋配》、《白玉钿》、《香莲佩》、《紫霞宫》、《如意簪》《玉燕纹》、《万福莲》、《火焰驹》,两部折子戏是:《四岔捎书》和《玄玄锄谷》。所有这些剧目,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二百年来盛演不衰。

《白玉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常演的名剧:五十年代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台,受到观众欢迎。《万福莲》先由陕西著名戏剧作家黄俊耀改编为《女巡按》在西安演出,戏剧大师田汉观看后改为京剧《谢瑶环》,名振京华。《火焰驹》拍成秦腔艺术片,在全国上映,影响久远。由于群众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李桂芳死后,人们不再呼其名而以其出生地名相称。

王鼎,陕西渭南蒲城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王鼎可算得上诤臣的表率,晚清的脊梁。王鼎做官以廉洁著称,曾改革河务、盐政、整饬吏治,平反冤狱,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王鼎生活俭朴,克已奉公,怜恤民苦。在治黄工程中,以七十四岁高龄,且背患疮疾,亲临工地指挥,赢得爱民如子的口碑。

王鼎

清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公元1842年),军机大臣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痛陈决不可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自缢于圆明园中,享年74岁,被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

阎敬铭,陕西朝邑赵渡镇(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人。身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的一代理财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阎敬铭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之一,有“救时宰相”之称。

慈禧任命阎敬铭主管户部,自古以来,户部就是朝廷所有部门里面最富裕的部门,而阎敬铭却成了最抠门的户部尚书。他不但对自己抠门,做官多年,却衣着朴素,整天穿着一件褡裢布制成的袍子,还对户部官员抠门,使得清末的户部变成了清朝最“抠门”的部门。

清末的官场,可以说是腐败不堪。户部也已经烂得不成样子,到处是呆账、坏账、烂账、糊涂账,有的官员甚至连算账、看帐都不会。已经65岁高龄的阎敬铭,亲自进入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认真清点,总算将200余年的库存和出纳账目查了个清清楚楚。慈禧太后准备重修颐和园时,也遭到了阎敬铭的强烈反对,尽管慈溪太后心生怒意,却也无可奈何。

如此“抠门”的阎敬铭,在其上任几年后,竟然为大清的户部积攒了800多万两银子的家底。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些钱可是大有用处的。阎敬铭退休后,这些救命银子还是被慈禧太后拿去修建了颐和园。

近现代以来,渭南地区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辛亥革命先驱,渭南蒲城人井勿幕、井岳秀兄弟;爱国将领渭南富平人胡景翼;陕西靖国军将领渭南蒲城人郭维峻;关中怪侠渭南蒲城人郭坚;爱国将领渭南蒲城人杨虎城;著名抗日将领渭南市临渭区王劲哉等等。民国时期的渭南人,不仅左右着陕西的军政界,还对当时全国的战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介绍几位陕西省渭南市的解放军开国将军,他们是:

△张宗逊(1908-1998),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人,开国上将军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军校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郭炳坤(19141977)陕西省蒲城县人,开国少将军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预备役干部动员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副部长、海军政治部副主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丁本淳(1911-1996.3.12),陕西澄城醍醐镇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炮兵干部管理部副部长,高射炮兵学校副政治委员,炮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炮兵副政治委员、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雷起云(1915年~2007年7月9日),陕西省澄城县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顾问,昆明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副大军区职离休干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吴纯仁(19212010),陕西省韩城县人,1921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共九届候补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曾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徐悲鸿的生活与励志学画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

  • 说说书法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飞笔点太原算吗?美好的故事总是容易打动人心的,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也由此获益良多,反思良久,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厚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我们也必须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心态,来谦恭地学习,虔诚地传承弘扬这门艺术文化。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位书法专业的毕业生,他的书法之路,他的故事案例

  • 你觉得欧阳询是位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欧阳询(557一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做过隋朝的官,是李渊的好朋友。自幼聪慧过人,博通经史,其书法深受北碑、隋碑影响,后来学“二王”,是王氏书风在唐代的集大成者,后又学索靖书法。欧阳询是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还有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书法诸体均擅,尤以楷书著名,“险劲”是其显著特点

  • 书法家王义之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吧?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

  • 现代书法家励志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喜欢书法的小伙伴一定对一些书法家的故事感兴趣,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现代书法家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现代书法家励志故事:刘运峰刘运峰1963年出生,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人,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系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

  •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各两个,五十字左右) 速度 急用啊!_百 ...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不见黄河心不干公元0年,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伙子叫做易乐易独孤政,其实这个小伙长得那

  • 王羲之练字励志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

    王羲之练字的故事大家看过没有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练字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王羲之练字励志故事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

  • 米芾的笔法特点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阳人。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在继承二王书法体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终以行书名垂千古。米芾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尤以行书见长,笔法八面出锋、波诡云谲,我曾多年练习、揣摩米芾笔法,将其笔法特点总结为以下五大方面

  • 据说杭州喜得宝丝绸历史悠久,是杭州老字号,具体哪年创办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历史和市场见证了“喜得宝”品牌的点滴成长和积淀。清道光十年(1830)创办的“老九和”染坊,民国八年(1919)开办的“义大染坊”,凭借诚信崇和及高超的技艺,成为杭州有实力的百年老字号染坊。1949年,历经沧桑的“老九和”、“义大”与“泰丰染坊”、“德盛染坊”等杭州34家练染作坊联合成立了喜得宝的前

  • 曾有人讲黄河在远古时期是从今山西北部入桑干河经张家口、北京、天津入渤海的,有什么历史故事?对此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历史和地理爱好者,我非常喜欢这种古代人文地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华夏文明就起源于黄河河畔,在黄河还是很温顺的年代,我们经历了我们民族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并最终在秦实现了大一统,达到了空前的疆域。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