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王羲之的书法和王献之的书法,哪个比较好?

王羲之的书法和王献之的书法,哪个比较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064 更新时间:2024/2/25 13:00:48

谢谢邀请!据记载王右军夫人曾经对王献之说过“吾儿磨尽三缸水,未有一笔似乃父”,大唐孙过庭《书谱》中提到王羲之去蜀中会亲戚,临行在墙壁题字,王献之偷偷抹去自己重新写上,右军归家后叹曰“吾临行真醉耶”,王献之曾经将自己得意的作品送给谢安,期望谢写评论,未料到谢安尽然置之不理,由此可见在古代对父子俩的书法境界已有定论,献之差的太远了!书圣书法精妙绝伦,笔力入木三分,飘逸绝尘,其子望尘莫及!附图书圣《得示帖》,献之《中秋帖》

我是“”快乐书法营”,专挑难题来回答。

关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那个比较好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几个方面来观照:

第一、首先,我们要排除一些俗传的所谓“天下第一”等出自何人之口无法考证,也不合艺术规律的隧道声音的干扰,以及皇权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量,而有意鼓吹的夸大之辞的蒙蔽。

一种书法风格,书法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在一个时期内,可能当时极其好尚,但到另一个时期,反而非常厌恶。比如米芾学习二王,初期日日临习不辍,连他的斋号,都叫“宝晋斋”。但后来就持批评态度,自己又说“一洗二王恶札”!(宝晋斋《英光集》)那么,他前面说王羲之天下第一之类的话,后面就完全否定了;至于唐太宗李世民、梁武帝萧衍,则完全出于“成教化,助人伦”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量,极力鼓吹王羲之,贬低王献之,则明显是睁眼说瞎话。比如李世民同学,一边捧着王羲之,贬低王献之,自己的书法,学的却是王献之。他的《温泉铭》,几乎就是王献之书法的翻版。说一套做一套,是古代帝王的常规操作,因此,帝王推荐的书籍,帝王吹捧的人和事,不可全信,最好不信。呵呵。

第二、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代表传统书法中“内”、“外拓”两种不同的书法风格。艺术的不同的风格,只有异同之辩,没有高下之分。

回顾历史,汉字的结体,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外拓,结体圆转,外轮廓线略向外弯曲,成铜鼓状者,与之相应的,笔致开张,点画线条一般都偏圆,不很强调起笔和收笔的裹束,两端与中段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

(王献之《淳化阁帖》选字,外拓风格)

二是内,结体方折,外轮廓线略向内弯曲,成腰鼓状者,与之相应,笔致紧敛,点画线条一般都偏方,强调起笔和收笔的裹束,两端与中段的粗细变化较大,一般两端粗于中间。

(王羲之《兴福寺碑》选字,内风格)

内沉静,外拓奔放。不同性格,不同好尚的人,在继承前人风格的取法方向上,就不相同。

包世臣《艺舟双楫》说:

“右军(王羲之)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蔡邕,东汉大书法家,擅长隶书);大令(王献之)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李斯,战国末秦书法家,擅长篆书)。”

一句话就道破了他们父子俩的传统渊源。

王羲之书法的法源,来自隶书(当然也有章草的承袭)。因此他的笔法,往往在转折处多方,大多笔笔另起,比如有名的《十七帖》,《圣教序》,这样的字例非常多;其行书,往往也是如此;结体偏方正,但一改隶书、章草的横势为纵势(如不然,怎么会有“创立新体”之说)。其行书的显著特征是:少圆转多方折,正直为主,斜曲为宾,字的四周笔画向内弯曲,结构造型表现为闭合性。

(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王献之书法的法源,来自篆书,其笔势连绵不断,转折韧劲而多圆,盘曲摇曳,外感柔美,内蕴坚韧,篆籀之意,粲然在目。字的造型凝练而放逸,新意异态时出。正者特正,斜者更斜,长者特长,短者更短,奇异诡谲,变化莫测。笔形字型,别于大王,富于大王,字的造型表现为开放性。

(王献之《不审帖》局部)

小王的历史性贡献,为大草狂草之滥觞。后世所见连绵大草,不外乎出自小王。

如果王献之书法没有特别过人之处,以古人尊老抑小的一贯作派,书法史上就不会有他的什么地位。

我们看《淳化阁帖》,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与二王同时代的书法家,以及之前近一百年左右的许多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水平,绝对不亚于二王父子。说王羲之“增损古法,创立新体”,总感觉历史选择性的抹杀了一些人对传统书法的贡献(这里面,帝王的好尚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因为下这个结论的人,就是唐开元年间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的《书断》)。张怀是唐开元年间人。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同学的年号。李隆基,史载其通音律,善书法。他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李隆基传世的书法作品《颂》,完全是王羲之《兰亭序》笔法。但李隆基同学,把兰亭笔法,写的很富态。李隆基同学喜好丰腴,找老婆也要找杨玉环这样珠圆玉润的。个人的喜好,反映到书法风格上来了,有没有?

下图是李隆基《颂》真迹。大家感受下。

(张怀是和李隆基同时代的人,即使想说点公正话,就问他敢吗?)

(下面两图为《淳化阁帖》选字,二王的字例,属于个别)。大家感受下。

第二、看后世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评价。

首先,张怀《书断》说:

“逸少(王羲之字)乘真行之要,子敬(王献之字)执行草之权。”

指出二人的擅长不同。

大王擅长行楷,基本上字字独立,中规中矩;小王擅长行草,痛快淋漓,为“一笔书”之祖。

其次,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录》说:

“大令善隶、稿,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指出二人的风格取向不同。

张怀《书断》也说:

“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说:

“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

指出二人各有长短。

我们看二王父子的字例,说明上述分析评价,都是非常中肯的。作为两种风格的典型,当然无法评定其高低优劣。

唐太宗李世民《羲之传论》赞誉大王的字为“尽善尽美”,而对献之却大加贬斥,说什么“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如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赢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如此不符实际地瞎胡说,其真实意图是啥?就不用说了。

我们看大王风格的忠实继承者,欧阳询的行书,恰恰符合李世民对王献之评价的某些特征。有木有?

(欧阳询《张翰帖》)

三、看后世的传承,以及传承者的历史贡献。

大王内撒,小王外拓,写法不同,对后世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

首先,就书写过程来说,手腕的运动,圆转外拓是顺的,翻转内是逆的,顺则快,逆则慢,因此,写圆比写方快。

张怀灌《书议》说:

“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

因为外拓比内写得快,写得自由,更符合草体“以趋简约”的本质,所以流传也就更广、更普及,影响更大。

其次,就书写风格来说,内的行笔以直线为主,朴质无华,外拓的行笔以曲线为主,婀娜华丽,书法风格的发展大势是“古质而今妍”(《书谱》)。因此华丽的外拓法当然比朴质的内法更受后人的青睐。(说句笑话,流行的江湖体,老干部体,全都是外拓法啊!哈哈)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毫无疑问,小王的影响超过大王。

萧子显《南齐书刘休传》说:

“右军之体微古,不复贵之。”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说:

“比世皆尚子敬书,元常继以齐代,名实脱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大王去世,大约在东晋中叶的晋穆帝(公元343*361)年间,离晋亡尚有五十余年,再经过宋的六十年,齐的二十四年,到陶弘景和梁武帝的年代,总共一百四十余年,王羲之书法在这段时间内,几乎要被小王压倒;梁以后,历朝历代著名书家的风格,也以外拓为主。

张怀璀《书议》说:

“子敬后,羊(羊欣,南朝宋时书法家)薄(薄绍之,羊欣同时代后书法家)嗣之。宋齐之间,此体弥尚。谢灵运尤为杰出,近者虞世南亦工此法。”

从两种不同书法风格的后世继承来看,书法史上声名如炸雷轰响的唐颜真卿、张旭、怀素、都属于外拓风格;再后,明傅山,王铎等等,书风都属于小王外拓一路。

相对来说,大王的内行草,则比较冷落。唐朝的欧阳询,五代宋初的李建中、元代的杨维桢,明末清初的张瑞图和黄道周。名家屈指可数。

总而言之,古往今来,整个行草书法史上,外拓的势力远远超过内,王献之的影响,要比王羲之大得多。

但当代的人,由于曾经有过几十年的文化断层,也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书法史,对书法的不同风格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产生题主这样的疑问,也是能够理解的。

谢谢您的阅读。觉得回答不错,就请点个赞呗!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怎样看待用钢笔写硬笔书法?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书写,随处可见的是便捷的签字笔、圆珠笔,但是曾经风靡一时的钢笔却渐渐隐匿。其实钢笔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连接文化与艺术的契合点,时代的进步,可以不普遍,但不能匿迹,因为这是一个时代共同的记忆。钢笔,蕴含了一代人的情感钢笔的前身其实是“贮水笔”,但是贮水笔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动。写字的人

  • 孩子如何练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我是一位从教23年的小学语文老师,如何让孩子练好字,我想给出以下三个建议:一、基本功1、笔画与偏旁要想写字漂亮,必须天天苦练基本功。著名书法家田英章,今年70多岁,每天还要练笔画;达芬奇每天画很多鸡蛋,日积月累地训练,让他成为一代大师。可见基本功的重要性。练字,先练笔画,笔画练得好,写字就成功了一半

  • 练硬笔半年,自知很多不足,斗胆发出来,各位大神指点一下好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秀丽笔写的吧,虽然线条粗实,但不易出锋,使转中的控笔发力也较难驾驭,我建议换成普通钢笔种中性笔,练习硬笔书法,秀丽笔不好,美工笔也不好。文无第一,书法也一样。每一位书法爱好者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长,也同时存在着不足与缺陷。发作品图片来探讨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首先态度上诚恳,其次是效果直观便

  • 小鬼当佳是不是以前的格林童话??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

    楼主问的应该是两家儿童摄影店吧?小鬼当佳和格林童话都是发展还不错的连锁经营的摄影店,格林童话据说总部在韩国首尔,有250多家门店。小鬼当佳成立于2002年。一楼的回答虽然所答非所问,但很有创意哟】君子善假于物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恰如钻石懂得利用星光让自己的生命绽出光彩,聪明的人懂得

  • 读了水滴穿石这个故事,你还想到了哪个童话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绳锯木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聚沙成塔聚细沙成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磨杵成针解释: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集腋成裘出自《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

  • 学书法数十年过去了,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学书法的初心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学书法数十年过去了,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学书法的初心吗?非常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我学书法,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书学“心正笔正”的柳公权,由形入神,形神兼备,楷行俱佳。尤以写得一手漂亮的“雨夹雪”,而名闻十里八乡。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手把手地教我抓笔,教我起笔、行笔、收笔写笔画;教我一笔一画学写字……

  •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 简短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相传后汉时有个叫张芝的书法家,他从小就爱写字,学习很用功。他白天以纸划地,夜里睡在床上划被,家里准备缝制的衣料,都被他写满了字。他经年累月在池塘边苦练书法,平时洗笔洗砚,把整个池塘都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两字,就是指张芝练字的故事。他的草书气势磅礴,号称“草圣”。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

  •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学书法的故事非常有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王献之是东晋另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献之正在认真的练字,王羲之走了过

  • 丑小鸭这篇童话是什么结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童话《丑小鸭》巨大的成功在故事的叙事结构,而非故事情节。故事的安排,尽量不让主人公说话,只是像一架沉默的摄录机,默默记录着发生的一切。其次,不让主人公主动地行动,主人公的出现,只是作为一种触发酶体,让整个场景得以展现,讲故事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叙事。言语行为的尽力避免,形成一种言说的困难,交流受到阻

  • 这段时间不上班你在家写字画画了吗?能不能发几幅看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这段时间不上班,除了读书,我最大的兴趣就是画画了,而且,还是在仿古扇子上创作,如果朋友们感兴趣,就来看看我画的什么吧!《一花一叶一世界》是把如意扇,一朵兰花,一片叶子。我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是清新而独特的,如兰花般吐露着芬芳,虽然微小,却谁也代替不了谁。我们都各自飞扬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