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
隋仁寿元年(601)始名枣阳县,因其在棘水之阳故名。
枣阳历史悠久,自秦设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建县历史。枣阳人杰地灵,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里,素有“古帝乡”之誉。境内有距今约6000年的雕龙碑遗址,它是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之间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有“九连墩”战国楚墓群,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白水寺,有道教圣地唐梓山,有佛教名寺白竹园寺;更有风景如画的熊河青龙山风景区等自然景观。枣阳被汉代科学家张衡誉为“龙飞白水,松子神陂”的宝地。李白、孟浩然、韩愈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游历于此,并留下赞美的诗篇。
湖北孝感这个地名的由来
孝感动苍穹荆楚“孝文化”塑像董永与七仙女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浪漫传说:仙姬陌上逢“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节的记述,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董永与七仙女”神话传说的古文记载之一。根据这一美丽的传说,人们创了楚剧《百日缘》、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更是传唱于民间的经典唱段。孝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义认为,与其说是董永的孝行感动了仙女下凡,不如说是感动了古代孝感人民,将董永路遇村姑衍化成路遇仙女。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孝感人民对孝行美德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历史遗存:用心如日月徜徉孝感街头,穿过槐荫大道,经过仙女路,你就可以来到孝感人民广场,观赏以“孝”为主题的8块大型浮雕,孝子之乡特有的地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董永墓,黄香墓,孟宗哭竹处……光阴流转,以上历史遗迹多不复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传董永卖身的付员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筑董永公园。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观,再现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1996年,为进一步挖掘、弘扬孝文化,在董永公园“孝子祠”里,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蜡像。沐浴淳朴的孝德古风,孝感孝文化历久弥新。古风新貌:移小孝为大孝孝感以孝传名。仅据明、清《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史册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风盛行不衰。传承古代孝文化,必须“扬弃”。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明礼诚信”、“与人为善”等,具有永恒的价值。曾当选孝感“十大孝子”的刘青枝,一人“撑四家、养八老”;倾情孝亲敬老的余汉江,7年来共计捐款达500万元,今年元月8日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蜚声华夏。中华孝文化是历史对孝感的馈赠。近年来,孝感社会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03年10月,《孝感孝子之乡》画册编印发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万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开始,孝感学院在校报开辟《中华孝文化研究》专栏,使孝感成为继济南之后,我国第二个中华孝文化研究基地……目前,孝感市有关部门正着手准备,将“董永”品牌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紧密筹备中。孝感人给“孝”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移小孝为大孝,替天下儿女尽孝心!孝子故事董永与七仙女董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七仙女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但玉帝震怒,七仙女忍痛与丈夫诀别。香九龄能温席东汉大臣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尽心侍奉父亲。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又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就是黄香小时候的孝道事迹。孟宗哭竹三国时有孝子孟宗,其母病重,想吃鲜笋做的汤。但这时都快冬至了,孟宗焦急万分,双手抱着毛竹落泪,突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露出了几茎竹笋。母亲吃了新鲜味美的汤后,病居然立刻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