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山西文化有哪些

山西文化有哪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078 更新时间:2024/1/24 14:00:49

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地域性。即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风俗习惯,世代相传,积淀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2)稳定性。不同地域的习俗一经形成,为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凝结为人们的思维方式、自觉的行为模式,经世代的传承,内化为人们性格、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形成为一种具有稳定性特征的文化状态。(3)共享性。即就一个地域来说,一个地域的民俗是为这个地域的绝大多数人共同享有的,成为这个地域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4)传承性。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往往通过通过模仿、暗示、交流、群体感染等口头传授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影响等途径,而代复一代地承继延续下来。(5)情感性。民俗是有情感的,表现在人们往往对自己所长期生活的环境必然怀有一定的“故土”情结。9.2.饮食文化(一)、山西人的饮食特点从传统意义上讲,并根据共性比较大的饮食习俗来分析,山西人在饮食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面食为主食,且制作精良。山西有“面食之乡”的雅称。山西面食花样繁多,普通面粉可以作出近百种面饭;而且用料广泛,可用多种杂粮制成不同样式的面食。老舍先生称赞山西面食是:“驼峰熊掌岂敢夸,拨鱼猫耳实且华”。(2)喜食杂粮,但各地具有不同食俗。山西人喜食杂粮,干饭稀饭结合,主粮杂粮调剂,花样多,南北风味各异。(3)醋是必备的调味品,且食用功能在日益扩大。山西人爱吃醋则是人所皆知。山西人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了”。(4)擅酿能饮,酒文化源远流长。山西人喜饮白酒,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有着“无酒不成席”的饮食观念;同时山西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擅酿能饮是山西人饮食习俗的特点之一。(5)城市饮食文化日趋多元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城市人口来源的多元化,在山西,城市人的饮食出现了由传统的饮食习俗向多元的饮食习俗转化趋势。(二)、传统饮食习惯(1)早中晚的饮食。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2)待客。如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饭前一般要饮酒助兴。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客人一般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3)走亲访友。此时,农村传统习惯是必备自制的白馍等食品,忌带双数。主人不全留,走时回赠自家食品或土特产品。(4)红白喜筵。从传统的习惯来看,其饮食规矩更为讲究。分普席与主席,娘家姑舅姨表亲戚为上宾,上宾不到不能开饭。酒壶、酒盅、筷子要先于其他人而摆好。坐次依右为上,依尊长秩序安置。旧时方桌安坐三面留下一面不兴坐满。(5)特殊饮食习惯。如怀胎坐月子的妇女,山西农村在饮食方面有着严格的制约,诸如怀孕期不食兔肉恐生豁嘴,不食驴肉恐超期不生,不食生姜恐生六指。生了小孩称为“坐月子”,饮食上以米汤和咸菜馍头为主,多餐少食,不主张吃稠饭和干食,不主食油腥肉类,说是怕堵了奶眼不下奶。病人多以面条拌汤鸡蛋等易消化的半流质食品为主。(三)、面制食品与面食文化从山西面食文化中的面食品类中日常来看,日常棉制食品可分为蒸类食品、煮制类食品、煎烤类食品与炸制食品四大类型。(1)蒸类食品山西人日常生活中的的主食一般是以蒸食为主。从粮食作物品类角度划分主要有:白面馒头、玉米面窝头、红面窝头以及杂粮蒸食等;按蒸制方式分有:发面馒头(或窝头)和死面馒头(或窝头);从地域上看,晋南的无碱馒头;晋东南的长治一带的高庄馒头;大同的黄馍馍等都是当地传统名吃。杂粮蒸食主要的品类有:荞面窝窝、莜面推窝窝、高粱面鱼鱼、高粱面窝窝、莜面角角、红面角角、金银卷(玉米面白面相裹的蒸食)、发糕、包了、蒸饼、稍梅、蒸合捞、块垒(山药块垒、榆钱块垒、莜面小米块垒、槐花、葫萝卜叶子块垒等多种)。其中,莜面推窝子(又叫拷老老)是山西晋北、晋中、吕梁一带的特色食品。高粱面鱼鱼是晋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一带的家常饭。晋北山区则用精白的荞面和起,作成形同海螺样风味小吃荞面窝窝。(2)煮制类食品山西的煮制食品以面条类的汤类食品为主。山西面条类食品中其中,拉面、刀削面、转盘剔尖、刀拨面被称为“山西四大面食”。山西的刀削面与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山西刀削面具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消化等特点。拉面,以山西晋中、阳泉、平定等地区以及太原阳曲县最为著名。拉面的技术性强,要求和面时防止蹲锅疙瘩。转盘剔尖,是山西晋中、太原等地流行的一种面食。其做法是把和成半流质的面团盛放在盘子里拍平均匀,一手执一铁筷,一手转动盘子,沿边剔面下锅,浇卤食之。转盘剔尖具有光滑、筋柔、易消化等特点。刀拨面,是山西晋南、晋中一带人民普遍食用的一种面食。刀拨面是把和好的面压成半公分左右厚度,切成五寸宽大片,叠放四五层,置锅过条案上,双手对柄切刀,起刀拨面。此面具有面条呈三棱形,吃着筋滑利口的特点。(3)煎烤类食品煎烤类食品统称为饼子,既可作正餐主食,又可作出门干粮。煎饼,一种为葱花煎饼,稀面加葱花调味碾薄,或调成糊状,置煎锅内摊匀,白面,红面等均可制作。另一种是将玉米面发酵后成糊状,以勺舀倒到特制的铁鏊上,熟后又折起来,晋北也有用高粱面做的、叫“摊糊儿”或“摊折饼”,把高粱面加榆皮面糊调匀,流在大锅内刷匀,熟后折起切成条加菜拌食,叫“煎锅”。(4)炸制食品山西炸制食品中较为普遍食用的有:炸油条、甜麻叶、炸蛋包、油炸甜咸饼、糖山西炸制食品中较为普遍食用的有:炸油条、甜麻叶、炸蛋包、油炸甜咸饼、糖脆麻花等多种食品(四)副食与菜品(略)(五)风味食品山西比较著名的民间或地方风味小吃有:石子饼。又叫疤饼,用油和面,将碾薄的面饼放在炉鏊中已经加热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碗托:又名灌肠。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时或以刀切,或以挠爪,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荞面河捞:荞面用温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捞床压入开水锅中,捞入兑好的盐醋汤水中,浇上羊肉臊子,加点陈醋,香味奇特,远近闻名。豆腐脑: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饧起色,加火烧开后,加入湿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丝,加豆腐脑适量,葱盐椒调味。太谷饼。俗称“干饼”。是面制炉烤的实心饼。因产于山西太谷而得名。太谷饼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饼食“胡饼”的制作技巧,选料精细,工艺独到。以配料、拌面、揉扎、制饼坯、粘芝麻、烘烤等工序精制而成,甜而不腻,软而不皮,香甜湿润,便于存携。闻喜煮饼。闻喜煮饼是闻喜县生产的糕点类食品,为包馅食品,已有300多年历史。它与芮城麻片、忻州养胃糕、清徐孟封饼、运城南式点心、忻州瓦酥饼、介休灌馅糖、太谷并饼,并称为山西八大名点,有“国式糕点”之称。临猗酱玉瓜。是以当地出产的玉瓜和优质面酱为原料,采用特有的加工工艺腌制而成的有种酱菜。平遥牛肉。出产于山西晋中平遥一带。早在明代中期便闻名于世迄今已经有三多年历史。平遥牛肉是以宰杀后的老牛加工成的一种酱牛肉。分肥牛肉和大膘牛肉两种。肥牛肉是有肉有油,肉油红白分明。大膘牛肉是肉多油少。生产季节主要集中在从中秋到次年清明前后,称为为旺季。平遥牛肉的产地,分布在平遥县南政、宁固等村和介休县的郝家堡。平遥牛肉具有浓香嫩美的口感、鲜红细密的色泽以及水分少,不变色等特点。高平烧豆腐。相传它源于战国时火烧白起的故事。它外焦里嫩、蒜香扑鼻、金黄诱人。六味斋酱肉。山西太原六味斋生产的传统熟肉食品。清和元头脑。又称“八珍汤”,由黄芪、煨面、羊肉、莲菜、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故称“八珍汤”,又有羊汤加太久腌韭菜做引,亦称“十全大补汤”。每年“白露”之后,“立春”以前,是太原“清和元头脑”上市季节。“清和元头脑”创始于明末清初,它的起源和发展与著名医学家、诗人、书法家傅山有直接关系,“清和元”饭店曾经留下过傅山先生的手迹,即“清和元”的牌匾:“清和元头脑羊杂割”。“八珍汤”(头脑)是傅山为了使母亲健康长寿,亲配而成,后来才流传于市面。傅山手书的“清和元头脑羊杂割”,含有“杂割”“清”和“元”的“头脑”的意思。介休贯馅糖。是山西介休的传统特产。以大麦、小米为主料,配以绵白糖、核桃仁、蜂蜜、桂花、青红丝作糖馅。子推蒸饼。俗称蒸饼。相传是寒食节为纪念晋大夫介子推而流传下来的饼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阳高杏脯。是山西阳高县传统食品。它采用山西阳高县官屯镇一带生产的京杏。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山西的文化底蕴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山西可谓中华民族最大的“源”之一,最早的“宗”之一,最深的“根”之一。炎黄子孙从山西走出黄河、走到长江、走向海外、走遍世界各地。无论天涯还是海角,这些炎黄子孙对故土和祖先的眷恋,自觉的民族文化意识,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形成了家庭、宗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强烈的血浓于水、叶生于根的精神凝聚力;并且在这一根

  • 宋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了,为什么政治中心大多还在北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政治中心从来是要考虑战争便利性,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改朝换代战争是自北向南收取天下,所以大部分朝代也都是考虑面南背北,即便有南方来敌,也能处于优势。而经济中心考虑的是交通便利性,原材料便利性,务工便利性,你想想东北冬季那么漫长,一搞就是大雪封路,零下二三十度,在当时,开不了工,发不了货,太耽误事,人

  • 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郑州,为何感觉它很年轻呢?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最近郑州成为特大城市的消息刷爆网络。2018年郑州市GDP总量首破万亿大关,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与此同时,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种种数据表明,郑州已经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关于郑州,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年轻,发展速度很快,之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郑县”,仅仅70多年时间便跨

  • 郑州在历史上的名字叫什么?是古都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郑州又称商都、绿城。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今商丘)西迁于嚣(亦作;今郑州商城),商朝自此开始迁都。扩展资料在中国历史

  • 郑州古代有多繁华?为什么能名列八大古都之一?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通常来看,判断一座城市有没有古城韵味,至少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大家的心理认知,即古都是否和有影响力的特定朝代联系在一起;二是古都的遗存物,尤其是遗迹是否大量存在,这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关于古都,以前我们有“四大古都”“五大古都”的说法,后来又衍生出“七大古都”。这“七大古都”分别是西安、南京、北京、洛

  • 历史上为什么没有一个朝代是在洛阳开创?都是以陪都的身份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商汤开国定鼎洛阳;东周一直都于洛阳;西汉高祖刘帮开国于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亦都于洛阳;魏文帝曹丕都于洛阳;晋武帝司马炎都于洛阳;隋文帝杨坚也是都于洛阳的;西周经周公卜洛后周成王时代即已迁都于洛阳,而不是陪都!以上这些朝代不知道算不算开创?什么样的王朝帝都才算开创呢?在中国历史上,两汉之强盛,开疆拓土

  • 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为什么是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关中平原,又有800里秦川之称。孕育着周,秦,汉,隋,唐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关中平原之所以被历代皇帝选为定都之地。首先在关中地区南依秦岭有大散关控制入蜀通道;西靠陇东高原,北靠黄土高原。东临黄河,有潼关天险,西南有武关;此用武之地,东控汴洛,如西汉刘静(娄静)向汉高祖建议:关中居四塞之地,居高临下,以

  • 民族音乐的三大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1、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

  • 考古学要具备什么素质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考古学比较研究的五个层次比较研究适用的范围极广,只要是两种以上的文化,不管是对文化的整体,还是对文化中的某项因素,都可以进行比较。可以对照中与外国的文化,也可以对照中国境内的不同文化。我觉得,在中国考古学范围内展开比较研究,不妨分为下列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原地区各文化的比较研究。这里说的“中原

  • 初一上册历史第5课的知识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人教版第5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铸造业(1)在原始社会末期,(2(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4)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5)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