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夏商西周时期青铜的特点,种类和作用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的特点,种类和作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113 更新时间:2023/12/18 4:39:13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容器与夏商铜,爵、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侍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夏朝在文献中的概念就是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转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期.夏的主要工具还是新石器.根据最新的出土文物记载有青铜石刀的发现.

商是青铜的发展石器已经可以熟练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但由于当时青铜铸造造价昂贵,所以,青铜器主要用于军队和贵族.农民大部分仍使用石器.

到了西周,青铜器的铸造和农业使用率比商使用的更加广泛.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青铜文化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

  • 商朝时期的鬼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第一个方面,鬼方被“神话”的源头。在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甲骨文的研究开始发端,所以中外学界对商朝的历史都展现出了很大兴趣,但当时的甲骨文研究才开始,所以出错在所难免。甲骨文研究的前辈大师王国维老先生,在搞甲骨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于传世文献对甲骨的互相印证,他忽然发现了一个名字很可怕的商代方国,那就是“

  • 祭祀的传统是从如何发展起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左传》中曾讲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代表了早期国家生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兵事。祭祀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与神明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祭这个字,甲骨文的字形象以手持肉之形,也就是把祭品(肉)献给神明,以会意出祭祀的意思。这种含义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祭祀主要是通过献祭稻粱黍稷等饭食和

  • 商朝人是否认为自己是华夏族、炎黄子孙?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谢邀,首先给答案,商朝人不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也不认为自己是华夏。至于商朝人是否认为周人是,也没有证据反映。最早提出夏的是周初。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谈谈华夏族的形成过程:0、夏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周人的确是以夏人自居,并真正贴上“华夏”的文化标签。1、商朝没有“夏”的概念。根据甲骨文看,商自称为

  • 中国最早的祭祀始于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祭祀最早应该是石器时代当时人们还不懂得祭鬼神,只是为了繁衍后代而进行的生殖崇拜和避免天灾而进行的太阳崇拜的活动,到了商朝人们逐步认为鬼神是一种神奇和强大的力量,才开始祭鬼神和祖先的活动,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食器:鼎,簋,,鬲,俎,豆,礼器,

  • 商文化墓葬等级制度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

  • 为何殷商时全民信神,到了周朝以后就变成全民祭拜祖先了?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祭祀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水平不够发达。人们对于神秘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崇拜自然的力量,渴望获得自然的庇佑。商朝的祭祀制度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在最初也确实起到了增强族群凝聚力、增加士兵战斗士气、促进商部族发展的作用。但到了商朝的中后期,祭祀已经成为了国家政治活动最重要的

  • 商朝王族是Q、周朝是N,为何被一大群O系人追认成祖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这个问题的前提有问题,那就是目前只是对个别个体做了基因检测,只是得出了商王族可能是Q,周王族可能是N的推论,并不是最后的定论。如果假设上述结论是正确的,那么也表明在中国文明起源阶段,古中国人主要以文化而不是血统来区分不同的人群,例如在周灭商后,不但分封了大量同姓的诸侯,也分封了大量异姓诸侯,这些诸侯

  • 中国的祭祖文化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慎终追远是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一个国人心中的情怀。正是在这种情怀的驱动下,无论何地,无论何人,上至每年黄帝祭典大礼,下至普通国人祭祀祖先,对祭祖都极为重视。就拿我家乡来说吧,每逢有重大节日,如中秋、春节等节日,必摆供焚香以慰先人,其中,最为隆重的当属春节祭祖。每到农历新年来临前,各家都会在在腊月二十七、

  • 清明祭祖扫墓这件事是始于何时?是孔子儒家学说首先提倡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耕生产的最佳季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为何成为祭祖扫墓的一种特殊节日,这是来源于2500多年前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太子申生遭受陷害,被迫自杀,他的弟弟重耳也只好流亡出走。流亡期间,饥寒交迫。有一次重耳饿晕过去,他的随从大臣介子推割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