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充气球的出现。蹴鞠从最初使用塞满毛发的实心球,唐代以后则出现充气球(一说南朝以后就出现了充气球)。唐代仲无颇的《气赋》:“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第二、球门的出现。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乐考二十》中说:“蹴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用球门的蹴鞠比赛一般是单球门,大多在宫廷宴会时进行。这比此前的直接对抗后退了一步,但对踢准要求更高。筑球时在球场中央竖立两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衣服颜色不同的左右军(两队)分站两边,每队12或16人,分别称为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球头与队员的帽子亦稍有区别。比赛时鸣笛击鼓为号,左军队员先开球,互相颠球数次然后传给副队长,副队长颠数待球端正稳当,再传给队长,由队长将球踢向风流眼,过者为胜。右军得球亦如此。结束时按过球的多少决定胜负,胜者有赏,负方受罚,队长要吃鞭子,脸上涂白粉。[2]
第三、蹴鞠活动更为普及。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横街玩蹴鞠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动,不少宋代铜镜中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宋代陶枕也描绘了民间少女踢球的情景。
第四、不用球门的踢法逐渐规范。这种踢法叫做白打。从一人场到十人场。“一人场”由参加者逐一轮流表演,称为“井轮”。除用足踢外,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使球高起落下称为“飞弄”,使球起伏于身上称为“滚弄”。它以表演花样多少和技艺高低决定胜负。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别称为二人场、转花枝、流星赶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过海、踢花心和全场,各有规定的踢球路线。用上身触球称为上截解数,膝以上部位触球称为中截解数,用小腿和脚踢称为下截解数。踢法繁多,所以《蹴鞠谱》上说“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第五、出现蹴鞠组织并有社规。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至少在南宋时期,宋代的蹴鞠艺人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齐云社还制定了《齐云社规》。其中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十禁戒”:戒多言,戒赌博,戒争斗,戒是非,戒傲慢,戒诡诈,戒猖狂,戒词讼,戒轻薄,戒酒色。宋人谈到蹴鞠的价值,称赞“蹴鞠成功难尽言,消食健体得安眠。本来遵演神仙法,此妙千金不易传。”又说:“巧匠圆缝异样花,智轻体健实堪夸。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诱王孙礼义加。”不但能令人健身、愉快,还有助于领悟礼义,体现了蹴鞠观念的发展与变化。
开篇蹴鞠作为我国一项古老的运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起源于东周战国,两汉三国全面普及,并在两宋时期到达了巅峰。
蹴鞠的来源咱们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称为“蹴鞠”,“蹴”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则是古代对球的称呼,所以“蹴鞠”就是踢球。想一想现在小朋友走在路上随便一脚踢个石子,其实也就有了蹴鞠的雏形,古代人自然也会喜爱上这种规则简单、目的明确的运动。
关于蹴鞠的文字记载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西汉文学家刘向在《别录》中就写道“寒食蹴鞠,黄帝所造,以练武士。”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司马迁提及“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可见在东周战国时期,蹴鞠已经成为了临淄居民的一种日常娱乐方式。
两汉、三国蹴鞠的发展
到了西汉、东汉可以说进入了全面普及的阶段,上至皇室成员、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会进行蹴鞠来娱乐。贵族们会自建鞠场也就是球场,还会募养蹴鞠高手,百姓们也会自寻场地娱乐。汉代的《西京杂记》、《盐铁论》、《蹴鞠新书》等有关于蹴鞠的记载。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蹴鞠仍然流行。到了隋唐时期,蹴鞠运动相比于过往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有了充气的球、设立了球门、踢法变得多种多样。蹴鞠运动还在这一时期随着文化交流传播到了日本等地。
两宋时期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蹴鞠运动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顶峰,可以说是蹴鞠在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间出现了有组织的蹴鞠社团,称为“园社”或者“齐云社”,这大大的促进了民间蹴鞠技术的发展交流。
(2)宋代有了男女均可参加、不受场地限制的新蹴鞠玩法,大大促进了蹴鞠运动的推广。
(3)伴随着蹴鞠的流行,蹴鞠文学作品也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些曲牌来歌唱蹴鞠运动。
(4)大家都知道宋代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有些头脑灵活的商人把蹴鞠运动与商业结合起来,吸引顾客。
明清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随着社会上“立静恶动”风气,加上各种禁令的限制,蹴鞠运动渐渐不复唐宋时期的盛况。但是由于距今年代较近,所以明清还是相当数量的关于蹴鞠的文艺作品流传下来。
结语
宋代的蹴鞠运动之所以会迎来巅峰,离不开官方的大力推广。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无不参与其中。宋代名画家苏汉臣所绘的《宋太祖蹴鞠图》就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和近臣赵普等一起蹴鞠玩乐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