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长期以来污蔑仇视反对汉服的人,你们怎么看待韩国越来越没有底线的行为?

长期以来污蔑仇视反对汉服的人,你们怎么看待韩国越来越没有底线的行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506 更新时间:2024/2/27 19:29:49

衣食住行,穿什么衣服,拥有什么样的思想。许多人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考试及格,拥有平静而单调的生活,不爱看什么书,也不爱聊什么天,平平淡淡的一生好象只是完成一个自己不参与的过程。跟他谈什么艺术与文化,他非常冷漠,认为这些都是假的空的虚幻的,所以是无所谓的。这种人活着很无聊又很悲哀。因为他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对于来说他只是一个无趣的变熟过程。同他们谈艺术谈汉服基本上是对牛弹琴、对驴!

穿上汉服的国人仿佛是天上的神仙,一瞬间找回自己的根源,发觉古人画天上神仙并不特定在衣冠上有什么讲究,就是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服饰画上去,再加点云彩就是神仙,古人是多么的自信啊!

中国数十个省,为何唯独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

两方面原因。

第一,交通不便。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中原人都以为福建是个岛,原因就是古代福建人去中原,大多是搭船前往。中原人见得多了,就以为福建与中原是没有陆路相连的。

虽然后来中原人意识到福建是岛的概念是错误认识,但中原人同时也意识到,走陆路去到福建,相当之麻烦。

从春秋到秦初,北方政权的大军在福建的武夷山西侧多次发动试探性攻击,但总是找不到能走大部队的大道。

比如当时的楚国,势力范围都已经渗透进了云南,但对离自己统治核心区域距离更近的福建就是渗透不进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凭借强大威的慑力,逼迫闽越和东越臣服,并且在福建地区设立了闽中郡。但秦朝对闽中郡的统治政策并不是像治理南越(两广)那样指派郡守、县令管理,而是实行羁縻之策,即委任当地土著首领管理,让他们各管各的地盘。

也就是说,福建在中国统一后,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名为郡,实际仍是一方诸侯。

汉代后,尤其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后,中原王朝对福建的管理越来越加强,福建半独立王国地位渐渐消失,也变成了中央管理,但交通不便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除了走海路,福建陆路基本不通。即便打通了几条闽道,也是如蜀道一样,运输很是不方便,还不如走海路。

李白曾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是没到过福建。他如果走过闽道,估计也会说“闽道难,难于上青天”。

PS:李白、杜甫苏轼等大文豪一辈子四处游荡,江西、浙江、两广都到过,苏轼甚至连海南岛都到过,但就是没到过福建。

新中国建立之前,福建除了昙花一现的漳厦铁路外,没有与外界相连的铁路,这在沿海省份中,是独一份。一直到1957年,建成通车了鹰厦铁路及随后的外福铁路后,福建才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

其实我们看一下沿海各省通铁路(与外界相连的铁路)的时间,就可以发现福建进出不便的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

而交通不便,这让中原统治者对福建这块区域如何提的起兴趣?

第二,战略上不划算。

福建七山二水一田,平原地形很少,而且平坦地区都集中在沿海一线。也就是闽江入海口的福州-马尾地区;晋江入海口的泉州-晋江地区;九龙江入海口的厦门-漳州地区。

虽说福建有十分之一区域是耕地,但这些区域的缺点是都没有纵深,没有上游腹地。不可能形成珠三角,长三角那种大集散地。离开了沿海,福建内陆全部都是山区,路也是难走的转山路,经济带小。

古代海运不发达,而且重农轻商,福建的农耕潜力小,部分重农抑商的朝代自然是看不上眼。当然南宋、元朝重视商业,福建曾有一段时间很风光,被统治者看重。但到了明朝,又恢复重农抑商政策后,福建就又被统治者忽视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不止福建,广东省的东北部,浙江省的南部,江西省的东南部,自古也都是不争之地。这些区域多山少田,不盛产粮食,也缺乏自然资源,中原王朝对这些区域的重视程度都不高。通常来说,中原统治者占领几块经济价值较高的区块后,就不会往深山腹地继续延伸势力了。这也是这些地区会形成客家人聚集区的原因。

(侵华日军当年也避开了这些区域)

也就是说,古代统治福建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控制住沿海的几块冲积平原即可,余下的内陆丘陵既无法左右战局,又缺乏能战略价值。把统治秩序交给当地族长管理即可,这属于有意忽略,符合情理。

另外福建自古民风彪悍,闽人平日和善,但逼急了还真惹不起。当年侵华日军想攻占闽北要地南平,但刚进入闽北山区就被当地老百姓自发组成的民兵第十师打蒙了圈。所以民风这方面,也是历代中原王朝不想在福建投入过多精力的原因之一。

这是个让福建很尴尬的问题。

明明是大陆上最名副其实的“东南”沿海省份,但自古以来的福建似乎都太低调了,而最能体现这种低调的,莫过于连攻城略地的战争双方都不将这里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就连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也只是占据了福建沿海的几个城市,对福建省内陆地区则几乎鲜有染指。

那么福建就奇了怪了,同样是东部省份,为何福建就如此“不受待见”呢?而在静夜史看来,福建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地形位置很无语

“兵家必争”,争的是地形之利,以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但福建的地形让人瞬间没了脾气。

在静夜史看来,福建的地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曰山地广布;二曰无大河出海。

福建的地形是真正的“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沿海的狭窄平原,以及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福建基本就是山地的天下。

而山地,任何时期,对于任何事物都是无语凝噎的存在,今天的福建总人口不过4000万,和崎岖的地形加上贫瘠的土地密切相关。

因为其绝望的交通条件就足以令人望而却步,福建何谈兵家必争?

而即便争得福建,因为崎岖的地形,也注定无法实现掌控区域全局的作用,所以从军事角度来看,福建确实太过鸡肋。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虽然福建地形没有吸引力,但如果有大江大河贯穿全境,例如长江、珠江,即便无法改变崎岖地形,利用大江大河的运输作用溯流而上占领内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扼守河口也可以控制内地大片区域。

但闽江表示这样的压力我承受不来,险峻的武夷山脉不仅成为福建和江西的分界线,更像一堵高墙挡住了几乎所有河流的去路,这让想要通过福建河流进入内地的设想全部落空,所以福建的地位更加“可有可无”。

由于我国古代始终未能建立起成熟的海洋意识,靠海的福建始终无法展现其所谓的海洋优势。而从大陆整体的布局来看,福建反而显得很边缘。

而因为台岛只是元朝才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澎湖巡检司主要管辖澎湖列岛,真正纳入版图是1684年清朝平定台岛),因此福建在很长时期内不存在“征台跳板”和“台岛后方”的作用,自然始终是“边角”的存在。

相比之下,广东之所以被重视,除了荒芜的海南岛,珠江的入海口,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广东紧邻少数民族密集的西南地区以及交趾,是中原王朝西进和南下的跳板。而浙江和江苏则长时间作为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而存在,尤其是长江和大运河的存在,使得浙江和长江中下游的其他省份一样,成为帝国不可或缺的柱石,就连武夷山隔壁的江西省都曾有过辉煌的昨天。

所以,福建尴尬的地形条件和地理位置,令古代“兵家”最欲罢不能。

2、从来都被边缘化

除了“专治各种不服”的地形,因为地理位置太过边缘,所以历史上无论民众还是中原王朝,对福建的重视都始终不够,这也是当前福建省人口远少于周边省份的历史原因。

而因为除了战乱几乎难有人“造访”,历史上的福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也相对落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历史上因战乱而出现的人口南移,福建才逐渐崛起,并在宋朝成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而之所以发达,主要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撑起了福建的半边天。但福建的内地从古至今都没有出现过相对有名的区域政治或经济中心,汀州和建州虽然显赫一时,但和广州、杭州等城市不可同日而语。

“兵家必争”,除了争山头,更需要争大城池,因为这意味着“争”的成功率,但福建又一次令人失望了。

虽然从维护东南沿海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原王朝必须拿下台岛,但在1624年荷兰入侵台岛之前,荒芜的台岛对东南沿海的威胁几乎为零。

况且即使外来势力占据了台岛,对福建形成严重威胁,因为福建令人绝望的地形条件,他们也难以对中原王朝形成致命威胁,典型如明朝嘉靖时期的倭寇,虽然严重威胁东南半壁,但十年时间始终徘徊在沿海无法深入。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由于对海洋始终缺乏重视,因此指望依靠海洋翻身的福建始终默默无闻。

事实上直到清朝,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仍然只有两个,那就是一路北上和一路向西。

由于游牧民族在东北、华北、西北甚至青藏高原方向对中原王朝形成的巨大威胁,中原王朝除将政治中心牢牢固定定在北方并修建了横贯北方的万里长城,还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与游牧民族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

这种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简称生存之战,是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因为理论上只有搞定游牧民族中原王朝北方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

相比之下,云贵川等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虽然在地形上无法对中原王朝腹心产生致命威胁,但中原王朝为拓展生存空间,必然要将统治力向西南深入,这种趋势从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了。

而除了向西扩张,为护卫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中原王朝还始终将交趾作为主要扩张方向。

所以,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福建始终不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战争几乎从未青睐过这些地区,除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这里比其他地区更加宁静祥和。

福建,想说“争”你不容易!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成渝贵环线高速铁路施工难度较大,分析主要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摘要我国高速铁路建设问题分析前言高速路是我国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派生需求,各种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需要高速的流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应运而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增长点由点到线再到面,货物流通,客流流动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深

  • 朴槿惠为何会中国书法?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请朋友们听听我的看法:①从历史上来说朝鲜日本韩国是中国的邻国,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对它们的影响特别深。历史上它们都属于中华文明圈。中国的文字.绘画.音乐等等都对它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作为韩国精英层的朴槿惠更是了解韩国的历史与文明,所受的教育也使她比一般人认识的更深刻,别外也是她个人更喜爱

  • 农民应该怎样发家致富,农二代,农三代出路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农民应该怎样发家致富?出路在哪里?我以为把农业做好,做到行业内最精,做好农业产业化并教育好后代,才是新时代农民的出路。那么农民做什么呢?面朝黄土背朝天有前途么?这是一个困扰几代农民的问题,农民的孩子还是农民,孩子的孩子仍旧是农民,不经过教育的积累,几代人的奋发改革,不会有农民崭新面貌的春天!那么我们

  • 为什么山东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特产呢?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东阿阿胶,德州扒鸡,苍山大蒜,烟台苹果,乐陵金丝小枣,章丘大葱,平阴玫瑰,荣成大花生,陈集山药,马家沟芹菜,冠县鸭梨……山东特产数不胜数,就说几个比较方便携带的。青岛当属崂山茶了,崂山茶盛产于素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之称的青岛,更是生长于自然环境独特的崂山,这样的环境,产出的茶叶,冲泡后会有一

  • 国内旅游,有什么壮丽,震撼人心的自然风光推荐嘛(对人文不太感兴趣)?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人间仙境“扎尕那,它是旅游者的圣地,它是游子的天堂。在我走过的景点中,它是令我最难忘的一个景点,也是一个最美的景区。因刚开发,目前景区仅为4A级景区,但它的景色绝对胜过很多5A级景区,在我心中它比九寨沟还要美丽。扎尕那古城位于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地形即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

  • 《煮青蓝的水叔》表达了什么感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有爱的水叔,鸟儿确实从天空中飞过一位长得其貌不扬的老鳏夫水叔,靠着一门煮青蓝的手艺,寻找活着的价值。作者胡定宋同情弱者,水叔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困顿,但他对世界还有着爱,并不以为自己的世界是黯然无光的,在这样的处境里,他仍能有着闪光的灵魂。幸福真的与物质无关,价值也与财富不是正相关水叔的人生是卑微的

  • 你的家乡景点有哪些特色,能否介绍给网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我的家乡在福建,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如果您想知道福建有哪些特色景点,那下面我就给您介绍几个吧!一、“花园城市”厦门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隶属于福建省,别称鹭岛,简称厦、鹭,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

  • 你都知道有哪些农村老手艺正在或者已经失传了?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过去,我们这里生长着一种植物,都叫它“子孙槐”,因为叶片与槐树叶看着形状一样,只是比槐树叶小得多,学名叫什么不知道。春天都从根部发芽抽枝,都是一墩一墩的生长,一墩能发出四五十根枝条,到秋天从根部切割下来,都有手指粗细。纸条有很好的柔韧性,是进行手工编制的优质材料。过去,家庭储存粮食用的囤就是用“子孙

  • 你的家乡过元宵节时有哪些让人记忆深刻的习俗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元宵节这天下午我们要去扫墓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这里的元宵节会有大秧歌,跑旱船,耍龙灯等民间艺术表演,还有猜灯谜等活动。人们在这一天要吃元宵也叫汤圆,预示着团团圆圆。晚上人们都会走到街上观看烟花,以事庆祝,正所谓元宵节闹元宵。绍兴莲花落,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形式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初时,沿

  • 海口有哪些比较好的景区可以玩?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

    用常规的旅游标准来看,海口算不上“好玩”的城市。与身处热带的三亚相比,海口更像是海南的一个“旅游通道”,来往皆是过路人,但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不存在过分的商业化,“生活”依然是这座海滨小城的关键词。作为一名人文旅游作者,我还是很喜欢海口的,因为这里的景点,更偏向于人文,可以让人有超越自然景观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