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从“阿罗汉”到“佛”的演变

从“阿罗汉”到“佛”的演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82 更新时间:2023/12/6 0:41:12

在佛教刚创立的时候,只有一位“佛”,那就是释迦牟尼,其他人顶多只能修成阿罗汉。但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成佛”的门槛是越来越低。本来,从正法到像法、末法,人的根性会越来越钝,但为什么“成佛”反而越来越容易了呢?

在原始佛教时期,“佛”其实是弟子们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他的真实身份是“大阿罗汉”,只是比一般的阿罗汉特殊一些而已。

在早期,“佛”的本意是“觉悟”。“佛陀”就是自觉觉他的导师,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天神。在印度,不仅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耆那教的教祖尼乾子也被的信徒称为“佛陀”。可见,这其实只是一个称号。

“阿罗汉”是指获得了觉悟并脱离了轮回的解脱者。他们将不再来尘世遭受轮回之苦,也就是灰身灭智,不受后有。说直接点就是不再来投胎,已经没有“来生”了。所以,如果你对人生、对尘世还充满爱念,依依不舍的话,是修不成阿罗汉的。

但是,大多数人还在盼望着“来生”呢,都觉得这一辈子还没有活够,没有享受够。都在盼望着在来世能活得好一些,能投胎到一个大富大贵的家庭,要活得比今生更加有滋有味。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想脱离这个花花世界。你要他“不受后有”,再也不来投胎,他才不干呢?大多数人想的根本不是脱离尘世,而是想在尘世中混得更好。

所以,原始佛教那种一定要“灰身灭智”才能解脱的办法很多人是接受不了。首先在天竺的婆罗门种姓中遭到抵制,也很难域外的国家传播。但是,这么伟大的思想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帮助他们脱离苦海,那真是于心不忍。

于是,从原始佛教中发展出了“菩萨”思想。菩萨就是自度度人。为了度人可以使用方便法门,也就是暂时迁就一下被救助的对象。这时,仅仅修成阿罗汉肯定是不行了,需要有更高的目标才能为各种“方便”提供理由。更高的目标当然就是成佛。

于是,“佛”的含义也被无限扩大。佛,不再仅仅是觉者,也不再仅仅是大阿罗汉,他还是应供、天人师、ru来、世尊、无上士、正遍知、善逝、调御丈夫……

佛陀被无限神化,变得无所不能。

但要成佛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早期的大乘认为,要成佛是需要很大的毅力,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先要发愿,从菩萨做起,修行六度万行,无限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那要做多久的菩萨才能成佛呢?时间非的长,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阿僧祇的时间约为 10的104次方年。“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大家自己去算吧。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足够你尽情地体验人生了吧,不仅是人生,畜生、天人、dì狱的滋味都会让你尝过够,直到你非常想成佛为止。早期的方广、般若、中观各派都是认为成佛是需要漫长时间的。

佛的前身是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身世中,他已积集了无量无边的功德。任人要想修成佛,都需要经历这个历程。

还有没有稍微快捷一点的办法呢?

当然有。净土就是一个能够快速成佛的法门。这类似于一个成佛的“进修班”,可以提高成佛的速度。但净土法门仍然需要先厌离这个娑婆世界,生起强烈的“出离心”,增长对净土世界的向往,才能成功往生到那个殊胜的地方继续深造。在那里进修很长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直接到他方世界去成佛了。将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的是弥勒菩萨,他是被佛陀指定了的。但他要56亿年后才能下生到我们这个宇宙。

显然,这个过程仍然是漫长的。

那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呢?

佛教发展到后期就出现了更加速成法门。

大乘中的“一佛乘”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情而不得开悟,一旦开悟就不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长时修行而可以以现在之身成佛。这就叫“即身成佛”。而此前所谓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观点只是一种“表法”,用于指代众生最难除掉的贪、嗔、痴三毒。目的是为了鼓励修行者精进,强调成佛的不容易,否则修行者可能会生出轻慢心,反而害了自己。

现在的汉传几大宗派都是赞同即身成佛的。那么,到底有谁真的成了佛呢?不清楚,就算某位修行者真的成了佛,他也不能说出来,否则会犯“大妄语”。而藏传佛教则直接宣称某某为“活佛”,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尊称。但即身成佛还是需要专门去“修”的。需要依实修的次第按一个出家人的标准去做。

那么,还有不有更简便易行的法门呢?

当然也有,但是虽然说是“易行道”,但难度其实仍然很大。中国禅宗就是提倡这个易行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为你本来就是佛,只是你自己意识不到而已。只要见性,你就成佛了。并不需要专门地去打坐、念经,更不需要修六度万行历三大阿僧袛。因为“一真一切真”,你之所以有众生与佛的区别,那是因为你“迷惑”了,著相了。一念觉一念迷,一念众生一念佛,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转过来就成佛了,转不过就还是众生。

转过来就永远成佛了吗?不一定,转过来也有可能转回去的。下一秒如果有著相,那还是众生。再下一秒你离念了,你又成了佛。所以,即使开了悟,要想保持还得继续努力。没有一劳永逸的“佛”。

当你根本不刻意追求而能时时处处做到“无念”时,你就是佛了。也就是孔子讲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佛看起来易成,其实仍然是很难的,只是不需要三大阿僧袛劫了,做的是“当下的佛”。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其实,世间的佛比离世的佛更难修,但这又是获得实际利益的修法。虽然也很难,但很值得。

标签: 阿罗汉

更多文章

  • 真的是读书无用吗,如何看待禅宗六祖慧能不识字这件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读书无用,禅宗六祖,慧能

    "读书无用论"顾名思义就是说读书没有什么用处。这与慧能大师有何关系呢?因为他就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罗筐的人,很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照样能开悟见性,成为中土禅宗第六代祖师,受到宗门信徒的顶礼膜拜。 那么,读书是否真的无用呢?这要分世间和出世间法两种情况來说。在世俗社会,如果你没有强大的背景,

  • “大毗婆沙”佛陀耶舍,汉传佛教戒律体系之奠基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毗婆沙,佛陀耶舍,汉传佛教

    佛陀耶舍,梵语Buddhayas,可译作“觉悟的耶舍”,西域罽宾人(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一带),婆罗门种姓,家境富裕。祖上世代信奉婆罗门,他的父亲对非婆罗门的出家人十分仇视。 一天,有个沙门(不一定是佛教徒)来到他们家门口乞食。他的父亲一看就怒不可竭,带着仆人对那个沙

  •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黄庭坚,清平乐,宋朝文学,北宋

    原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参考翻译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

  • 水浒里最悲剧的女人:全家都被杀还嫁给丑八怪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水浒,水浒传,元朝文学

    《水浒传》中的女人,美丽的、多情的、爱财的、英武的、贞节的,几乎都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没有好下场。 除林冲的妻子外,似乎想不出还有谁拥有过真正的爱情。但林冲的与妻子没有好下场! 而潘金莲、潘巧云和情夫那份感情,被认为是不洁的,按那时人们的道德标准,认为她们应该进万劫不复的地狱;李师师对宋徽

  • 太上老君有三大分身:盘古、女娲和……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上老君,盘古,女娲,西游记

    西游里面无鸿钧!无鸿钧!无鸿钧! (重要的事情强调三遍,《封神演义》创作时间在《西游记》之后数百年!对于《西游记》这部神话名著来说,压根没有什么鸿钧、准提、接引这些人,这几个名字历史上最早也是出现在封神演义!) 西游最强大的人物就是太上老君!他在天地开辟之前就已经得道,至《西游记》记载的故事

  • 凤凰落架入尘泥,巧姐流落风尘,刘姥姥竟然用自己亲外孙女来为其赎身!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巧姐,刘姥姥,红楼梦,赎身,妓院

    同为官家小姐, 林黛玉7岁的时候,因为父亲病重,母亲早亡,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不得已进了外祖家贾府,做为栖身之处。 虽有家资万贯,物质不缺,却也常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同样是官家出身,林黛玉侄女的巧姐,与黛玉当初进贾府时差不多的年纪,却在经历了贾府被抄之后,被恶毒的兄长和舅舅卖去了烟花之地,如无刘

  • 毛主席写下《沁园春·雪》,蒋介石找陈布雷写一首压他,结局搞笑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沁园春·雪,陈布雷,蒋介石,毛泽东

    1936年2月,当长征的中央红军北上,来到陕西清涧县一个叫袁家沟的地方时,天上忽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工作了一晚的毛主席,望着窗外的雪景,不由伸直懒腰,往外面走去。雪后的西北高原,让毛主席诗兴大发,回到屋后,他拿起笔在白纸上,酝酿着什么。 7日的深夜,毛主席在一张白纸上,挥笔疾书,写下一首气壮山河

  • 活捉方腊后,鲁智深提醒大伙离开宋江,却只有6人听懂,得以善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方腊,鲁智深

    宋江为了所谓的兄弟的前途,选择了投靠朝廷。并且幻想着自己能够加官进爵。可是宋江死也没有想到,他和自己的兄弟终究是败给了虚伪又狡猾的皇权。 虽然一百单八将中,有很多的好汉们都死在了招安的计谋里。但是也有一些人离开了梁山,从而平安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其中就有六人在听从了鲁智深的提醒后离开了宋江,得

  • 武松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不是打虎,而是杀死了一位能做皇帝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武松,水浒传,耶律得重

    对于我们而言,四大名著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四本名著中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 其中最精彩就要数《水浒传》莫属了,这本书中将108位好汉身上的鲜明特性描写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鼎鼎大名的武松,他曾因为在景阳冈打虎而出名,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武松最大的威严并不是这些

  • 《史记·五帝本纪》舜帝部分原文及翻译(一)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舜帝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gǔ sǒu),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gōu)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译文: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gōu,通“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