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刚创立的时候,只有一位“佛”,那就是释迦牟尼,其他人顶多只能修成阿罗汉。但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成佛”的门槛是越来越低。本来,从正法到像法、末法,人的根性会越来越钝,但为什么“成佛”反而越来越容易了呢?
在原始佛教时期,“佛”其实是弟子们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他的真实身份是“大阿罗汉”,只是比一般的阿罗汉特殊一些而已。
在早期,“佛”的本意是“觉悟”。“佛陀”就是自觉觉他的导师,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天神。在印度,不仅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耆那教的教祖尼乾子也被的信徒称为“佛陀”。可见,这其实只是一个称号。
“阿罗汉”是指获得了觉悟并脱离了轮回的解脱者。他们将不再来尘世遭受轮回之苦,也就是灰身灭智,不受后有。说直接点就是不再来投胎,已经没有“来生”了。所以,如果你对人生、对尘世还充满爱念,依依不舍的话,是修不成阿罗汉的。
但是,大多数人还在盼望着“来生”呢,都觉得这一辈子还没有活够,没有享受够。都在盼望着在来世能活得好一些,能投胎到一个大富大贵的家庭,要活得比今生更加有滋有味。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想脱离这个花花世界。你要他“不受后有”,再也不来投胎,他才不干呢?大多数人想的根本不是脱离尘世,而是想在尘世中混得更好。
所以,原始佛教那种一定要“灰身灭智”才能解脱的办法很多人是接受不了。首先在天竺的婆罗门种姓中遭到抵制,也很难向域外的国家传播。但是,这么伟大的思想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帮助他们脱离苦海,那真是于心不忍。
于是,从原始佛教中发展出了“菩萨”思想。菩萨就是自度度人。为了度人可以使用方便法门,也就是暂时迁就一下被救助的对象。这时,仅仅修成阿罗汉肯定是不行了,需要有更高的目标才能为各种“方便”提供理由。更高的目标当然就是成佛。
于是,“佛”的含义也被无限扩大。佛,不再仅仅是觉者,也不再仅仅是大阿罗汉,他还是应供、天人师、ru来、世尊、无上士、正遍知、善逝、调御丈夫……
佛陀被无限神化,变得无所不能。
但要成佛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早期的大乘认为,要成佛是需要很大的毅力,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先要发愿,从菩萨做起,修行六度万行,无限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那要做多久的菩萨才能成佛呢?时间非常的长,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阿僧祇的时间约为 10的104次方年。“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大家自己去算吧。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足够你尽情地体验人生了吧,不仅是人生,畜生、天人、dì狱的滋味都会让你尝过够,直到你非常想成佛为止。早期的方广、般若、中观各派都是认为成佛是需要漫长时间的。
佛的前身是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的身世中,他已积集了无量无边的功德。任何人要想修成佛,都需要经历这个历程。
还有没有稍微快捷一点的办法呢?
当然有。净土就是一个能够快速成佛的法门。这类似于一个成佛的“进修班”,可以提高成佛的速度。但净土法门仍然需要先厌离这个娑婆世界,生起强烈的“出离心”,增长对净土世界的向往,才能成功往生到那个殊胜的地方继续深造。在那里进修很长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直接到他方世界去成佛了。将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的是弥勒菩萨,他是被佛陀指定了的。但他要56亿年后才能下生到我们这个宇宙。
显然,这个过程仍然是漫长的。
那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呢?
佛教发展到后期就出现了更加速成法门。
大乘中的“一佛乘”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情而不得开悟,一旦开悟就不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长时修行而可以以现在之身成佛。这就叫“即身成佛”。而此前所谓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观点只是一种“表法”,用于指代众生最难除掉的贪、嗔、痴三毒。目的是为了鼓励修行者精进,强调成佛的不容易,否则修行者可能会生出轻慢心,反而害了自己。
现在的汉传几大宗派都是赞同即身成佛的。那么,到底有谁真的成了佛呢?不清楚,就算某位修行者真的成了佛,他也不能说出来,否则会犯“大妄语”。而藏传佛教则直接宣称某某为“活佛”,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尊称。但即身成佛还是需要专门去“修”的。需要依实修的次第按一个出家人的标准去做。
那么,还有不有更简便易行的法门呢?
当然也有,但是虽然说是“易行道”,但难度其实仍然很大。中国禅宗就是提倡这个易行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为你本来就是佛,只是你自己意识不到而已。只要见性,你就成佛了。并不需要专门地去打坐、念经,更不需要修六度万行历三大阿僧袛。因为“一真一切真”,你之所以有众生与佛的区别,那是因为你“迷惑”了,著相了。一念觉一念迷,一念众生一念佛,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转过来就成佛了,转不过就还是众生。
转过来就永远成佛了吗?不一定,转过来也有可能转回去的。下一秒如果有著相,那还是众生。再下一秒你离念了,你又成了佛。所以,即使开了悟,要想保持还得继续努力。没有一劳永逸的“佛”。
当你根本不刻意追求而能时时处处做到“无念”时,你就是佛了。也就是孔子讲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佛看起来易成,其实仍然是很难的,只是不需要三大阿僧袛劫了,做的是“当下的佛”。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其实,世间的佛比离世的佛更难修,但这又是获得实际利益的修法。虽然也很难,但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