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乳奉亲-《二十四孝》中第三个故事
【中文名】鹿乳奉亲
【读音】xì cǎi yú qīn
【人物】郯子
该故事讲述的是周朝的孝子郯子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亲人。
原文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诗曰: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皮。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典故出处】
《孔子家语·致思》载: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识(zhì记)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解释:孔子去齐国,走到半路上听到有人在哭,听哭声很是哀痛.孔子对自己的仆从说:“这哭声哀是哀了,然而不是丧亲的哭声.”孔子驱车上前,稍稍靠进,看见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抱着镰刀,戴着丧亲的素饰,脸上却没哀伤.孔子下车,追上去问:“你是何人?”对方说:“我是丘吾子啊!”孔子问:“你如今并非丧亲之际,为何哭得如此之悲呀?”丘吾子答道:“我有‘三失,自己很晚才懂得,如今悔之莫及啊!”孔子问:“你的‘三失可以告诉我吗?希望你告诉我,不要隐瞒.”丘吾子说:“我年轻时好学,周游天下,后来回家,父母却不在了,这是一失;我长期事奉齐君,而齐君骄横奢靡,仁人志士都走了,我做臣子的志向已不可能实现,这是二失;我平生厚交的朋友,而今都离我而去,这是三失.正是: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去不回的,是岁月,不可再见的,是双亲。请让我就此告别人世吧。”于是丘吾子投水而死.孔子叹息道:“弟子们啊,记住这一切,这足以让你们引以为戒啦!”这事以后,孔门弟子辞师回家奉养双亲的有十分之三之多.
二十四孝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增订绘图孝经白话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图》第五幅中载:“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编撰的一部宣扬封建孝道的书。此书集历史上24个人物的“孝行”编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宣扬,在民间广为普及。因此,历代统治者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鹿乳奉亲的故事】
郯子,春秋郯国(今山东郯城)国君。年幼好学,聪慧仁德,孝敬父母。父母患眼疾,人说鹿乳可以治愈,郯子便四处寻求,未能得到。郯子见父母受眼疾折磨,心急如焚,使裹着鹿皮,假扮小鹿,混入野外鹿群中觅取鹿乳。鹿生性机警,胆小怕人,又善于奔跑,郯子连去几日,终未如愿。一日,裹着鹿皮的少年郯子,在野外与猎人相遇,猎人张弓要射,郯子急忙站起来,将实情相告。他的孝行感动了猎人,猎人以家中驯养的母鹿之乳相赠。郯子得到鹿乳,赶回家中为父母治疗眼疾。
诗歌
幼年郯子孝双亲
为觅鹿乳进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