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二十四孝之三·鹿乳奉亲

二十四孝之三·鹿乳奉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806 更新时间:2023/12/14 3:17:01

鹿乳奉亲-《二十四孝》中第三个故事

【中名】鹿乳奉亲

【读音】xì cǎi yú qīn

【人物】郯子

该故事讲述的是周朝的孝子郯子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亲人。

原文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诗曰:亲老思鹿乳,身挂褐皮。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典故出处】

孔子家语·致思》载: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人也?”对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识(zhì记)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解释:孔子去齐国,走到半路上听到有人在哭,听哭声很是哀痛.孔子对自己的仆从说:“这哭声哀是哀了,然而不是丧亲的哭声.”孔子驱车上前,稍稍靠进,看见一个非同寻的人,抱着镰刀,着丧亲的素饰,脸上却没哀伤.孔子下车,追上去问:“你是何人?”对方说:“我是丘吾子啊!”孔子问:“你如今并非丧亲之际,为何哭得如此之悲呀?”丘吾子答道:“我有‘三失,自己很晚才懂得,如今悔之莫及啊!”孔子问:“你的‘三失可以告诉我吗?希望你告诉我,不要隐瞒.”丘吾子说:“我年轻时好学,周游天下,后来回家,父母却不在了,这是一失;我长期事奉齐君,而齐君骄横奢靡,仁人志士都走了,我做臣子的志已不可能实现,这是二失;我平生厚交的朋友,而今都离我而去,这是三失.正是: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去不回的,是岁月,不可再见的,是双亲。请让我就此告别人世吧。”于是丘吾子投水而死.孔子叹息道:“弟子们啊,记住这一切,这足以让你们引以为戒啦!”这事以后,孔门弟子辞师回家奉养双亲的有十分之三之多.

二十四孝

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海内外称道。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亲”的美德一直被视为楷模。《增订绘图孝经白话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图》第五幅中载:“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编撰的一部宣扬封建孝道的书。此书集历史上24个人物的“孝行”编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宣扬,在民间广为普及。因此,历代统治者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鹿乳奉亲的故事】

郯子,春秋郯国(今山东郯城)国君。年幼好学,聪慧仁德,孝敬父母。父母患眼疾,人说鹿乳可以治愈,郯子便四处寻求,未能得到。郯子见父母受眼疾折磨,心急如焚,使裹着鹿皮,假扮小鹿,混入野外鹿群中觅取鹿乳。鹿生性机警,胆小怕人,又善于奔跑,郯子连去几日,终未如愿。一日,裹着鹿皮的少年郯子,在野外与猎人相遇,猎人张弓要射,郯子急忙站起来,将实情相告。他的孝行感动了猎人,猎人以家中驯养的母鹿之乳相赠。郯子得到鹿乳,赶回家中为父母治疗眼疾。

诗歌

幼年郯子孝双亲

为觅鹿乳进山林

标签: 二十四孝鹿乳奉亲

更多文章

  • 上面一个“文”下面一个“口”是什么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吝,中华汉字

    上面一个“文”下面一个“口”组合的汉字是“吝”,这个汉字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常和“吝啬”搭配一起使用。不过有些同学也是不知道吝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这就给大家科普科普,一起来学习吧。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讣闻怎么读?可不是念半边啊!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讣闻,中华汉字

    讣闻,汉语词语,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词,很多同学可能没有听过吧。讣闻正确读音是很多同学不知道的,今天和汉字铺一起来认识下这个词吧。 讣闻怎么读 【拼音】:fù wén 讣闻.mp3 0:01 来自汉字铺 【释义】:讣闻,意思是向亲友报丧的通知,多附有死者的事

  • 韩姓简介:韩姓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政治和文化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韩姓

    韩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姓氏,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领域中,韩姓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一、 韩姓在中国历史中的起源和分布 韩姓的起源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据《史记》记载,商朝末年,有一位名叫韩康的贵族,他的后代就以祖先的名字为姓,逐渐形成了韩姓。

  • 三世说生命观——为什么会产生厌世主义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三世说生命观,厌世主义

    印度人普遍相信三世说生命观,印度文化就是基于三世说生命观而有的。印度人相信生命是死了再来的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 而除了这一点之外,印度人还有第二个文化情结,就是厌世主义的文化情绪。比较中国古代文化,西方古代文化和印度古代文化,会发现印度人的厌世主义情绪是最强烈的。厌世,就是讨厌这个世界,觉得活

  • 法称菩萨——把“因明”玩到尽头的佛学宗师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法称菩萨,因明,佛学宗师

    在通常的印象中,修行到一定成就的佛门大德都是非常谦逊的。但历史上偏偏有这么一位非常自负的高僧,他曾在自己的论著中宣称:“本人所悟到的境界,一般人根本理解不了。因为我的境界实在是太高了。这种境界在我这里出现,然后又消失,就像泥牛入海一样不可复现。一般人根本触摸不到!” 这

  • 从“阿罗汉”到“佛”的演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阿罗汉,佛

    在佛教刚创立的时候,只有一位“佛”,那就是释迦牟尼,其他人顶多只能修成阿罗汉。但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成佛”的门槛是越来越低。本来,从正法到像法、末法,人的根性会越来越钝,但为什么“成佛”反而越来越容易了呢? 在原始佛教

  • 真的是读书无用吗,如何看待禅宗六祖慧能不识字这件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读书无用,禅宗六祖,慧能

    "读书无用论"顾名思义就是说读书没有什么用处。这与慧能大师有何关系呢?因为他就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罗筐的人,很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照样能开悟见性,成为中土禅宗第六代祖师,受到宗门信徒的顶礼膜拜。 那么,读书是否真的无用呢?这要分世间和出世间法两种情况來说。在世俗社会,如果你没有强大的背景,

  • “大毗婆沙”佛陀耶舍,汉传佛教戒律体系之奠基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毗婆沙,佛陀耶舍,汉传佛教

    佛陀耶舍,梵语Buddhayas,可译作“觉悟的耶舍”,西域罽宾人(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一带),婆罗门种姓,家境富裕。祖上世代信奉婆罗门,他的父亲对非婆罗门的出家人十分仇视。 一天,有个沙门(不一定是佛教徒)来到他们家门口乞食。他的父亲一看就怒不可竭,带着仆人对那个沙

  •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黄庭坚,清平乐,宋朝文学,北宋

    原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参考翻译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

  • 水浒里最悲剧的女人:全家都被杀还嫁给丑八怪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水浒,水浒传,元朝文学

    《水浒传》中的女人,美丽的、多情的、爱财的、英武的、贞节的,几乎都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没有好下场。 除林冲的妻子外,似乎想不出还有谁拥有过真正的爱情。但林冲的与妻子没有好下场! 而潘金莲、潘巧云和情夫那份感情,被认为是不洁的,按那时人们的道德标准,认为她们应该进万劫不复的地狱;李师师对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