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的服装与思想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服装与思想的关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785 更新时间:2024/2/25 13:45:16

清朝和前面的唐明等是不同的,甚至于元也和清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请了解剃发易服。华夏衣冠的服饰思想是一种包容,天人合一的思想。做人正直,天圆地方等在服饰上都有体现。你可以百度百科,汉服(华夏衣冠的现称),华夏衣冠,深衣等。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中国传统化有关联

从汉族服饰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郭沫若先生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服饰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服饰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服饰体现的则是一种社会文化。汉族文化博大精深,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汉族的传统服饰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与此同时,当时的诸子百家相互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百家争鸣”中,也有对服饰制度的讨论。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主张一切衣著装束都必须“约之以礼”。墨家则提倡“节用”,主张衣冠服饰只求“尚用”,不必过于拘泥于繁缛的等级制度。到了汉代,服饰更为注重等级制度。但作为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汉族越来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与其他民族服装相比,汉族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宽大的衣袖。宽衣肥袖不仅看起来飘逸,也十分实用。汉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没有衣扣,而是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在当时,从一个人穿着的服饰就可以直接看出这个人的社会地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百姓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才叫“裳”。而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或者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读书人,则穿长衫。那是一种上下身的衣服连在一起的袍服。从汉代起,一直到后来的唐、宋、明等各朝代,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都是采用了这种典型的宽衣肥袖和没有衣扣的典型的汉服款式。虽然由于官员的等级不同,服饰的细节方面有着更为繁复的区分,但是大致的发展方就是这种右衽、宽袖、深衣的服装制式,在这一点上,从西周到明代,都没有根本上的变化。宽大的汉族服装,反映的其实是汉族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追求闲适平淡的宁静生活。这种衣服不适合动作幅度较大的激烈运动,比如骑马或者打猎,但十分适合古代士子下棋赏花、吟诗作画的安逸生活。作为比较,我们可以看一下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穿窄袖紧身的衣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喜欢骑射等动作幅度较大的活动。到清朝的时候,汉族服饰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并不是由于汉族人的审美观念突然的改变,而是由于社会文化与大背景的转变。清兵入关之后,满族入主中原,统治者开始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运动,强制推行满族人的紧身长袍马褂,禁止汉族男性穿戴传统的宽大衣服。从此之后,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族的宽衣大袍传统服饰彻底消失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旗袍和马褂等都是在以满族服饰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已经很少见了。这种强制性的由统治者站在政治的角度上进行的服饰转换,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辛亥革命之后,汉族人又重新关注起自己的民族服饰来。人们需要不一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来表现新的社会景象。满族人的长袍马褂已经不适合了,可是全民都穿西装又有些不伦不类。而清朝以前的汉族服饰已经没人知道了,没有办法恢复从前的服装式样。于是,清末民初的时候,汉族的服饰纷纭变化。维新派在变法中把改变衣冠也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政治诉求不太相同,但是革命党人对于传统服饰弊端的认识与维新派是一致的。孙中山曾经提出服装制作四原则,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山装。其实在当时,传统汉服在当时面临着一个十分难得的复兴机遇。在此之后,在复杂的社会历史变化过程和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重新推行传统汉服已经不可能实现了。需要强调的是,复兴汉服并不是一定要求每个人都身穿宽袍大袖的衣服,而是保留一种服装的形式,以此来象征着一个民族独有的服装特色。就好像人们一提起满族,就会联想到满族女子的旗袍和梳起的旗头。汉服是汉民族独有的标志,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不同的文化色彩。民族认同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汉族服饰的演变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化,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研究汉族服饰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其风华。

首先因为地理原因任何文化都不会完全封闭的

每个民族,不同人种有其独特文化

服饰应该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都会吸收不同文化的特点,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文化显然受统治阶层的引导

综上,随着中国文化的演变,传统服饰受其影响亦会不断变化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唐朝的服饰文化对现代的服饰设计有哪些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唐朝的服饰文化与其他朝代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别。唐朝女性着装大胆,服装款式和颜色变化鲜明,展现了唐代女性对服饰美的追求。唐朝的服饰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现代的服饰设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唐朝的服饰文化对现代的服饰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延续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唐朝女

  • 服装与文化因素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服装是人们心理活动外现的载体之一,同人类文明的进程相伴,从纵向看,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反映着人们的需要、个性等心理特征,体现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从横向来说,每一国度,每一民族、每个人的服装也都以其变化多端、缤纷绚烂辉映着它的物质、文化、心理内涵。中国传统服饰是含蓄而内敛的,宽衣博带较大程度地遮掩了人的身

  • 古代儒学思想是强调穿衣着装应符合自己的地位,还是强调人人自由平等?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当然是符合自己的地位了·这个选择题做过·孔子创立儒家,当时的背景是周天子衰微,诸侯并起孔子对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十分崇尚的。孔子的“仁”是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是有阶级性的,他认为不同阶级的地位不同是维护阶级统治的所以是要符合自己的地位。在古代:服装除能敝体之外,更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

  • 中国古代服装是如何形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确切的说来,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是缓慢的。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历史演进中,它迟迟没有确立一个科学的裁剪制造体系。甚至可以说,在服装文化领域,尤其是封建后期,中国服装是不能够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只能作为整个东方服装的一个分支派别加以认识和理解。这样的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在现代,中国古代服装作为一种文化,它是

  • 《孟子》,《庄子》分别是什么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同孔子一样,孟子也是受得弟子的尊崇,除却弟子,更有无数后人的称赞与敬佩

  • 列举出马基雅维利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或历史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马基雅维利的主要政治思想主要在其著作《君主论》和《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卷》体现出来。对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许多的学者都认可以下结论,即其政治思想主要是:第一:性恶论;第二:政治权力论;第三:权术论;第四:共和政体思想总的来说,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君主的权术,权力的取得,以及取消对政治行为的道德评价,

  • 《论语》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儒家的"仁学思想""民本思想",体会下面这些话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我们邀搞清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

  • 「日蚀乃人主不德,天示之灾.....」此情况与董仲舒所说的「天人感应」有甚麽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区别如下:“天人感应”是“天”与“人”之间的相互“感应”、”交流“,这里的”天“和”人“都不是指单独的个体。天人感应是属于古代哲学思想范畴,是古代文人学者对劳动人民经验的高度总结。君权神授”是“神”与“君”之间单方向的“权力”“授与”,这里的“君“指皇帝,是一个群体,但具体

  • 汉服象征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汉服”象征着: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汉服”的三大特征:1、交领右左右衣领相交以裹缚身体,这在古代各民族包括西方的

  • 道家的哲学思想在哪些方面影响后世的文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道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老庄思想起的开头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