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水的哲学,你知道多少

水的哲学,你知道多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74 更新时间:2024/1/24 7:47:17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者变也,易经主旨是万物皆变。水变化多端:水无定形,随境而适;水有三态,常温为水,低温结冰,高温化汽,云雨雾露霜雪雹皆水之不同形式。水无处不在:土壤中含水,岩石中有结晶水,植物从根到叶皆含水,动物从头到脚皆含水,人体含水量高达60%以上。无处不在的水千变万化,我们的祖先可能首先从水的变化中悟出万物皆变,成为千古不易之哲理。

水的形态千变万化,其结构却非常简单。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是自然界最简单的化合物之一。这阐明一条重要的哲理: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复杂源出于简单。古今中外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均深谙此理。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爱因斯坦说:“更简单的理论,涵盖更多不同内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这才是更令人信服的理论。”皆此之谓也。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师从善动之水可以益智,我完全认同“智者乐水”和“智者动”。“仁者乐山”和“仁者静”也有道理,仁者屹立如山,虽蒙难遭劫而不改初衷,仁者乐山,良有以也。我认为,仁者也应乐水。海纳百川,水与仁者均具有包容性。此其一。孔子曰:“仁者人也”《中庸》仁者普济众人,水惠及一切生物。每逢大旱,禾苗枯焦,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一场甘霖普济众生。此其二。或曰:“你只拣好的说,为什么不提水灾及海难?”这正是孔子高明之处,他提倡中庸之道,凡事不可走极端。水适度有益,过多则成灾;正如父母关爱子女有利其健康成长,溺爱则反害之。“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此乃至理,水的哲学岂能例外?回顾生物进化史,从一个共同祖先不断分化出各种物种,水在每个环节都起到关键作用。对生物起源目前尚无定论,陆地起源说、深海起源说、宇宙起源说……众说纷呈,有待验证。但无论种起源离都不开水。水是一切生物所必需,无水则无生物。水孕育出一切生物,此乃至仁大爱。明乎此理,仁者怎能不乐水?在我心目中:仁者智者携手悠游于山水之间,既乐山又乐水,仁智兼备相得益彰。

美国人有一颇有哲理的说法:玻璃杯盛半杯水,另一半空着;看到半杯水的是乐观主义者,看到半杯空的是悲观主义者。一位挚友不同意此说:如看到半杯水者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另半杯就永远空着,此人就是消极主义者;如看到半杯空者感到尚有余地,设法寻找水源注满那空着的半杯,此人就是积极主义者。两种说法各有所据,何者更深刻?读者可自行判别。

水性至柔,但柔能克刚,“水滴石穿”即为明证。这也是水的一条重要哲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一般解读为:孔子临川,有感于光阴如逝水,应珍惜寸阴。我认为还可有另解:万物如逝水,皆流皆变,与《易经》万物皆变前后辉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魏徵引用此典告诫唐太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我认为可作更宽广理解:水性易变,须因势利导,以趋利避害。

庄子》记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是涉及认识论及逻辑思辨之重要哲理。濠梁辩之对象中,乐水之游鱼是主角,水是不可或缺之配角,将此辩附于水的哲理顺理成章。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水的哲学都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

  • 水蕴含着什么哲学意味?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水属阴,性柔弱,甘愿停留在最低洼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争。因而便有了“柔情似水”、“心若止水”、“行云流水”、“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的说法;人们还用水来形容女性的阴弱温柔:“女人是水做的”,《红楼梦》中的这句话至今广为流传。然而水柔弱致极而又坚忍不拔,善于变化而适应性很强,表面上看来趋下居卑、容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孙子兵法》算是古代兵法的代表作。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

  • 围绕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核心思想的议论文,急需,救助 !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中华先民的审美意识可以追溯到未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从原始先民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状态开始懂得装饰自己,便出现了最早的审美意识活动,其审美意识就已经产生了。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中华美学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传统美学思想。中国传统

  •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天人合一”新解》中认为,“天人合一”,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季羡林主张“天人合一”思想拯救西方,在季羡林看来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些灾害如果不能克制,则用不到一百年

  • “天人合一”是儒学的核心思想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就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人类顺应“天人合一”而形成一种和谐,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法

  • 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自哪里?人有办法做到天人合一吗?若能怎么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悟空邀请个人浅见天人合一是乎来自道家理念人有做到天人合一吗?天人合一应是道家透过修炼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人是否有办法做到看个人修炼功夫吧怎么合?修炼功夫达到了将身心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境界@今日头条@悟空问答我对天人合人有两个认知:一、天与人本就是一体,人生在天地中,天地也在人的意识中,你中有我,我

  • 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有谁提出过天人合一?儒家《论语》有“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孔子弟子颜渊死了,子曰“天丧予,天丧予”,没一点天人合一的意思呀。儒家经典《易经》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人求天保佑,离天人合一还差一大截呢。儒家托名孔子《易传,文言》解《易经》乾卦,有大人即圣人四合一,不过与普通人没什么关系:“夫大

  • “天人感应”是谁提出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哲学命题?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易经》最讲天人感应,其讲究天地人三才,周武王曾说:人乃万物之灵,说得就是人最懂天,最知道怎么与天打交道,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皆是顺应天意,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要求人正其心,守其道,顶天立地,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不然老天保佑什么样的人呢?其次,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在那个物质匮乏,生产力

  • 庄子的“天人合一”你是怎么理解的?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这句话,是理解“我”与天地的关系,理解“天人合一”的一个前提.按照现代宇宙论的说法,宇宙是在150亿年前的大爆炸中产生的.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们现在的“小我”.之后,宇宙通过漫长的进化,几十万年以前开始有了人类,而今天有了我们自己,即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