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一直不敢随意回答。因为我太喜欢、也太推崇道家哲学了。工作十几年来,道家哲学和马哲共同指导我的工作生活,成为我的人生信条与指路明灯。但越是这样就越不敢乱说,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已融入我的血脉中反而表达不好了。正如陶渊明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是,我又迫切地想要表达,因为在这个方面我太孤独了,我的思维方式和信念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有坏处,那就是人们无法理解我的逻辑和价值观念。最终这个表达的需要还是战胜了对不完美的恐惧。下面就说说我对道家哲学的感受。
先说第一问。
我是在高中的历史书上开始接触到道家哲学的。那时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听课。上学就看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书籍。那时条件有限,找不到太多的、系统的,找到什么算什么。我看的最多的当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而是武侠小说。在里面看到那么多大侠飞檐走壁、开碑裂石,甚至单战千军,我非常羡慕。我就想自己也能这样该多好啊。于是,我就到处找“武功秘籍”,就像功夫里的那小孩一样。但是,我没能找到如来神掌,找到的只是体育中的青年长拳和简化太极拳这样普及性的书籍。就这样也如获至宝,深入钻研,也照着图打两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一本介绍太极拳拳理的书,初步接触到了阴阳的关系。正好,高二政治的模块是马哲。当时我们农村的老师也没有多高的水平,也没有什么精炼的素材就用他家种的果树,用他一知半解的道家阴阳学说来解释唯物辩证法。什么果树生长要顺其自然就是适应规律运动,什么果子有两面颜色不同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等等。这些让我对开始对马哲感兴趣,并对道家思想开始感兴趣。接着,我对历史、语文、传统文化等等也有了兴趣。当然,我依然不会完全听课,因为我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
上了大学,我依然在看杂七杂八的东西,依然看武侠小说。不过,大学条件要好的多,我约看了几百部武侠小说。逐渐的,锁定在金庸和古龙的几部反复阅读。因为,这些小说内涵深刻:民族、人性、文化等等很多。慢慢的,我就在想,我应该对这些有个基本认识。于是,带着过去的惯性,大三的时候正式读了《道德经》。在这里,才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当然,也由于惯性,与马哲联合起来,形成了我的价值观框架。
总结一下,我接触“道”的过程本身就是“顺其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我人生的导向,也是“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