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传统文化说的阴阳到底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说的阴阳到底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766 更新时间:2024/1/24 2:44:02

“阴阳”,是中国上古先民对世界的朴素认知,是中国最早的哲学概括。

后来,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阴阳”说。

一人类的集体意识,与个体婴幼儿认知的成长,具有很大相似性。

婴幼儿思维,对人和事物的把握,都遵循从个别到一般这样的发展过程。

比如,一开始,只能区分母亲、父亲等等具体个体,随着年龄增长,才形成“人”这种抽象概念。

“人”、“树”、“花”、“草”等一些列抽象概念的形成,是婴幼儿智力成熟的重要标志。

远古上古先民的意识“发育”,同样是这样的过程。

当那时的人们发现,人有男女、鸟有雌雄、兽有牝牡,自然界亦有天地日月之分,于是就形成了“阴阳”概念。

这是中国先民最早的哲学思想。

这一哲学思想的要点是

第一,世间万物,包括天上地下和人间,都可以用归入“阴”和“阳”两类。

第二,“阴”“阳”两类事物相克相斥,又相依相生。

第三,“阴”和“阳”,是许多现象发生原因。

第四,“阴”“阳”两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二在《诗经》《尚书》等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籍中,“阴阳”,已经作为占ト和观察日常事物的重要概念。

《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伯阳父把阴阳看作是“天地之气”,并用二者相互作用来说明地震。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此论证“反者道之动”,主张阴阳和谐思想。

庄子.田子方》云:“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比老子讲的更具体了。

《国语.越语下》:“范蠡曰:‘……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范蠡以“阴阳”对转来讲述用兵之道和社会治理。

《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说,区别“阴阳”并注意其变化,就是规律,也是预测事物发展的法则。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当然,也是人的身体之根本。

三关于“阴阳”的朴素哲学,至战国末年,成为了“显学”,这就是以齐国邹衍为代表,把“阴阳”观念和五行学说结合起来,用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规则,形成的“阴阳家”流派。

班固在《汉书》中,总结了先秦的诸子百家,列出“九流十家”作为“显学”,就是有影响的学派。另有一种排列,是把先秦的六家学派称为“显学”。

但不管怎样,其中都有“阴阳家”在列。

其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规律,按照事物本性和相互作用说明世界变化。

二是,以“阴阳消息”、“五德终始”,解释王权更替,提倡“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第一个内容,体现了一些“阴阳家”,是由天文家、占星家演变而来。

第二个内容,则反映出“阴阳家”与儒家密切联系。

所以,司马迁认为,“阴阳家”的理论根源,出自孟子、子思。

“阴阳家”学派,以战国末期最盛。

《汉书.艺文志》著录68家共1300余篇著述。

一般认为,《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是“阴阳家”学说的“代表作”。

邹衍有“大才”,但也被认为说话“云山雾罩”。

他的阴阳“五行终始说”,把自然和社会混同在一起,以天象变化比附人事吉凶,将合理科学因素与巫术相结合,构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

四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对以后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复杂影响。

西汉董仲舒,以及谶纬之学,则把其中的迷信成分发展为系统的神学目的论。

例如,西汉董仲舒以“刑德”解释“阴阳”。他的《天人对策一》曰:“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东汉王充,把这一学说中的科学成分发展为“天道自然观”。

南宋朱熹,则在哲学上前进了一步。他认为,仅只“阴阳二力”,并不能够成宇宙的根本动力,真正的动力是“太极”。

他于《太极图说注》中云:“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以上就是古代“阴阳”哲学的基本概况。

后来的发展,分成了三条道路

第一,《黄帝内经》和王充所代表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董仲舒和谶纬之学所代表的神秘主义思想。

第三,朱熹以致后来的王阳明所代表的“哲学进化”之“理”学。

一说就知往哪一家脸上贴金,谁能躲过白天太阳,黑夜星辰月亮和寒热之气呢,公母交配谁人不知。是装傻呢,还是真无知呢。一分谁家就意味着神秘不是,实际是人人日日遇,而不留心观察而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在思想上最早实现大一统的是 秦代还是汉代?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思想大一统应该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百家争鸣,思想界空前活跃。到了秦朝,虽然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然秦代短命而亡,实质上并未起到思想大一统的作用,否则汉初也不会出现黄老之学重又兴盛的局面。所以,是汉代的“独尊儒术”才是思想大一统,它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

  • 试论中国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设计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原艺术崇尚刚健、笃实和辉光的美学原则。楚人则崇尚刚柔相济,既肯定刚健自为、自强不息精神,又随顺自然,与“天”合一。楚人在开疆拓土的创业过程中,奉之为精神法宝,同时,楚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形形色色的宗教崇拜使其艺术更加恣肆灵动。庄子那飞扬恣肆的浪漫情怀、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博大的、宇宙意识也充分地体现在楚

  • 为什么严格地说中医是哲学而不是医学?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中医是根据阴阳哲学发展而来的医学。中医学是以医疗为中心、对其周围所有关联、统筹辐射探讨研究的学问。中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哲学的态度、宏观的视野,是以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进行全面探索、研究的学问。是基本符合宇宙规律、,法则、和宇宙真理的学问。是现代西医无法比较的宏观哲学的医学体系。皇帝内经包含,经脉

  •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十分缓慢,但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却硕果累累,是咋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首先,应当指出,在清朝以前,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发展并不落后于同时代的世界其他部分,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遥遥领先的.但是不幸的是,由于西方经济迅速发展造成的对科学技术的强烈需求,导致了西方自然科学在16世纪以后的爆发式发展,而此时的中国没有跟上,所以显得很落后.第二,并不否认,中

  • 老子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国家治理上提出的主张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核心典籍《道德经》【爱其师,更贵其资】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一个民族,把老师当真理还是把真理当老师,决定了其前进还是退步的本性。\\【不言之教,无为之师】,言教,言传身教;不言之教,以身作则。//《道德经》:【弃偏继知】。这就是去伪存真的思想。

  • 印医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传统医学吗?中医是否曾经受到过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中医与印医都是古医,而中医与印医之间肯定是有交流的。只不过,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记录下来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传播,比如《西游记》记录的是中国僧人到天竺取经的事情,而印度由于缺乏文字,以至于历史中断,很多东西语焉不详,中国文化中医在印度的传播少见记载。但缺乏记载不代表中医的理念观点在印度没有传播。或者

  • 看哪本古医书可以领悟到中医的精髓?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看《黄帝内经》吧!因为所有的中医精髓都在这里。有人说《易经》为万经之首,不管是研究儒、释、道,还是学习医、术、技。有人说《内经》为医学之宗,不论是养生保健治未病,还是悬壶济世救病患。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最惜命的就是中国人。惜命就会听话,听话就会没事。有的国家,不让出门非出门,不让集会非

  • 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对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对!有无相生是哲学辩证法的根基。(问答原创)**“一分为二”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题主明确提出“一分为二”完全错了结论,不仅我不能苟同,可能稍有哲学知识的人也不赞成,广大人民群众更不会答应。我们都知道,“一分为二”就是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矛

  • 老子以及早期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应答!今天看来,《老子》的思想精髓,就是建筑在“人性本善,不善即恶”的人类文化与文明基础之上的。“无为”作为老子思想核心,其“不敢为天下先”的“无为”之“为”,指的也就是远古“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诸如“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 神农尝百草都为后世的医疗做出了哪些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神农氏,又称烈山氏,或称连山氏。相传生于在夏朝以前,现存的文字记载多出现于战国以后。中国上古传说中,比较有名的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教人医疗和农耕,被中国人视为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和守护神。被尊称为“药王”、“五谷王”和“神农大帝”等。从战国至汉朝时期,神农氏传说出现的文字记载有如下:《易经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