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对着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进攻节节败退,但它始终占据着世界精神的一席之地,它的魅力何在呢?儒文化的本质是它的“心性”哲学,从人的存在引申天理和人事,引申出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完善,引申出国家的伦理秩序和丰功伟绩。儒文化不像希腊哲学一样从世界中去寻找终极。世界是我们人的世界,与我们人的先天性是一致的,离开了人的先天感性和理性,世界只是“无”。不管是根本性的物质形态,还是微观的原子和宏观的宇宙,它们只是我们感性和理性的表象,终极存在也只能是作为本源的“心”。所以说,儒文化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学说。它不像宗教学说一样从彼岸的上帝中祈求恩赐。万物都有普遍性,人也一样,人的主观不管怎样努力,人的意志不管如何超脱,人只能在他本性的范围内活动,先天规定了他的责任和使命。有的人成功,是他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有的人碌碌无为,是他与自己的本性分离,成了自然体系中的一颗浮尘。儒文化注重人的性情发掘,培养人的崇高和伟大。儒文化是“心性”哲学,这是它精神性的根本一面,它不同于经验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理性的推理,而是来源于思想的领悟和自我的直觉。儒文化与实证哲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儒文化也好,希腊哲学也好,宗教学说也好,它们都是对真理的探求,对自我价值的寻找,所以它们是一种形而上的知识,是人的精神升华和境界的提高,是一种“德”的培育。实证哲学是对事物性质的确定,是对客观关系的认可,所以它们是一种形而下的知识,是对世界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功利”的需要。前者回答世界为什么这样?后者回答世界就是这样。前者追问世界之根,后者描述世界之实。前者为了价值,为了人格,为了真理;后者为了利益,为了实用,为了权力。儒文化是形而上的知识,是对天理的领悟,是对人格的完善,所以它是不可言说的,也无法传授的,只有特有的灵魂,在片言只语中引起共鸣,在生存体验中感悟到它的魅力。如果用理性从字面上去理解,只能产生歪门旁道。诗书是对情操的陶冶,礼义是人格的一种自然流露,三纲是天理的一种社会显现,“存天理,灭人欲”是精神升华的一种途径,忠孝仁义信是人本真的一种实践,伦理社会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一种揭示。它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显示了人的一种责任和美德。儒文化是“心性哲学”,它与现代社会的个性解放是否矛盾呢?“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商品经济冲破了社会的伦理秩序,儒文化真的阻碍了社会发展吗?现代社会本来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流,它的劣根性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所揭穿,科学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财富,实证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功利,但是,人却失去了本真,家庭失去了温情,社会失去了和谐,人类失去了家园。如果不再改变,人类将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和受害者,现代制度和现代科技只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沙滩上的,它只能给社会带来道德的沦丧和理想的破灭,带来利己主义的泛滥和民族矛盾的加剧。社会发展了,现代性表示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宗教和儒文化把人类从自然状态这解放出来,回到了精神的怀抱,现代性是把人类从内在的精神性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人的主人地位。现代性不是不要宗教和儒文化,不是不要终极关怀,而是希望通过人把整个世界精神化,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前现代社会是与自然界是分离的,世界处在文明社会和自然变化莫测的对峙之中,宗教和儒文化只注意内心的宁静,以不变对万变,面对着世俗和自然,精神也显的软弱无力。人类要成为主人,必须要征服自然,把自然力纳入人类社会自身之中,自然才能精神化,社会才能显露出他的崇高和伟大。社会前进了,人的责任加重了,人的生存方式也必须加以改变。封闭式的自我修养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儒文化的伦理道德也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人们不但要真理,还需要经验知识,不但要道德,还需要科学,不但要理想,还需要求实精神。遗憾的是,人们在追求知识、科学和实证之时,抛弃了真理、道德和理想,用理性和实证来认识真理,以功利来取代道德,以实用主义来对待理想,所以尼采说:“我看到的不是人,只是残缺不全的肢体。”有个性的人只能是那些保存传统文化并能运用理性功能和求实精神的时代新人。如果丢掉终极关怀的实证哲学统治了人类,人类只能走向深渊。
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求一篇学习儒家文化的心得体会,不少于800字。来一个文艺青年秒杀吧!!!
更多文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启示300字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人,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习,不深究读了书,学了习做什么用怎么用,只停留在读懂书,而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那么,他也就会因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迷惘。相反,一个人,如果只是去思考自己要读什么样的书,要怎样读书,怎么才能取得书中的真经,等到真的面对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是的,王夫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他的观点具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都承认物质第一性。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有七点: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
中国古代哲学史孔子仁的思想有哪些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有人在对中国古代一些科学和现代的科学进行比较的时候,也发现,确实中国古代使用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孔子,主张“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主张克己复礼,希望能回到西周的礼乐制度,有教无类,主张勤学而好问。孟子,继承并扩充孔子的言论,主张忠孝义,曰:舍生而取义者也。性善论者。希望战火不再。荀子,性恶论者,认为人生而恶,只有通过学习礼义等思想,才能渐渐善良。却有两名法家弟子:李斯和韩非。道家:老子,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此题应选A、B、C,因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不显著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则保持了物质的固有性质,使得该物质是该物质,而非他物质,运动和静止是不可分的。
中国古代的哪些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两个东西,基本方法和角度都不同,只有一些相似的点罢道家的自然主义有似于唯物论默家兼相爱有似于共#*主义道家的“反者道之动”有似于矛盾论中国哲学的普遍性的以直觉为出发点的方法有似于科学实证主义孟子的“王霸之道”有似于科社的革命理论不是社会丑的一面!心理变态本来就是病人。病人又怎么能代替
有关古代哲学的问答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动静之辩就是探讨动静关系。在动静之辩中,哲学家主要探讨的是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变的;是动为主,还是以静为主,动和静是什么关系;动即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没有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什么。1、中国哲学家大都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变
培根、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培根轻视演绎推理和数学,反对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各种现象时做出目的论的解释,崇敬德谟克利特。---罗素《西方哲学史》笛卡尔不好说啊,哲学思想来源本来就涉及了太多人,不好说。他的哲学重要性完成了二元论,再者受经院哲学影响很大。说几个重要的吧,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你也自己查下资料,我只记得这些了,不然太繁琐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人关系思想的历史演进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部分哲学家把天理解为自然,于是天人关系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相应的哲学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部分人,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当代西方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到原始时
简述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阶段:秦秦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高峰期,后期哲学的发展是首屈一指的。秦不仅具有鲜明的演绎的群体,更深入的讨论个人生活;第二阶段:自秦始皇统一到封建哲学中国的洋务运动到五百年的混乱,三百年的混乱之中。哲学的横向停滞,留在儒家思想的框架内讨论和研究。第三阶段:从洋务运动“在西方的”文化体制改革“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