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一封30个字的信(写信到底什么意思)

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一封30个字的信(写信到底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849 更新时间:2024/1/5 22:59:18

吕不韦辅佐两代秦王,叱咤风云十几年。

然而,公元前236年,他读了秦始皇30个字的信,就喝下鸩酒,结束生命

奇怪的是,秦始皇并没有让他自尽。吕不韦的自尽,背后暗藏着2个深层原因。

吕不韦是一代名相。

但他的晚年,被秦始皇赶出了咸阳,最后因一封30个字的信,而了结生命。

秦始皇的信,是这么写的: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取自《史记》)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秦始皇对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门客全部迁到蜀地去居住!”

乍一看,这封信,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贬斥信。

秦始皇一方面抹杀了吕不韦对于秦国的全部功绩,否定他的仲父身份;另一方面,他把吕不韦及其家人,全部流放,都赶到荒凉的蜀地去。

  • 曾经,吕不韦权倾朝野,位及丞相。

  • 如今,他被贬官,被流放,从最高处重重衰落。

  • 读完信后,吕不韦思索片刻,就立刻饮下毒酒,了结生命。

    在《史记》的记载中,吕不韦自杀的原因,是担心日后被杀,即:

    “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恐诛,即害怕被诛杀。

    这个解释,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

    秦始皇流放吕不韦,说不定哪天,就心血来潮,取他项上人头。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

    想要解释清楚吕不韦的自尽,就必须从秦始皇对他态度的转变,开始说起。

    秦始皇对吕不韦的态度转变,发生在公元前238年。

    这一年,20岁的嬴政,在雍城举行冠礼,并一举铲除嫪毐叛乱。

    此后,他对吕不韦的态度,就越来越差,因为嫪毐就是吕不韦介绍给他母亲的情人。

    他对吕不韦的态度转变,按照程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逐渐冷淡。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曾和吕不韦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随着嬴政年岁渐长,吕不韦不想招惹麻烦,便给赵姬送去了嫪毐。此后,赵姬和嫪毐谈情说爱,还生了2个孩子。

    此后,嫪毐谋反,被秦始皇一举歼灭。

    在这件事中,吕不韦是引荐人,本应罪无可恕,但秦始皇并没有发作。

    关于这件事,《史记》有这样一句话:

    “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始皇准备诛杀吕不韦,但念在他侍奉先王,有大功劳,加之许多门客求情,便心有不忍,没有处罚他。

    不要小瞧这段话。

    这里面藏了两层意思:

  • 其一,按照规矩,嬴政应该要杀了吕不韦;

  • 其二,考虑到吕不韦为先王立下大功,又有许多门客求情,可以暂时不杀。

  • 请注意,整个事件中,吕不韦到底有罪没罪,嬴政都没有下定论。

    他只是“不忍致法”,而不是“赦免其罪”。

    由此可见,从此时开始,嬴政对吕不韦的态度,就有了改变。

    至于未来如何发展,主要看吕不韦是否有反心。

    若是吕不韦有反心,那么这件事,随时可以拿出来,再进行处罚。

    第二阶段,赶出咸阳。

    公元前237年,距离嫪毐事件已经过去了1年。

    但秦始皇毫无预兆地,突然罢免了吕不韦的丞相之位,并把他赶出咸阳,让他回河南封地。

    许多人认为,这是秦始皇就嫪毐事件,对吕不韦的责难。

    可仔细看《史记》上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发现,这只是秦始皇对吕不韦的提防

    “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史记·吕不韦列传》)

    据《史记》记载,嫪毐事件后,嬴政就和母亲断绝关系,并将她幽禁在雍城,此生不再相见。

    后来,随着一统天下的进展,嬴政需要为“孝义”做出表率。

    在茅焦的劝说,秦始皇将母亲赵姬,从雍城接了出来,让她在咸阳安享晚年。

    这就是“归复咸阳”。

    有趣的是,罢免吕不韦的丞相之位,也在同时进行。

    此时,吕不韦是文信侯,他被从咸阳赶出,去了河南封地,即“就国河南”。

    “一归一就”,一对比,秦始皇的意图,就十分明确了。

    他就是要隔断太后赵姬和吕不韦的联系。

    最初,赵姬是吕不韦的姬妾,后来吕不韦将她送给了赢异人,也就是嬴政的父亲。

    异人死后,嬴政即位,赵姬成了太后。

    大权在握,她立刻和吕不韦不清不楚。

    后来,嫪毐出现,吕不韦退居幕后。

    如今,嫪毐已死,赵姬也要回到咸阳。

    此时,如果嬴政继续让吕不韦当丞相,恐怕两人又会旧情复燃。

    对于嬴政而言,嫪毐谋反的事情历历在目,他实在不想再吕不韦身上再经历一次。

    某种程度上,他将吕不韦赶出咸阳,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其实,这已经是明晃晃的不信任了。

    但是,吕不韦并没有引起警惕。

    虽然他被罢免了丞相之位,可嬴政还是给了他河南十万户的封地。

    用现在的话说,吕不韦虽被撤职,可待遇不减。

    因此,吕不韦始终期待返回咸阳,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第三阶段,书信一封,了结生命

    吕不韦去了河南后,并没有收敛。

    他依旧和诸侯、宾客来往。

    仅仅1年,各国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跑到河南区拜访吕不韦。

    此时的吕不韦,已经不是秦国丞相了,但他过得比丞相还要风光。

    此时,不少人开始为吕不韦发声,要求嬴政把吕不韦接回来。

    在吕不韦看来,他只是在向嬴政展现实力。

    可在嬴政眼中,吕不韦此举,无异于在挑衅自己。

    此前,嫪毐也有门客三千。

    只是,他的门客,基本上都是莽夫。

    但吕不韦不一样。

    他“家憧万人”,“食客三千人”,还深受其他诸侯国领导的喜欢。

    这个时候,吕不韦想不想反,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只要他想反,对嬴政就是巨大的威胁。

    嬴政的信,也是这个时候,送给吕不韦的。

    短短30个字,瞬间让吕不韦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他开始明白,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甚至毫无回旋余地。

  • 曾经,嬴政公开肯定他侍奉先王的功劳,即“为其奉先王功大”;

  • 如今,嬴政说他对秦国毫无功劳,即“何功于秦”。

  • 曾经,嬴政封吕不韦为丞相,称呼他为“仲父”;

  • 如今,这层关系被否定,还要让他搬到流放罪人的蜀地。

  • 这样的落差,吕不韦瞬间意识到,自己犯了“功高盖主”的毛病,也几乎预见到自己和嫪毐一样的结局。

    与其如嫪毐一样,被车裂、灭三族,不如自我了结,留个全尸,博个名声。

    或许,这是吕不韦选择鸩酒自尽的理由之一。

    或许,他想用他的死,换取家族的生。

    怕死,是人之常情。

    但怕死、恐惧,没办法解释吕不韦自尽的行为。

    在《史记》的记载中,吕不韦自尽的原因,被完全归结为“贪生怕死”。

    但我认为,这是污蔑。

    吕不韦是个很厉害的人。

    他从商人起家,铤而走险押宝赢异人,成功转型政治,位及丞相。

    他编写了《吕氏春秋》,提供治国方略,藏着大智慧;

    他招贤纳士,为一统天下做准备,立下汗马功劳。

    他不止是商人、政客,在吕不韦的心中,还装着忠君思想和统一大梦。

    这样的吕不韦,仅仅用一句“贪生怕死”“保全家人”来解释他的自尽,实在太轻飘飘了。

    我认为,他的自杀,至少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保全名节,以死明志。

    吕不韦的前半生,功成名就,门客三千,各国的有才之士无不尊他一声“丞相”。

    他所撰写的《吕氏春秋》,更是集当时各家言论,采集各家治国之长。

    这个是吕不韦的功绩,更是他一生的骄傲。

    但嬴政的这封信,全然抹杀了他全部的功绩,甚至直接表明态度:我担心你谋反!

    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史记》)

    秦王恐其为变。

    这种明晃晃的怀疑,对于呕心沥血的臣子,是最大的侮辱。

    若是吕不韦从未有过反心,所做一切,只为回到咸阳效力,那么,嬴政30个字的杀伤力极大,足以让他万念俱灰。

    在这种状况下,吕不韦的自尽,某种程度上,算得上以死明志、保存身后名节。

    与其等着嬴政一步步抹杀掉自己的功绩、毁掉自己的名声,不如干干净净死去,不再受侮辱。

    你觉得呢?

    第二,看清局势,重无望,绝望而死。

    其实,在嬴政给吕不韦去信之前,吕不韦还畅想着回到咸阳,继续助力嬴政统一天下。

    可现实是,嬴政用30个字,把他打发了。

    此时,吕不韦彻底绝望。

    他清晰地认识到,从嬴政亲政、嫪毐被杀开始,他就已经一步步走到了绝境。

    此后余生,嬴政绝不会再启用他。

    对于吕不韦而言,他有过权势,不缺钱财,唯有一个统一天下的梦,如今也无缘参加。

    被贬去蜀地,对于他而言,就是看不到希望的人生。

    生不如死,不如一死了之。

    【写在最后】

    其实,写这篇文章,挺感慨的。

    许多人一提到吕不韦,就会想到他和赵姬的风花雪月。

    许多人总是先入为主,认为吕不韦只是单纯的运气好,却并没有看到他身上的雄才伟略。

    历史上完整的吕不韦,非常厉害。

    他既是一位极其努力的商人。

    “奇货可居”的典故,体现了独特眼光,而这种眼光,需要格局作为支撑。

    他从商人,一步步成为丞相,没有迷失在金钱的陷阱里,一直做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事。

    他又是一位极具谋略的思想家。

    他曾提倡“义兵”,减少了战争中的大屠杀。

    “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国邑之交,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以彰好恶,信与民期,以夺敌资。”(《吕氏春秋》

    他非常关心水利、关心发展农业生产。

    著名的都江堰工程,是由李冰创建,但真正大力支持和执行的,是时任丞相的吕不韦。

    吕不韦所撰写的《吕氏春秋》中,也有《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专门用来讲农业生产科学化问题。

    他的眼光、格局,都远超当时的时代,他所做的贡献,也值得后人称赞。

    这样的吕不韦,若是能被嬴政好好任用,或许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会大大缩短。

    标签: 吕不韦秦始皇意思写信到底什么30

    更多文章

    • 慈禧太后为什么喜欢李莲英(李莲英如何讨慈禧欢心)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李莲英,慈禧,太后,欢心,喜欢,如何,为什么

      慈禧太后和李莲英的关系如何?李莲英陪伴了慈禧近53年,被封为清朝唯一正二品、且被封为钦差的太监。他和慈禧关系暧昧,经常被叫进寝宫,单独聊天到深夜……李莲英没有背景,长得也丑,之所以得宠,是因为他有一项独特的能力。提起李莲英,人们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他和慈禧的隐秘私事。作为清朝末年的总管太监,李莲

    • 古时候为什么请奶娘(古代奶娘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奶娘,地位,古时候,古代,为什么,那么

      在古代,奶娘不是谁都能当,必须是15岁以上,20岁以下,刚生完孩子的良家女子。奶娘和主家私通的事,也有,比如,郑成功儿子和奶娘私通,被郑成功一刀砍了……那为什么古代一定要请奶娘呢?中国古代的奶娘,还有很多名称,比如乳母、奶婆、奶口、乳媪、嬷嬷等。最早有关奶娘的记载,出现在西周时期的乳保教育制度里。《

    •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怎样理解儒家和法家对人性看法)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人性,法家,儒家,看法,理解,还是,怎样

      同是基于人性的底层逻辑,儒家和法家哪个更有道理 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司马迁的这句话,第一个意义便是:它阐述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人情。中国人的主体间共识是人情或人性,外国人的主体间共识则是宗教或上帝。而其第二个意义便是:它揭示了一种底层逻辑。刑法、民法基于宪法

    • 彭坤主持人简历个人资料(央视主持人彭坤的甜美风采)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彭坤,主持人,简历,风采,央视,资料,甜美,个人

      央视著名主播彭坤近照,有着一种甜美的风采,她的发音听着很舒服!央视著名主播彭坤近照,有着一种甜美的风采。2022年6月10号晚23:00,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24小时》节目中,主播彭坤的首秀堪称亮点。彭坤:出镜创纪录,一晚连续主持《晚间新闻》《24小时》两档节目。《24小时》节目很特殊,因为这

    • 高情商夸人漂亮的诗句(7首夸人好看的优美古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诗词,夸人,情商,诗句,优美,漂亮,好看

      7首夸人好看的古诗词,句句古韵仙风,学会出口即是文章!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摘自 秦观 《春日五首 · 其二》碰见女孩子哭手足无措,不会安慰人?没关系,把秦观这两句诗背下来,不但能让人心情变好,还显得自己有学问。并且,秦观有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秦观在贬官的路上

    • 中国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2023年老人年龄标准公布)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年龄,标准,公布,老人,老年人,划分,中国,2023年

      2023年“老人年龄标准”公布,过了这个年纪,就可以称呼老年人了!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不同,比如襁褓、弱冠、而立,不惑,花甲等都对应了不同的年龄的。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年龄也会逐渐增长,这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在建国初期时,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

    • 关于风筝的古诗有哪些(十首有关古人放风筝的优美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风筝,古诗,诗词,古人,优美,关于,哪些,有关

      又到放风筝的季节,十首有关风筝的诗词,看古人笔下的风筝!东风渐暖,百花渐开,又到了放风筝的好时节。我国是风筝的故乡,已有2500年的历史,古时风筝,北方叫“鸢”,南方则称“鹞”。“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风筝的诗。古诗里的风筝,既牵动着我们的视线,也系着我们对生活的向往

    • 电影洪兴十三妹简介影评(洪兴十三妹讲的什么故事主题)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洪兴,影评,简介,主题,电影,故事,十三,什么

      电影《洪兴十三妹》:她不懂女人,但她始终是个女人!1999年,吴君如凭借电影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摘得第1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她喜极而泣,感谢着陪伴她领奖的妈妈,以及导演等工作人员,这个奖,对于她来讲,意义非同凡响。在人才济济,美女如云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娱乐圈,姿色不算

    • 有关古人赞颂昙花的诗句(十首描写昙花绽放瞬间的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昙花,诗词,诗句,赞颂,古人,绽放,描写,有关,瞬间

      立秋昙花开,十首昙花的诗词,用刹那间的绽放,来惊艳暗夜时光!立秋之时昙花开!夏末秋初的时节,繁星满天、夜深人静时,昙花悄然绽放在月光下,展现美姿秀色,静静地吐露着芬芳,宛如一位圣洁的仙子。昙花,又名琼花、昙华、韦陀花等,昙花盛放时,花瓣和花蕊轻轻颤动,十分动人,享有“月下美人”之誉。自古以来,昙花颇

    • 宋佳演过的电视剧哪部好看(宋佳演技炸裂的7部电视剧)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电视剧,宋佳,佳演,演技,好看

      宋佳演技炸裂的7部电视剧,你觉得哪部才是巅峰之作?NO.7:《小舍得》讲不清道不明的人情世故,十分贴合国人一贯的宽容:来都来了,大过年的,人都死了,孩子还小。这种顾大局的思维导致了这部电视剧看起来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局,没有人去深究那背后的一地鸡毛,因为他们想要宣扬正能量。NO.6:《大女当嫁》十年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