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扁鹊为何被移除教科书(扁鹊从教科书中消失了吗)

扁鹊为何被移除教科书(扁鹊从教科书中消失了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653 更新时间:2023/12/20 3:42:39

扁鹊,是和华佗李时珍齐名的中医圣手,家喻户晓。

他有很多治病救人的事迹,然而,2017年,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删除了扁鹊的相关内容,理由是:不确定是否有扁鹊这个人。而这,和考古队挖出来的几样东西有关。

扁鹊不存在吗?

教科书删除扁鹊相关内容时,许多网友纷纷表示不信。

可是,从已有史料和出土文物来看,历史上的扁鹊,可能真的不存在。

第一,扁鹊的存活年纪,前后跨度两百多年。

作为一代神医,扁鹊的生卒年,并没有详细记载。

不过,我们从史料中记载的扁鹊事迹,可以推测大概的生卒年。

扁鹊最早的病例,是为赵简子看病。

赵简子,又叫赵鞅,是“赵氏孤儿”主人公赵武的先祖,于公元前476年去世。

看病的当时,赵简子已经昏迷五日不醒,扁鹊为他看病,了解情况之后,直接表示,赵简子不出三日一定会醒,并且醒来还有话要说。

果然,两日半之后,赵简子就醒了过来。

他告诉大家,这几天,自己是被天帝请去游玩的。当时,天帝命他射死了一熊一罴,并赐给他两个竹简和一只翟犬,要他将来传给儿子。

在《史记·赵世家》的记载中,这一段被解释为,赵、魏、韩三家分晋,赵必须先行。

我推测,这极有可能是赵简子借天帝之名,说出了自己的图谋。

不过,无论赵简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在外人看来,扁鹊就是妥妥的神医

后来,赵简子将河北鄚州之田四万亩,都赏赐给了扁鹊。

这里有2个信息点其一,赵简子对晋国实施图谋之前,扁鹊就为他看了病;其二,扁鹊看病时,鄚州之地,能被赵简子随意赏赐。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91年,赵简子才入住晋阳,随后才夺取了鄚州。

《史记·赵世家》:“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

可见,扁鹊给赵简子看病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491年之后。

扁鹊治病的最晚事迹,应当是为秦武王看病,当时,他被太医令李醯暗害,最终身亡。

秦武王赢荡,于公元前329年,在位4年。

他天生神力,于公元前311年登基,公元前307年,因举鼎而死。

扁鹊为赢荡看病时,后者已经是秦武王了,可见,扁鹊为他看病的时间,应当是公元前311年之后,公元前307年之前。

扁鹊最早的病例,是公元前491年,最晚病例,是公元前307年,两者相差近184年。

此外,扁鹊为赵简子看病时,已经成年。

可见,扁鹊的寿命已经超过了200岁。

作为医者,扁鹊长寿,是有可能的,但是200岁的时间跨度,实在有些夸张了。

要知道,东汉神医华佗,才享年63岁;东汉医圣张仲景,享年60多岁;明朝药圣李时珍,享年75岁;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也才活了一百多岁。

而且,从史料来看,扁鹊之死,是被意外谋害。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没有太医令李醯暗害,他能活得更久。

这真的可能吗?

第二,扁鹊的几个著名案例,令人匪夷所思。

能称为家喻户晓的神医,扁鹊的事迹也流传甚广。

但是,扁鹊的几个著名治病救人的案例,都让人匪夷所思。

  • 故事一:换心手术。

  • 这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迹。

    相传,鲁公扈和赵齐婴找扁鹊看病,扁鹊让两人喝了一点药酒,趁着他们昏睡期间,就为两人完成了换心手术。

    没一会,鲁公扈和赵齐婴苏醒,很快就回家了。

    要知道,哪怕是现代,医生在进行心脏手术前,都必须进行大量操作,需要各项医学影像、器械的辅助。

    手术完成后,病人还需要恢复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扁鹊进行手术时,没有用到任何麻醉药物,也没有进行器械消毒,就一个人完成了这一大型手术。

  • 故事二:扁鹊救虢国太子

  • 扁鹊救虢国太子的故事,同样让人捉摸不透。

    当时,扁鹊驾车来到虢国,发现举国皆丧,一问才知,太子已经去世半日了。

    扁鹊抓着小太监,问了太子的具体情况,然后直接入宫救治,没想到真的救活了太子。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後扁鹊过虢。17虢太子18死,19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20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於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於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

    要知道,一国太子的生死,必定经过了许多太医的诊断。

    扁鹊只是路过虢国,在路上问了情况,就直接入宫救治了。

    这个故事,看似体现了扁鹊的医者父母心,可细节却经不起推敲

  • 其一,路人如何知道太子的具体死因?

  • 其二,就算太医误诊,但太子半天没有气息,是如何活下来的?

  • 这个故事的后文,是虢太子病好后,为报答救命之恩,决心师从扁鹊学医。

    而扁鹊的弟子,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

    扁鹊的弟子,除了《史记》记载的子阳、子豹,还有《韩诗外传》中还载有子容、子明、子仪、子越、子游。

    相传,这位子越(过)很有可能就是虢(过)太子。

    这几则故事看下来,我们很难推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反而处处觉得魔幻。

    第三,成都出土古墓,冲击人们对扁鹊的认知。

    扁鹊真实性的存疑,最有力的证据,还要数考古文物的出土。

    2013年,成都出土天回镇老官山汉墓。

    2014年、2017年,专家们分阶段将出土文物的基本情况发表简报。

    这个天回镇老官山三号汉墓,一共出土951 支医简和一尊制作精良的人体经穴漆人。

    从上面的字体来看,有隶书、有小篆,应当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人之手。

    在医简里,多次记载了“敝昔”,专家们普遍认为“敝昔”就是指“扁鹊”

    因此,“敝昔”等同于是对医简的身份做出了解释。

    可是,如果这些医简都出自扁鹊之手,那么又要面临一大堆问题。

  • 同一时间,扁鹊出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点行医;

  • 扁鹊的行医时长,跨度上百年;

  • 更有甚者,曾经那个“讳疾忌医”的齐桓侯,居然对扁鹊加官进爵。

  • 这样的事件矛盾、事件矛盾,严重冲击着人们此前对扁鹊的认知。

    而且,不同史书中,对扁鹊形象和性格的记载,相差太大。

    比如,在《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是个随心而治的人,蔡桓公不听劝,他就不主动治疗,并在发现蔡桓公药石无灵时,主动跑路;

    但在《战国策》中,扁鹊见秦武王不听劝告,便预言秦国兴衰,和说客一样,力劝秦武王要接受医治,根本不像一个随心而治的医者。

    《战国策·卷四·秦》:“医扁鹊见秦武王, 武王示之病, 扁鹊请除。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 目之下。除之, 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 ‘君与知之者谋之, 而与不知者败之。使知秦国之政也, 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这前后性格相差悬殊,让人不得不产生怀疑:扁鹊,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代称?

    在古代,扁鹊又被称为“医鹊”,寓意着医疗喜讯。

    如果将“扁鹊”二字,用来当神医的代称,那么,上面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或者,人们把扁鹊和扁鹊的弟子们,全部以扁鹊代指;或者,只要有医术高超的大夫出现,那个时期的人,就会欢呼雀跃:“扁鹊来了!”

    也许,在古人心中,扁鹊不是特定的人,而是对医术高超大夫的神化,体现的不过是常人渴望“病愈”的心情。

    扁鹊被选入课本的事迹,是《扁鹊见蔡桓公》。

    在文章中,扁鹊四见蔡桓公,光用看就得出了蔡桓公病情不断加重的结论,从“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再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最后是“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而蔡桓公也因为不听扁鹊的忠言,病痛而死。

    这则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尽管其教育意义不在于医学,却实实在在展现了扁鹊超神的医术。

    (《史记》中,将“蔡桓公”记载为“齐桓侯”,但历史上无“齐桓侯”此人。)

    这则故事被选入课本,目的是告诉大家,要直面现实,正视危机,不要讳疾忌医。

    然而,如果扁鹊其人都不存在的话,那么选入课本,是否真的合适呢?

    或许,正是出于上述担忧,专家们才选择将扁鹊事迹从教科书中移除。

    但,无论扁鹊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扁鹊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我都认为扁鹊的故事,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因为,扁鹊(或者扁鹊们),代表着古人对治愈疾病的希望。

    我们会记得,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秦氏越人,医术高超,经常在赵国一带行医,与轩辕黄帝时期的扁鹊相似,被人们称为“扁鹊”。

    《史记正义》释曰:“《黄帝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黄帝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

    《姓源》云:“春秋时良医,姓秦名越人,术与黄帝时扁鹊相类,故称扁鹊,家于卢,又称卢医。“

    我们会记得,中国古代有个神医,号扁鹊,有着高超的医术,能够药到病除。

    我们能看到,曲阜孔庙收藏的汉画像石《扁鹊行医》中,扁鹊以一副人头鸟身的形象出现,为人针灸,边上是一棵拥有五只喜鹊的桑葚树。

    扁鹊,已经成了一种象征。

    在那个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医学思维等都不发达的年代,扁鹊用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看病(早期的“望闻问切”);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是我国最早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提出脉诊理论,为后世沿用……

    他是我国的医祖,也是世界的“上古神医”。

    扁鹊的故事,或许亦虚亦实、充满争议,但在很多人心中,扁鹊二字,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国医学的符号,会以另一种形式更好的留在人们心中。

    标签: 教科书扁鹊消失为何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一封30个字的信(写信到底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吕不韦,秦始皇,意思,写信,到底,什么,30

      吕不韦辅佐两代秦王,叱咤风云十几年。然而,公元前236年,他读了秦始皇30个字的信,就喝下鸩酒,结束生命。奇怪的是,秦始皇并没有让他自尽。吕不韦的自尽,背后暗藏着2个深层原因。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但他的晚年,被秦始皇赶出了咸阳,最后因一封30个字的信,而了结生命。秦始皇的信,是这么写的:“君何功於秦?

    • 慈禧太后为什么喜欢李莲英(李莲英如何讨慈禧欢心)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李莲英,慈禧,太后,欢心,喜欢,如何,为什么

      慈禧太后和李莲英的关系如何?李莲英陪伴了慈禧近53年,被封为清朝唯一正二品、且被封为钦差的太监。他和慈禧关系暧昧,经常被叫进寝宫,单独聊天到深夜……李莲英没有背景,长得也丑,之所以得宠,是因为他有一项独特的能力。提起李莲英,人们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他和慈禧的隐秘私事。作为清朝末年的总管太监,李莲

    • 古时候为什么请奶娘(古代奶娘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奶娘,地位,古时候,古代,为什么,那么

      在古代,奶娘不是谁都能当,必须是15岁以上,20岁以下,刚生完孩子的良家女子。奶娘和主家私通的事,也有,比如,郑成功儿子和奶娘私通,被郑成功一刀砍了……那为什么古代一定要请奶娘呢?中国古代的奶娘,还有很多名称,比如乳母、奶婆、奶口、乳媪、嬷嬷等。最早有关奶娘的记载,出现在西周时期的乳保教育制度里。《

    •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怎样理解儒家和法家对人性看法)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人性,法家,儒家,看法,理解,还是,怎样

      同是基于人性的底层逻辑,儒家和法家哪个更有道理 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司马迁的这句话,第一个意义便是:它阐述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人情。中国人的主体间共识是人情或人性,外国人的主体间共识则是宗教或上帝。而其第二个意义便是:它揭示了一种底层逻辑。刑法、民法基于宪法

    • 彭坤主持人简历个人资料(央视主持人彭坤的甜美风采)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彭坤,主持人,简历,风采,央视,资料,甜美,个人

      央视著名主播彭坤近照,有着一种甜美的风采,她的发音听着很舒服!央视著名主播彭坤近照,有着一种甜美的风采。2022年6月10号晚23:00,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24小时》节目中,主播彭坤的首秀堪称亮点。彭坤:出镜创纪录,一晚连续主持《晚间新闻》《24小时》两档节目。《24小时》节目很特殊,因为这

    • 高情商夸人漂亮的诗句(7首夸人好看的优美古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诗词,夸人,情商,诗句,优美,漂亮,好看

      7首夸人好看的古诗词,句句古韵仙风,学会出口即是文章!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摘自 秦观 《春日五首 · 其二》碰见女孩子哭手足无措,不会安慰人?没关系,把秦观这两句诗背下来,不但能让人心情变好,还显得自己有学问。并且,秦观有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秦观在贬官的路上

    • 中国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2023年老人年龄标准公布)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年龄,标准,公布,老人,老年人,划分,中国,2023年

      2023年“老人年龄标准”公布,过了这个年纪,就可以称呼老年人了!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不同,比如襁褓、弱冠、而立,不惑,花甲等都对应了不同的年龄的。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年龄也会逐渐增长,这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在建国初期时,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

    • 关于风筝的古诗有哪些(十首有关古人放风筝的优美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风筝,古诗,诗词,古人,优美,关于,哪些,有关

      又到放风筝的季节,十首有关风筝的诗词,看古人笔下的风筝!东风渐暖,百花渐开,又到了放风筝的好时节。我国是风筝的故乡,已有2500年的历史,古时风筝,北方叫“鸢”,南方则称“鹞”。“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风筝的诗。古诗里的风筝,既牵动着我们的视线,也系着我们对生活的向往

    • 电影洪兴十三妹简介影评(洪兴十三妹讲的什么故事主题)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洪兴,影评,简介,主题,电影,故事,十三,什么

      电影《洪兴十三妹》:她不懂女人,但她始终是个女人!1999年,吴君如凭借电影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摘得第1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她喜极而泣,感谢着陪伴她领奖的妈妈,以及导演等工作人员,这个奖,对于她来讲,意义非同凡响。在人才济济,美女如云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娱乐圈,姿色不算

    • 有关古人赞颂昙花的诗句(十首描写昙花绽放瞬间的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昙花,诗词,诗句,赞颂,古人,绽放,描写,有关,瞬间

      立秋昙花开,十首昙花的诗词,用刹那间的绽放,来惊艳暗夜时光!立秋之时昙花开!夏末秋初的时节,繁星满天、夜深人静时,昙花悄然绽放在月光下,展现美姿秀色,静静地吐露着芬芳,宛如一位圣洁的仙子。昙花,又名琼花、昙华、韦陀花等,昙花盛放时,花瓣和花蕊轻轻颤动,十分动人,享有“月下美人”之誉。自古以来,昙花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