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西汉君主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西汉君主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42 更新时间:2024/1/24 9:50:09

儒家思想的内涵

要想了解为什么汉武帝独尊儒术,我们首先要知道儒家思想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一直提倡以“仁”为本,儒家思想的核心也一直围绕着仁,义,礼,智,信五常进行衍化,其中“仁”是儒家思想内涵的核心,也是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的最高点,是孔子的哲学观点。

那么什么是“仁”呢?“仁”即仁爱,他是孔子对政治及伦理道德的最高行为标准的基本观点。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其出发点,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也是仁的思想的主要代表。

除此以外的忠孝,知礼,守法,爱民等都是其思想体现。那么这种儒家思想适不适合统治阶级的统治呢?

通过史料我们发现,秦始皇统一六国采用的是法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最受平民阶级推崇的是墨家思想,汉初恢复经济优先被统治者考虑的是道家思想。

儒家的德仁,直到汉武帝以前,都没有被重视起来,因为儒家的核心观点对于诸侯混战,土地兼并,民族融合来说是不适应的。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国家已经兵临城下,马上要吞并你,那你跟他讲仁义道德有用么?

对于温饱都是问题的战乱年代,平民百姓吃饭都成问题,那你让他们守礼守法显然不太现实。所以儒家思想更适合“坐天下”的使用,并不适合“打天下”使用。

因而在春秋战国到秦朝统一,儒家思想虽然被统治阶级重视,但是一直没有被采纳。

汉武帝为什么独尊儒术?

一,统治思路从“打天下”到“坐天下”的转变

汉初,从刘邦开基立业,到吕后垂帘听政,再到后来的景之治,一共六十年,这个时期汉朝的经济增长,社会繁荣,统治阶级用的是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

黄老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无为而治,这种无为而治,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充分放权,让社会各个阶层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参与社会发展活动中来,减少其约束,好让社会生命力快速恢复。

所以“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有为”,“无为”也是一种统治手段。汉初的统治者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诸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举措,对于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恢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政府不管,充分放权,放纵社会经济自由发展,就会出现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贫富分化拉大,道德滑坡,豪强武断乡曲

汉初经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诸侯难抚,这个时期也确实不适合将思想统一,所以黄老思想的放松管理方式,更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潮流,是“打天下”的社会背景所致。

休养生息政策推行数年以后,统治阶级恢复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道德伦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贫富分化拉大,道德滑坡,容易激起矛盾,所以汉武帝急需要一个合理的,成熟的,利于“坐天下”的思想体系来维护统治。

这个时候儒家思想被重视起来,这是汉武帝尊儒术的第一个理由。

二,儒家思想符合时代需求

儒家思想强调纲常伦理,强调尊卑和道德,强调以礼服人,以德服人,这些都适应汉武帝统治的需要。

汉初实行一国两制,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诸侯占一半,刘姓王室占一半,甚至诸侯王占据的一半更大,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去调和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维护国家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样看来,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是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需求的。儒家强调以德服人,以礼服人,注重礼让性和谦卑性,对于缓解矛盾冲突有重要作用。

儒家强调尊卑有序,三纲五常,这是保证统治者地位的利器,君权神授,君为臣纲,对于诸侯叛乱直接给予伦理道德的否定。

另外儒家思想强调的:诚实,守信,革新,文明,和谐,忠孝,民主,法治。这些对于巩固“坐天下”的统治思路,都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独尊儒术的特点

汉武帝独尊儒术不是只讲儒术,抛弃其他思想,而是融合利用,表里分明,具体表现为:儒表法里,德主刑辅,礼法合治

虽然保证了儒家思想的主体正统地位,但是并没有完全抛弃法家和道家的思想,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整合。也是西汉统治思想三个转变当中的最后一个。

西汉的统治思想有三个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当时社会动荡,加之先秦的法家思想统治严苛,所以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以缓和平民阶级和统治阶级矛盾为主,减刑法,重分封,实际是法家思想向融合思想的过渡。

第二个转变是汉初知天下的时候,为了恢复经济,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休养生息,充分放权,无为而治,以达有为。

第三次便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各家思想整合统一,加强统治。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思想大整合

汉武帝独尊儒术,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整合,中国内部的诸子百家第一次整合,以儒为主,夹杂其他学派的思想,分出主次,重点教化。

第二次大整合是儒释道合流,这是发生在汉唐以后的宋明理学。三教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强调互补包容,知行合一,强调追溯各部分文化的同源性。

第三次文化大整合就是今天,如今的思想学派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将西方的红色文明-马列主义思想,蓝色文明-自由,民主,法治,整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体上,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研究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的巨变及将面临的演变趋势,以及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更多文章

  • 6部笑断气电影盘点(让人从头笑到尾的好电影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盘点,电影,笑断气,推荐,从头

    小时候亲戚放了一台VCD在我们家,还有一些光盘,其中一张就是东成西就,反反复复看了无数次,非常搞笑。对传统经典的结构,颠覆了以往的影视形象,无厘头荒诞喜剧,各种元素合集,麻将、枪战、济公、武状元苏乞儿等亮点不断,众星云集,大饱眼福。 非常经典的周星驰代表作,小时候一度以为历史就

  • 铁帽子王是啥意思(铁帽子王和一般王爷有哪些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铁帽子王,王爷,意思,区别,一般,哪些

    “铁帽子王”这个词是清代特有的,指的是亲王、郡王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传至后世不降等。其实,明代的藩王也都是铁帽子。只是因为亲王受封世袭罔替的这一传统由来已久,所以就没有“铁帽子的”这个说法。清代入关,鉴于明代的教训,在封爵上采取了降等袭爵的制度。也就是说,一般的亲王,死后由他的儿子继承王位,但要降等为

  • 安禄山死后是什么朝代(756年2月5日安禄山建国大燕)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安禄山,大燕,朝代,建国,5日,756年,2月,什么

    安史之乱其实是大唐的制度原因?756年2月5日安禄山在洛阳建国大燕,改元圣武,自称雄武皇帝,以达奚珣为丞相。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大唐明明刚刚经历了开元之治,为什么会一下子被安禄山搞成这样?开元之治时代,我们的教材这么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20字(关于春节的由来与民风民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风,民俗,风俗,来历,由来,春节,关于,2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应该算古代把过春节描绘得最生动的一首诗了,今天是正月十四,恰逢西方的情人节,我在此先祝天下有情人结成眷属。明天就是正月十五了,过完元宵佳节我们的春节就正式结束了。我在今天这个临近春节尾声之日,和朋友们谈谈春节文化和习俗中

  • 武则天为什么要迁都洛阳(从长安到洛阳到底是什么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洛阳,武则天,迁都,长安,原因,为什么,到底

    不得不说《风起洛阳》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侦探悬疑小说,这马上就要大结局了,关于幕后黑手究竟是谁,依然是看不出来,不得不说,这才是一个悬疑剧该有的样子。从《长安十二时辰》再到《风起洛阳》,华夏都市悬疑慢慢有了规模,长安与洛阳这两个古都,也成了展示华夏魅力最好的地点。我们都知道北魏孝文帝,为了迁都到洛阳,而

  • 柴荣去世为何赵匡义能夺权(柴荣刚病逝赵匡胤就用计夺权)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计夺权,赵匡义,柴荣刚,赵匡胤,病逝,去世,为何

    后周显德六年,世宗柴荣(又称郭荣)亲统大军北伐契丹,欲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料身染重病,回师京城后不久病逝,其子柴宗训继立为帝,是为恭帝,年仅7岁。赵匡胤赵匡胤青年时,他曾赋《咏日》诗,以言己志:“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表达了自己远大的抱负与豪情壮志。后汉时,

  • 三公九卿是什么朝代的制度(在不同朝代分别指代哪些职位)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朝代,三公九卿,指代,职位,制度,不同,哪些,分别,什么

    位列三公,在古代可以形容一个人很有能力,在朝堂上前途无量,同时也昭示着此人是朝廷重臣。中国古代封建史漫长而悠久,“三公”这个称呼,也在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几乎在每个朝代,“三公”所指代的官职都各有不同。那么,“三公”在不同朝代具体是指的哪三个职位呢?或许一提到“三公”,我们

  • 鲜卑人是什么民族(鲜卑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鲜卑,民族,哪个,现在,什么

    鲜卑族兴起于密林深处的大兴安岭,是首个统一中原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史上曾占有显赫的历史地位。而这个民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十二个地方政权。其中,拓跋鲜卑曾经横扫群雄,终结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的北魏

  •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的故事(不幸被老子道德经言中了)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经言,道德,起源,神话,传说,老子,人类,故事,不幸,关于

    从人类起源的各种传说看人的认知,我们都不幸被老子道德经言中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本来是一个非常严肃、庄重与极其重要的哲学终极问题,但却被很多愁善感的人或者想表现自己的人用来感叹或装逼,以此来展示自己是多么一个具有思想内涵与深沉的人。而就这个问题的本质而言,其之所以产生,则是源于人天性

  •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区别和联系(两者的用途与应用)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八卦,先天,后天,联系,用途,区别,应用,两者

    不讲《易经》两派六宗,只讲两张图条条好些大咖都在普及八卦的基础知识,阅读条文时看到“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时常混淆,曾有留言指错。翻查某百科栏目,转图完全错误。若查询甚至学习,又如何摸的着头绪;以讹传讹,贻笑全网,贻误无穷。码字画卦,愿对你正确认识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有所裨益。 象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