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史记》对商鞅变法怎么看?为什么?

《史记》对商鞅变法怎么看?为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642 更新时间:2024/3/10 17:02:49

历史前进中毕竟的过程,

感谢题主,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

很多改革家在观看大型历史话剧《商鞅》时,曾泪流满面。

商鞅作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巨变,非常值得后世纪念和学习。

毛主席曾做诗为证:“…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名学高实秕糠,百代皆行秦政法…”

太史公司马迁在著《太史公书》(史记原名)时,传承了孔子编《春秋》所用的“春秋笔法”,每用一字,必含褒贬。

在此种语境之下,我们再来看《史记》对商鞅的评价。

这个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对商鞅成就和功绩的评价太史公为商鞅单独列传,排在第八位,命名为《商君列传》。

管仲和晏婴是著名的治国巨匠,为后人所称颂,但二人只合为一传,且称为《管晏列传》,没有对他们用管子晏子的尊称,也没有直呼其名,而是合称管晏,这是很值得思考的。

对商鞅未直呼其名,而是按照他的封号尊称为商君。

这表示了太史公明确的肯定,没有任何含糊。

对商鞅性格的评价“商君,天资刻薄人也”,太史公此时仍称商鞅为商君,难掩崇敬,即使批评也不过是一种求全责备,或者深表惋惜。

太史公又说道:“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此处评价的方式也很讲究。不但一直称商君,还说明了商鞅表里如一,并非伪饰狡诈之徒。“卒受恶名于秦”只是说,商鞅只在秦国受了恶名,并不是天下都骂他,也不是千古骂名。而且只是受恶名,并不是说他本来就恶。

就太史公本人来说,也是受了宫刑,这种刑罚,也是秦法的延续。

太史公属于儒家,儒家注重礼乐教化,对法家是有排斥的。

总体来说,太史公对商鞅表现出了公正的态度,体现了史圣的高风亮节。

就本人而言,对商君是极为推崇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种精神比白求恩和雷锋也是不输的。人家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是为了一统天下,永远结束战乱,令百姓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

商君在秦国实行的是战时法治,去沉疴下猛药,才能扭转局势,令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后来的国家治理者在天下一统后,没有按国情的发展来修改法律,导致了秦国的灭亡。

刑法惩治的永远是少数人,而且都是犯法者。而且法治是后发制人,人先犯错后受制裁。法律不是阴谋整人,而是先立法,明白告诉你不要犯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专门对某个人故意搞个什么措施。法治讲证据,不诛心。法治讲究赏罚严明,而不是只罚不赏,而且赏罚不相抵,否则受赏者就会干坏事。

“乱世须用重典,矫枉难免过正”,儒家的《周礼》也持同样观点。

宽刑省法与严刑峻法,各有优势,但要分在什么时机和情况来用,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不能不为执政者所注意。

不喜欢法家,是人性弱点的一个体现。自己不想严格要求自己,犯了错不想承担责任,反过来责怪立法者,岂不可笑哉。

公孙鞅本是卫国的公室之后,为何投奔秦国且改名为商鞅?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是非常活跃的,当时的知识分子可谓是“胸怀天下”。在秦昭襄王灭周之前,天下在名义上还是属于周天子的,因此各国国民之间的“国家意识”并不是很强烈。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其在乱世的主要追求,是找到一个能够赏识自己的君主,从而获得施展抱负的平台,最终通过实行自己的主张来使得天下太平。当时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其本身可以说是超脱于实体的诸侯国之上的,这一点很容易证明,春秋时期的齐国,战国时期的秦国,均通过提供优惠的方式招揽了其他诸侯国不少的人才。此为当时的历史背景。

具体到商鞅,实际上商鞅本人作为魏国人(其母国为卫国,但卫国为魏国的附属国,因此直接将其算作是魏国人)效力的。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过明确的记载: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商君书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庶子,此人年少之时便喜好研习刑名之学,并且成为了魏国宰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叔痤病入膏肓,弥留之际,向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告知魏王,以公孙鞅的能力,可以在他死之后承担相国之重位。但公孙鞅毕竟是无名之辈,魏王对其并不认可,于是公叔痤建议,如果不用公孙鞅,那就杀了他。魏王终究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任何一句话,因为在他眼中,公孙鞅这个无名之辈,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本事。

魏王虽然没有杀公孙鞅,但也并没有重用他这样一来,商鞅本身便成为了一个闲人。但天无绝人之路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秦国的秦孝公恰逢此时招揽贤能,希图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商鞅于是说通了秦君心腹景监,使之引荐。最终,通过三次交谈,秦孝公完全了解了商鞅的能力和理论,于是乎任用商鞅,,进行改革,使得秦国成为强国。

可以说,商鞅期初并不是不愿意为魏国效命,而是因为魏王根本看不起他。当时的魏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当世名士汇集大梁,魏王自然是看不上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之辈公孙鞅。加之战国时期的士人,是以“安天下”为目标,不在乎效忠何国君主,所以商鞅自然便离开了魏国。

至于公孙鞅为何又被称为商鞅,这是因为秦国将他分封在了商邑,其以封地称姓,故名商鞅。

商是他的封地,所以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商鞅了。

商鞅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后来他到魏国后在公叔座门下做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的才能。过客公叔座生病时,魏惠王去看望他,问:你的病如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是奇才,希望大王把国政交给他处理。魏王不以为然。魏王要走时公叔座对魏王说,如果你不用公孙鞅就要杀掉他。

后来公叔座召来公孙鞅,跟他说了跟魏王说的话,让公孙鞅赶紧离开。公孙鞅说既然大王不听你的意见重用我,他也不会杀我的。

公孙鞅在魏国是不被重视的,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魏惠王根本就看不起这个中庶子。后来听说秦国寻访有才能之人,公孙鞅这才去的秦国。所以他并不是背叛魏国,因为他是卫国人,暂时在魏国而已。

公孙鞅三见秦孝公,才把他的才能说与孝公听(刘备三顾茅庐是不是由此而来。文帝称帝时也是三推三让),从此公孙鞅跟着秦孝公开始实施变法,因为孝公说过让秦国强大后跟公孙鞅同坐江山,变法成功后功成名就,孝公也把商地封给公孙鞅,商鞅因此而来。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高尔基为何不给斯大林写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事儿说来真是够扯淡的,以没长心的“海燕儿”闻名于后世的高尔基加上钢铁慈父斯大林,其谣言指数大抵能突破人类谣言史的极限了。还是直奔主题吧,目前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斯大林要求高尔基给自己写传记。说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高尔基这位苏维埃旗帜性作家,其一生很多时间是在外国渡过的。在他成名不久后的1906

  • 吕布夺刘备的徐州,刘备在曹操面前不想保吕布,为什么别人认为刘备不讲信义?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199年2月,吕布因部下侯成、魏续、宋宪三将叛变而被俘。他被捆绑得结结实实送到曹操面前。且看原著:“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

  • 历史上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作家、历史研究者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苗圃在电视剧《穆桂英挂帅》里给我们演绎了一个泼辣的巾帼英雄,这些年以穆桂英故事为基础而来的电视剧实在不计其数。在京剧中,更是有不少穆桂英精忠报国的篇目。但是,穆桂英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不存在的。穆桂英最早出现在明代熊大木之小说《北宋志传》中,该书有时也被称为

  • 西方《古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是否抄袭《史记》纪传体通史?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希腊罗马名人传》没有抄袭《史记》,因为罗马帝师「普罗塔克」,完全没听说过「司马迁」^_^2部传记,都是世界上顶尖的传记。另外,中东赫利坎的《名人传800》也是能媲美的传记集。不过,2部传记之间,还是有差别的:①《史记》:《列传》分述了各色人等,脑补了无数的生活细节、对话,生动表现人物性格,把民间生

  • 秦朝在秦始皇时期有哪些优秀的将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王翦,秦国名将,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王贲,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王离,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李信,秦国著名将领,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蒙骜,秦国著名将领,数次率军出征,屡立战功。蒙武,秦国将领

  • 段王爷在大理历史是个什么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段王爷是说段正淳吗?段正淳是大理第15世王,是在高升泰之子高泰明归还段氏时被送上王位。继位后将高氏改的大中国改回大理国。段正明弟(一说是子)后禅位于子段正严,出家为僧。虽为名义上的帝王,但实权仍在高氏一族手中。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

  • 哪本曾国藩传最好?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推荐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在400多页的书籍里了解了曾国藩的一生。可敬,可叹,可歌颂。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京官时代、湘军崛起、总督生涯、曾国藩的最后岁月。其实不管是哪一卷内容,单拎出来一部分,都可以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因为,曾

  • 有哪些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导读:爱因斯坦和数学,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他自己说“在12岁时,我……在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小书经历了第二次奇迹……”对欧几里得神往的不只是爱因斯坦,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自传》第一卷中也谈到,在1112岁时,心情十分抑郁,甚至想到自杀,但学习欧几里得几何的狂喜使他从这种境地摆脱了出来。接着爱因斯坦说,“

  • 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草木皆兵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一一发生在秦、晋之间淝水之战中留下的一句成语。东晋时期,曾几次北伐失利。秦苻坚错误地认为,自已拥有“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可以大举发兵攻晋。公元383年,苻坚下令广征兵马,令苻融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先锋,自已带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倾全力攻打东晋。东晋将领

  • 陶谦真的把徐州让给刘备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前言:历史上,的确存在陶谦将徐州让给刘备,可是,这个“让”,却并不是陶谦还活着时候的直接转让,而是陶谦病逝前的一次托孤或者说一个托付。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一)陶谦的神操作汉末群雄当中,陶谦,是一个企图充当领导似的人物,当各地诸侯断绝了对朝廷的朝贡之后,陶谦派人从小路给朝廷进贡。当初平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