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的老子,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枣道。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万物老祖宗。在老子看来,道是经常无为的,但它却能创造一切,统治者只要听其自然,无所作为,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人民群众就会服服贴贴地服从统治,出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三七章。)那样一种局面。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实质,就是要维护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不愿看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了真正做到“无为而治”,老子一方面反对统治阶级“有为”而治,以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老子》第三章。);奉劝国君“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同上。);反对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章。);另一方面又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所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六五章。),只有实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才能收到“民利百倍”、“民复孝慈”(《老子》第一九章。)的效果。他还鼓吹:“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这就是说,民众只有成为愚昧无知的劳动工具,才便于统治者实行统治,这才是“圣人之治”。所以老子在教育问题上也是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说什么“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第二七章。)。“善人者”和“不善人者”是相对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复归于同一,这就无所谓教育不教育了。一方面是“使民无知无欲”,另一方面又“不贵其师”,这个社会“虽智大迷”,却得其“要妙”了。?老子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又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这样的社会,车、船、军队、武器、文字等等都被废止了,人们无知无欲,永不迁徙,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生而不有”(虽生产而不私有)、“为而不恃(虽劳动而不据有劳动成果)、“长而不宰”(虽有长者却不拥有权力),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一章。),完全回到氏族制社会。可见,老子目睹现实,深为纷繁的社会关系所困扰,看不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原来结绳记事的时代中去,这与“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完全一致的。应该说,老子不满当时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性与虚伪性,指斥他们为“盗竽”,是有进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鼓吹向后看开倒车,向往人类社会的开端,则是一种没落的阶级意识,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从“无为而治”到“寡国小民”社会的描绘,是他所处时代与现实环境的产物。除了春秋时代这一大历史背景给老子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外,老子的故乡陈国,地处中国,一直为楚国北上争霸及其他中原大国争夺的焦点,人们深受其害,统治者也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一特定环境氛围下,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厌战反战、“寡国小民”思想就不是偶然的了。老子的天道观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素。老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客观世界变化无穷,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他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五八章。)等等。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老子还进而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第七八章。)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六章。)要想制服对方,自己则先让一步,以后发制人。无疑的,这一弱胜强思想,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性,老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如他认识到事物的转化,却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与质的区别,事物的发展和转化,只停留在循环往复上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功”,最终导向了形而上学,为相对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同时,他还强调“圣人不行而知”,隔绝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什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第四七章。),显然,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宇宙观的哲学家,且思想丰富,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外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更多文章
中国古代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是什么?国外的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是如何论述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打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一直就是思想家讨论人性的焦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源来自于恻隐之心,而荀子却以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的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孟子的性善论有本源、有主张,而且可以解释人之所以性善的可能,而荀子的性恶论却屡被后世的思想家批评不够周延,而且
儒家的孟子主张人性善,儒家的荀子主张人性恶,人性善、恶,先贤争论不休,到底那个对呀?求大神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通过亲身经历,我觉得人性本恶。是后天所接受的教育,让人向善,变得善良。因为我发现,越是没文化的群体,恶人的比例越高。小孩子只是看起来单纯可爱,那是因为他们容易被大人控制住。如果不受控制,也会干不少小坏事。基督教文化也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西方社会制度的设计是把人往最坏处想的。结果反而他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
中国古代儒家和法家关于“人性”假设与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
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是如何说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孟子说:“从天生的秉赋来说,人是可以成为善良的人,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至于有些成为不善良的人,这不能归于天生的秉赋。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厌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本于仁,羞耻之心本于义,恭敬之心本于礼,是非之心本于智。仁义礼智,并不是外界给与
从哲学角度分析勤俭朴实,自力更生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按照年代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由此判定,1840年之
为什么人性善的观点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思想传统,认定大自然本善,故人与万物之性皆善;而人得天
人性理论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一)对人性假设理论的理解(1)人性假设理论由西方管理学家提出来的,其内容包括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它有其科学的成分,但也有其片面性。中国有自身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因此,不能对西方的东西照抄照搬,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扬弃。(2)马克思主
节俭办博的哲学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1,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和本质是密切联系,密不可分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这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
战果时期主张勤俭的思想家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孔子儒家思想仁,克己复礼,宁所不欲勿施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儒家思想性本善,仁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儒家思想性恶论商鞅法家家想依法治国老子道家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庄子道家思想清净无欲墨子墨家思想非攻,兼爱,尚贤一、是墨子。二、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另外,还强
老子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一切事物皆顺其自然的发展,万物都不应对其施加外力而改变它们本来的发展规律。对其本质特性不加破坏,才是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和谐。2.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作为,无为是一种大作为。仅此,就充满了思想的辩证,闪耀着老子高超的智慧。可以说,是一种淡漠了世俗价值观的一种价值观。他给了我们另外的一套价值评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