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谁能解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谁能解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61 更新时间:2024/1/23 10:28:56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

  • 天人关系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天人关系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相应的哲学观点大致分为两派.1、一部分人,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2、另一部分人,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子、唐代的刘禹锡等,肯定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规律造

  • 老子哲学思想及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的老子,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枣道。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

  • 中国古代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是什么?国外的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是如何论述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打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一直就是思想家讨论人性的焦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源来自于恻隐之心,而荀子却以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的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孟子的性善论有本源、有主张,而且可以解释人之所以性善的可能,而荀子的性恶论却屡被后世的思想家批评不够周延,而且

  • 儒家的孟子主张人性善,儒家的荀子主张人性恶,人性善、恶,先贤争论不休,到底那个对呀?求大神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通过亲身经历,我觉得人性本恶。是后天所接受的教育,让人向善,变得善良。因为我发现,越是没文化的群体,恶人的比例越高。小孩子只是看起来单纯可爱,那是因为他们容易被大人控制住。如果不受控制,也会干不少小坏事。基督教文化也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西方社会制度的设计是把人往最坏处想的。结果反而他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

  • 中国古代儒家和法家关于“人性”假设与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

  • 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是如何说明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孟子说:“从天生的秉赋来说,人是可以成为善良的人,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至于有些成为不善良的人,这不能归于天生的秉赋。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厌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本于仁,羞耻之心本于义,恭敬之心本于礼,是非之心本于智。仁义礼智,并不是外界给与

  • 从哲学角度分析勤俭朴实,自力更生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按照年代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由此判定,1840年之

  • 为什么人性善的观点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思想传统,认定大自然本善,故人与万物之性皆善;而人得天

  • 人性理论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一)对人性假设理论的理解(1)人性假设理论由西方管理学家提出来的,其内容包括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它有其科学的成分,但也有其片面性。中国有自身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因此,不能对西方的东西照抄照搬,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扬弃。(2)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