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是当代风行于欧美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它的先驱者,法国的莱维。施特劳斯、福科、拉康和瑞士的皮亚瑞等人是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它的代表性著作有莱维。施特劳斯的《野蛮人的思想》、福科的《词与物》和皮亚瑞的《结构主义》等。
结构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结构”的概念。结构主义认为,人的理性有一种先天的构造能力,它在无意识中支配着人的行为,一切由人类行为构成的社会现象,表面上看来似乎杂乱无章,其实内蕴着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支配并决定着一切社会现象的性质和变化。因此,他们主我,是主观的先验理性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乔姆斯基主我,不同的民族语言各有其不同的语法结构,这是语言的“表层结构”;具有同一的“深层结构”是不同民族语言所以能互相翻译的原因所在;把某一种民族语言的所特有的“表层结构”转换成共同的“深层结构”,再转换成另一种民族语言的“表层结构”,这就是语言翻译的“转换”过程。而人类所共有的语言的“深层结构”,是先验地存在于人的理性即语言能力之中的。他认为,每一个人的言语活动,都受着这种先验“结构”的支配而不自觉。后来,莱维。施特劳斯把这种观点移植于人类学,福科把它移植于文化史,拉康把它移植于精神分析,巴特把它移植于文学艺术,等等。于是一个不仅流行于社会人文科学,还广泛影响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庞大哲学思潮终于形成。
结构主义从上述结构理论出发,在方法论上一般强调如下几点:
结构主义强调性的研究,反对独立的局部性的研究。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现象都是由许多部分(元素)构成的,各部分又不是各自孤立,而是互相联系的;总体的结构规定着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性质,而各个部分如离开整体的联系就没有自身的独立的性质,这正如每一个词只有在语言的上下文的联结(语境)中才能判定它的真正意义一样。因此,结构主义认为,考察事物必须从整体性出发,应着相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网络,反对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而独立加以研究的分析方法。
结构主义强调认识事物内部的结构,反对单纯地研究外部现象。它认为,现象看来杂乱无章,其实受其内容结构的统一支配和规定,因此,研究事物不能像新实证主义者那样满足于表面现象的罗列和描述,而应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寻找并把握其内在的“结构”,只有从事物的内在结构出发,才能对事物的各个方面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说明。
结构主义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结构”的“客观”作用,而忽视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它认为,一切社会现象有性质的变化,都早已为先验的结构所“命定”,人的一切行为都受着“结构”的支配,他们只能体现“结构”的作用,而不能改变“结构”的作用;因此,社会历史的“主体”不是人,而是先验的“结构”。
法国哲学家阿尔图塞等人,主张把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主张用结构主义的观点理解、解释马克思的著作,并用它来进一步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据此,人们将他们的理论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