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劝学》中涉及哪些哲学知识?为怎么?

《劝学》中涉及哪些哲学知识?为怎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823 更新时间:2024/1/20 0:11:29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曾经担任过三次稷下学宫的“祭酒”。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等,位于齐国,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亚圣孟子两次游齐都没有收到重视,至始至终没能在这里混出个名堂,而荀子在稷下学宫最为兴盛时期来到这里,三出三进,成为稷下学宫的名符其实的numberone,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院长。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也是荀子的名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如何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荀子的哲学思想,在《劝学》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人们历来习惯于把《劝学》指向励志这一目标,至于学什么和为什么学,在高中课文的节选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纵览整篇文章里,就可以从中折射出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是从“性恶论”这一哲学命题,倡导人们学“礼”荀子提出“礼”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于他提出的“性恶论”这一哲学主张。

荀子认为人与生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他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及礼法的教化,使人格提高。

而养成教育的内容礼,贯穿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也是人修身养性的根本准则,是人之为人的标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把“隆礼”放在核心位置。

荀子在《议兵》中说,

“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

《劝学》篇第十段也写道: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意思是说: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哪里结束呢?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一直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把学习《诗经》、《尚书》等经典,看成了学习的开始,而从礼法入手才是穷究圣人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融会贯通的捷径,由此看来,荀子对学习礼法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学习经典之书。

二,荀子从朴素的经验论出发,重视人们后天的努力荀子《劝学》首句提出:“学不可以已”,也就是说学习“礼”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有一刻地停止、废弃。他比喻说: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强调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不要学螃蟹,而要学“用心专一”的蚯蚓。这显示出坚持不懈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文中他特别引用“蚓”与“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而蟹虽然有“六跪而二螯”,但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原因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通过旁征博引,并运用了大量比喻,让自己的论点通俗易懂,容易接受。

三、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劝学》篇中,荀子不仅提出学习要持之不断,而且也提出了事物从量变到质量的转换过程,而这个过程,或许是漫长的,但早晚会来到。文中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如果说积土成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那么兴风起雨就是一个质变的结果;如果说积水成渊是量的叠加,那么总有一天,会蛟龙腾出,吞云致雨;同样道理,君子坚持量的积善成德,也必然会有一个质的“圣心备焉。”

所以从积跬步到至千里,从积小流,到成江海,字面看强调的是不舍之力,而实际上正是通过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才使人们认清了努力的终极目标,增强了不舍的动力。

四、从实践论出发,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荀子强调“闻之”、“见之”、“知之”,但更强调“行之”,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将认识用于规范和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文中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在这里,先提出了思与学的关系。这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引申,把“学”这一行动高于思也就是“和”之上;接着,又提出“知”与“行”的关系,如果说“而望”是为了知,那么“登高”就是行动,所谓坐而论道,不如知而行之。这也正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如果说“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那么“行”就是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劝学》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清新易明。

比如象文章开篇就写道: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在这里,作者用了四个例子:青蓝之色、冰水之感、木轮之曲、金利之变,从各个角度来阐述开篇之语,仿佛信手拈来,要言不烦,在滔滔不绝之中,给人迪发人深思,不愧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古代要抑商扶农,难道古人不懂钱的好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从秦朝时就确立了,而确立重农抑商国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重农”十分好理解,毕竟没有人种地,国家就没有粮食吃。那为为什么要“抑商”呢?原因就是为了“重农”跟“重战”。如果一个国家的商业过于发达,那么百姓就会都去搞商业,农民和士兵就没有人愿意去干。如果一个国家商业氛围过

  • 为什么古时候有人要辟谷?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古人认为辟谷可以轻身长生乃至修道成仙。据说三国方士左慈就善于辟谷不食,据说寿命达到了二百岁。辟谷并非一定要什么东西都不吃,有的人将茶叶放入水中熬成浓汁,据说每天服下两盏能够不饿。也有食用茯苓一类的山中奇珍充当餐饭的,茯苓被认为有养身长生之效。也有为了方便而辟谷的。古代医书中有行军辟谷方,用的是煮熟的

  • 《老子》怎样体现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展开全部《老子》已非《老子》,而是太史公曰:“与时迁移。”以当下为界的话,(怎样体现哲学思想)应始于胡适之先生。而唐君毅,与傅伟勋两位先生以诠释与创造的诠释学的风格用结构主义分层《老子》。而金岳霖先生更是以《老子》作为元学贯穿他,构建他的整个逻辑大厦。以至陈鼓应先生耕笔于一生,法《老子》之教者。外国

  • 浅谈你对唐朝的认识500字~900字(唐朝在我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有什么贡献和对世界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外交、打仗、人民平安、人民富裕、人民安全、扩大土地、管理、诗词等,国家的繁盛全是基於平民百姓,只要他们好,国家就安定、富裕.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唐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最.唐高宗后,武则天称帝,国号“周”.唐

  • 中国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2005年是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写于1905年6月,发表于同年9月)100周年和逝世(1955年4月18日)周年。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人,是千百年难得一遇的超级天才人物。他的科学思想、哲学(科学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思想、社会政治观点、自然观、科学观、教育观、宗教观乃至

  • 亚里士多德有哪些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一)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学科定位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科学,而不是感觉、经验和技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人们通过感觉拥有记忆,对统一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经验,由经验得到技术,最后才能知晓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从而达到科学。他认为这

  •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派有那几派?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没有特别争论的话,所谓中国古典哲学不外包含法、释、道、墨、儒五个主干流派其它的小流派过分陷溺于个别分支,与主流研究的对象不是同一个层次,可以暂时不加理睬;另外还有一些理论派别完全可以归到这五个派别中,因此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它们的特点呢?为了比较圆满地解释这个问题,肯定需要写上

  •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仁、义、礼、智”。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孔子以“仁、义、礼”构建礼治秩序,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西汉中期以后,新儒家杂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等各个学派,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价值学说体系。董仲舒将孔孟的基本价值规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为“五常

  • 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上古哲学思想,指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从殷代后期起,经历了殷及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殷周之际是古代思想的起源时期;西周则学在官府;周室东迁前后,官学崩溃,这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一阶段。周王东迁以后的思想,以至春秋邹鲁缙绅先生的《诗》《书》传授之学,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二阶段。孔

  • 高分悬赏-求中国古代哲思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