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吗?

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762 更新时间:2024/1/8 18:01:42

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吗?笔者认为,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老子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思想上的局限性。老子看不清历史发展趋势,企图开历史倒车。春秋末期,社会正在发生极为深刻的大变革,奴隶主阶级走衰落,新兴地主阶级走向倔起。中小奴隶主纷纷破产,被毁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老子做为中小奴隶主的代表,对此十分不满,提出了“建立小国寡民”的思想。他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明确提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无以乘之,虽有甲兵,无以阵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尤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说,国家小,百姓少,许多器具也用不着了。虽然有船车,也没办法乘坐它们,虽然有武器和士兵,也没有地方陈列他(它)们。使百姓恢复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邻国之间人们互相望得到,鸡鸣犬吠也听得见,但是人们到死也没有交往。老子还主人应该退还到“婴儿”、“赤子”的无欲无求的状态。这些主张是一种倒退,是消极的保守的。老子看不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倔起是历史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是老子政治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二是哲学思想上的局限性。“道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只有做到“无为”,才能实现“无不为”。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老子提出了“不争”、“无欲”、“守弱”、“贵柔”、甘于“卑下”等一系列具体原则。这些都是老子想象中没有削压迫的小国寡民社会首领必须具备的态度和品质。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不要法律,不要化,不要物质生活的提高,使人们无知无欲,倒退到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里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老子看来,只要守住“无为”,民就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就是说,不需要积极斗争去促进事物的转化,而是消极地等待事物的“自化”。人们在事物的变化面前只能消极地静观。这就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局限性。当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应当肯定的。

以上简单粗略地分析了老子思想的局限性,仅供参考。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你觉得普通人在学习中西哲学时智商与情商哪个更重要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笔者认为普通人在学习中西方哲学时,智商与情商素质之比同等重要,一定程度上情商稍高于智商。理由:就哲学知识属性而言,对其探讨与研究是极其困难与苦涩艰辛的,换言之,学习哲学不同于其它知识学术门类拥有直观具象性,便于深入分析思考,哲学是抽象的思维,是高等的智慧认知。这种人与天地万物对话融通过程是需要意志力

  • 王阳明的思想有哪些局限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在今天,显然有人把王阳明当成了神。王阳明是个古人,那自然就有他的局限性。一个人乃至一个哲学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局限性,从王阳明时期到今天,将近五百年,科学在不断进步,哲学显然也是如此。我们今人看待古人,自然能轻易看到古人身上的局限性,起码也是来自于时代的局限,如果时至今日,若有人认为王阳明便是巅峰,我

  • 比较《论语》、《孟子》、《庄子》的思想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在我国五千年发展史中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这说明论语中的思想不仅适用孔子时代,更能契合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君子思想也不例外。孔子的“君子思想”不仅是当时的,更是当代的,是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如今的君子思想也是在论语的君子思想上继承发展的,有其时代的含义。君子的义

  • 古人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何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的古代,品德的修养一直是被所有人都看中的,一个有才华的人必须还要有好的品质与修养才能够被大家所尊重,其实这放在我们现代也是有一定的意义。古人中最为敬重的就一定是君子了,要成为一个君子是有很高的要求的。那么古人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何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实对古人来说,玉石有着不同的意义,将君子

  • 中国哲学思想多产生于春秋战国,为何统一的集权王朝却极力打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大多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550年时间里。背景当时,由于周王室衰落,士大夫阶层崛起,各种力量对社会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文人学士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抱负,去治国平天下。于是诸侯国竞相改革、林立纷争,为在争斗中取

  • 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有人谈生因之苦恼,有人论死为之色变,也有人三缄其口不置可否。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集卷》中开篇就指出,人生来只以受苦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脱离悲惨世界的一种不错的方式,苦难“直至死亡才结束”,这与卢梭的“当我呱呱落地的时候就已进入竞技场,直到身死时才能离开”①的观点无二。但美

  • 中国的古代哲学和西方的古代哲学有哪些根本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提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思想的起源。中国哲学的起源是在先秦。不同的时代特征,也就铸就了不同的哲学思想。有人说,古希腊哲学是“富足哲学”,而中国哲学是“饥饿哲学”。为什么这么说?古希腊的哲学家大多都是贵族,他们有着很好的教育和修养。不劳动,没啥事,就喜欢辩论,整天地研究“什么

  • 哲学有哪些局限性?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好问题。哲学的局限性之源在于哲学本身。哲学源于人们对自己无知事物的思考。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在于“我的智慧在于我知道自己没有智慧,我的知道在于我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因此哲学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追问。哲学的局限性表现为哲学的内容。哲学的内容在于发现事物和生活的意义。意义是一种价值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

  • 中国的哲学从什么时候发展误入歧途?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在春秋时期前,特别是商朝,科学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而春秋时期,思想大辩论,社会大变革,但是老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而儒家加权势,时隐时现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从统治阶级角度上讲,它比以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西方要好许多。但是,当西方“地心说”产生后,人们把眼光从上帝身上转向天空,转向大自然后

  • 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对现今的我们是否有用?谈谈你的看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就是爱智慧。是使人爱动脑子变聪明的学问。它的作用就是使人动脑子变聪明。它不是用它来干事的,而是作用于人的。使人爱动脑子变聪明。什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恐怕是教科书上的观点。学好了哲学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那改造世界观就太容易了。那就不用参与社会实践了。不要把哲学看的太复杂,它没有那么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