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背后包含了什么中国古人为人处事的哲学?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背后包含了什么中国古人为人处事的哲学?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703 更新时间:2024/2/28 6:40:07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南宋宰相赵普说过的一句名言。《论语》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既是历朝历代读书人科举考试、修身养性的必读经典,也是历朝历代帝将相的一部治国良策。

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本名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家的先祖,教师的祖师爷。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史称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2500多年来,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

孔子的地位如此崇高,得益于孔子为人师表,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也得益于一部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语录,其中有无数经典的至理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其中的一句。这句话饱含着浓缩的人生智慧,我们认真地参详领悟这其中深刻的内涵和哲理,心境必定会有一个的巨大提升,到达超凡脱俗的境界。

孔子为学生讲学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几乎是所有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雍也篇。原文是这样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有的人望文生义生硬地解释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这种粗浅的解释是不对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的。用现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解释,就是孔子将山水形象而生动地比喻为智者和仁者,智者就是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活泼灵动,反应敏捷,思想跃进,性情好动。仁者就是仁厚的人,有仁德的人像山一样稳健安静,安于义理,仁慈宽容,不易冲动,性情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健康长寿。用水来比喻智者,用山来比喻仁者,这是十分恰当的。

山水相依,互为衬托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为什么“仁者乐山”呢?,孔子说,山高大巍峨,山上草木茂密鸟兽群集,人们生产生活所用的东西山上都能产出,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山产出了许多对人们有用的东西,可是山并不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的回报。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取其所用,山都慷慨给予,没有厚此薄彼,山还兴风雷做云雨,贯通天地,调和阴阳二气,降下甘霖惠泽万物,万物因此得以生长,人民因此得以温饱。这就是仁者之所以乐于见山的原因。

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为什么智者乐于见水呢?孔子说,水拥有一切生命的物体而出乎于自然,就像人的美德一样。水流向低处,蜿蜒曲直,却有一定的方向,豪情正义,勇往直前,汹涌澎湃,没有止境。所以人们开掘堤坝使之流淌,它就会一泻千里,即使水跌入万丈深渊的山谷,它也毫不畏惧。水无所不达,万物出入于它而变得新鲜洁净,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生命之水最具灵性

所以说,智者像水一样活泼而充满灵气,仁者像山一样稳健和大度,这就是儒家追求理想人生的至高境界。

智和仁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就像山离不开水,水离不开山一样。我们应该深刻地领悟到,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这是浓缩了的人生智慧。要像水一样深邃宽广,像山一样高瞻远瞩,智而懂得变通,仁而心境平和,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人生中会遇到各种的苦处,具有乐观豁达的智者和仁者的心态,就能正确面对,超越自我。

处世的最高智慧:显仁藏智

水的深广,山的高远,一上一下,一高一低,孔子正是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显仁藏智。有仁德的人,要像山一样伟岸、崇高、稳健,才能更好广播于天下。有智德的人,要像水一样深藏不露,波澜不惊,才能更好地积蓄成长的力量,像水一样活泼自在,潇潇洒洒。

有人说,《论语》是一部内圣外王的经典。学好《论语》,内可以修身养性成圣贤,做一个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君子;外可以治国安邦定天下,做一个建立功名、成就事业的精英。多读《论语》成为智者,成为仁者,既是潇洒快乐的,又是稳健永恒的。

自古以来,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都钟情于山水。为什么他们要如此专注于画山画水?因为他们深刻地领悟到了山和水蕴含的深刻哲理。山是独立无畏的,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的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私利、为五斗米向别人折腰屈膝。山稳重,并且懂得自持,山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高尚情操。

儒家先祖,教师的祖师爷

画家画水,他就是要体现水一样的灵性,以及圆融通透、上善大度的智者气度,要体现山水相依,体现仁和智不可偏废。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就没有真智。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忍让,有容乃大,水的特性贯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和处世之道上。

晋代末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有这么一首经典之作,诗文曰:“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细雨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板。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首诗正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圣人君子的标准写照,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饱读经书、学识渊博,便会自然地表现出文人君子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

巍峨泰山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而且已经走出了国门,儒家思想在中国、在世界得到了发扬光大,世界众多国家大力支持设立孔子学院,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据说有多位西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建议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们赞美自然的山水,崇尚人性的仁智,就要把仁和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既充满活力,又稳健大度,这样就能描绘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吗?笔者认为,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老子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上的局限性。老子看不清历史发展趋势,企图开历史倒车。春秋末期,社会正在发生极为深刻的大变革,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走向倔起。中小奴隶主纷纷破产,被毁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老子做为中小奴

  • 你觉得普通人在学习中西哲学时智商与情商哪个更重要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笔者认为普通人在学习中西方哲学时,智商与情商素质之比同等重要,一定程度上情商稍高于智商。理由:就哲学知识属性而言,对其探讨与研究是极其困难与苦涩艰辛的,换言之,学习哲学不同于其它知识学术门类拥有直观具象性,便于深入分析思考,哲学是抽象的思维,是高等的智慧认知。这种人与天地万物对话融通过程是需要意志力

  • 王阳明的思想有哪些局限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在今天,显然有人把王阳明当成了神。王阳明是个古人,那自然就有他的局限性。一个人乃至一个哲学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局限性,从王阳明时期到今天,将近五百年,科学在不断进步,哲学显然也是如此。我们今人看待古人,自然能轻易看到古人身上的局限性,起码也是来自于时代的局限,如果时至今日,若有人认为王阳明便是巅峰,我

  • 比较《论语》、《孟子》、《庄子》的思想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在我国五千年发展史中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这说明论语中的思想不仅适用孔子时代,更能契合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君子思想也不例外。孔子的“君子思想”不仅是当时的,更是当代的,是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如今的君子思想也是在论语的君子思想上继承发展的,有其时代的含义。君子的义

  • 古人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何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的古代,品德的修养一直是被所有人都看中的,一个有才华的人必须还要有好的品质与修养才能够被大家所尊重,其实这放在我们现代也是有一定的意义。古人中最为敬重的就一定是君子了,要成为一个君子是有很高的要求的。那么古人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何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实对古人来说,玉石有着不同的意义,将君子

  • 中国哲学思想多产生于春秋战国,为何统一的集权王朝却极力打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大多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550年时间里。背景当时,由于周王室衰落,士大夫阶层崛起,各种力量对社会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文人学士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抱负,去治国平天下。于是诸侯国竞相改革、林立纷争,为在争斗中取

  • 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有人谈生因之苦恼,有人论死为之色变,也有人三缄其口不置可否。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集卷》中开篇就指出,人生来只以受苦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脱离悲惨世界的一种不错的方式,苦难“直至死亡才结束”,这与卢梭的“当我呱呱落地的时候就已进入竞技场,直到身死时才能离开”①的观点无二。但美

  • 中国的古代哲学和西方的古代哲学有哪些根本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提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思想的起源。中国哲学的起源是在先秦。不同的时代特征,也就铸就了不同的哲学思想。有人说,古希腊哲学是“富足哲学”,而中国哲学是“饥饿哲学”。为什么这么说?古希腊的哲学家大多都是贵族,他们有着很好的教育和修养。不劳动,没啥事,就喜欢辩论,整天地研究“什么

  • 哲学有哪些局限性?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好问题。哲学的局限性之源在于哲学本身。哲学源于人们对自己无知事物的思考。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在于“我的智慧在于我知道自己没有智慧,我的知道在于我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因此哲学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追问。哲学的局限性表现为哲学的内容。哲学的内容在于发现事物和生活的意义。意义是一种价值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

  • 中国的哲学从什么时候发展误入歧途?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在春秋时期前,特别是商朝,科学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而春秋时期,思想大辩论,社会大变革,但是老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而儒家加权势,时隐时现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从统治阶级角度上讲,它比以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西方要好许多。但是,当西方“地心说”产生后,人们把眼光从上帝身上转向天空,转向大自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