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传统哲学最吸引人的方面是什么?

中国传统哲学最吸引人的方面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159 更新时间:2024/1/23 21:24:48

中国文化历为重视“为人之道”,“处世之方”,中国的哲学认知更是如此,由于这种紧密关系,二者也都包含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为建立现代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可供借鉴和吸取的历史文化遗产。哲学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度过人生、如何安排人生的大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要解决人生关切的问题,小至人的生、老、病、死,生存与生活问题,大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归宿等问题。而人只要活着就会有生活,有人生,进而就会有人生哲学。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问题,人生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人生理想问题,是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不但能够获得关于人生哲理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能够从中得到如何有意义的度过人生、如何安排自己人生的深刻示和教益。欲学习与研究人生哲学,必须对人性理论、历史哲学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中国人的人性和历史哲学如何呢?今天哲学诗画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心得。如有异议或建议,请后台留言!中国传统哲学的四种类型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构、价值取向、文化内函来看,中国哲学大致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六家(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后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又提出“十家九流”之说。所谓“十家”,就是除了司马谈提出的“六家”之外,又增添了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班固认为“小说家”难以确认,故除了小说家之外,谓之“九流”。其实,从文化史的发展和历史的影响来看,诸子百家中主要是儒、道、墨、法这四大家,因而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也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这四种类型。儒家讲道德、重进取,是一种现实主义人生观,要求“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论语学而》。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基本信条,也就是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也是儒家培养理想人格的价值尺度。凡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能够坚持以上操守,并以之为安身立命者,就是儒家所称誉的“圣贤”、“志士仁人”,他们能够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践行儒家规定的道德规范而奉献自己的生命。儒家哲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求进取,讲现实。儒家都是现实主义者、追求现实的道德的永恒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孔子一生少言性、命,不谈鬼神,总是教导弟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进取、奋斗。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难以回答,便问老师如何回答。孔子说:“其为人也(指他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进取心、上进心的重视。孔子经常教导弟子,为人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教导人们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人生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他曾语重心长地劝导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他还用流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要爱惜时光,做有意义的事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以上这些,当然还有《论语》里还有更多例子和言论,都表现出孔子对现世的重视。即“未知生,焉知死?”。道家重境界、追求个体自由放达,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道家的哲学与儒家的哲学相比较,在思想表现形式上似乎不如儒家那样现实、那样积极,但是在精神追求上显得极为深沉、老成、博远。道家哲学概括起来就是:无为而治,莫与人争,少私寡欲,洁身自好,返朴归真,遵循自然。老子或道家的哲学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第一,处事谦下,保护自己老子说:“圣人欲上民(欲为民上),必以言下之(言谈谦下);欲先民(欲为民先),必以身后之(处事先人后己)。故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皆乐推不厌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66章由于待人处事谦下,所以当你居上位时,不被一般人看成负担,也不会被普遍百姓伤害。他还说:“吾有三宝,特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必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第67章。这些所阐明的都是善于保护自己,不为人害的人生哲理。第二,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名利、物质引诱道家的庄子最讲究人生哲理,他提倡人生要“逍遥游”,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和谐。处事要做到“为善者无近于名,为恶者无近于刑”,即为善不要达到成名地步,做坏事不要达到受刑地步。庄子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庄子讲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旨在说明“以无厚入有间”、“缘督以为经”的人生哲理。讲述论辩“伐林”与“杀雁”的故事,旨在叙述一种“外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处世哲理。还有《史记老庄列传》写楚威王使厚币聘请庄子为相,而遭庄子拒绝而“终身不仕”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目的都是宣扬道家的一种洁身自好、不为物役、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耐艰苦的公利主义人生观。墨子在先秦诸子中是唯一出身于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家,墨子自称为“贱人”,长期为手工业匠人,过着比较艰苦、贫困的生活。《墨子鲁问篇》说他“短褐之衣,藜芥之羹,朝得之,而夕不得。”由于墨子出身卑贱,所以他的哲学思想能体现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提倡人生都应该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奋斗。他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何谓天下之利呢?墨子说:“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墨子兼爱》。何谓天下之害呢?墨子的原文是: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知调,此天下之害也。墨子一生反对淫糜作乐,故作《非乐》,以使士君子“能竭股肱之力,使农夫“能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使妇人“能夙兴夜寐,多治麻丝”。他反对“命运”之说,认为那都是人们捏造或不努力的结果,故作《非命》。墨子主张以“强力”维持生活,改造社会,说:“为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故不敢怠倦。”《墨子公输般》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他不惜徒步行走十日十夜,由鲁国到楚国都城,说服公输般和楚,经过一场辩论,终于折服了楚王,制止了一场楚攻宋的战争。这一故事有力地体现了他所提倡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生哲理。以上这些都是通常所说的“墨家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对人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840年,大体可分为: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中国古代哲学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如果我们把这三位大哲学家作为典型,并通过他们来讨论中国古代哲学中不同类型哲学家的人生境界问题,可以对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问题有一总体的了解。(一)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的高低却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圣人的深化过程。“知天命”可以解释为对“天”(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也许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围,因为这一阶段孔子仍然把“天”看成认识的对象,还没有达到“同于天”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此境界虽高,但还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说的,这是孔子对自己追求“真”、“美”、“善”的总结。(二)老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善、美,这就是所谓“同于道”的境界。老子把“道”视为真、善、美的统一。他在《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可以说是老子对人生境界追求的叙述。他认为,人最高的理想是效法“道”,而“道”是自然而然的。(三)庄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庄子哲学主要论证的是得道之人(如至人、神人、圣人等)在精神上的无限性、绝对性和永恒性。庄子的《逍遥游》,主旨是讨论人如何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问题。庄子“坐忘”的境界就是他所说的“无己”或“丧我”的境界。在庄子哲学中对“真”和“美”的关系也有所讨论,《秋水》篇中所谓“反其真”就是反回到自然而然的本来状态。庄子主张“法天贵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在庄子哲学中“真”与“美”是一致的,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庄子很少肯定道德,他有反道德的倾向。庄子认为,个体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不仅是“大美”,而且是最高的“德”,最高的“善”。庄子的“善”是包含在其最高的“美”(大美)之中的。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二、儒家哲学(一)儒家情感哲学儒家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讨论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问题的学问;但是,讨论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就不能没有情感,这正是儒学之所以重视情感问题的原因所在。所谓“重视”,就是把情感放在人的存在问题的重要地位甚至中心地位,舍此不能讨论人的问题。换句话说,对于人的存在而言,情感具有基本的性质,情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儒家哲学为情感哲学或情感型哲学。这是儒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二)儒家道德层次论儒家伦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伦理文化,二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国的主流伦理文化,对中国,并对周边国家发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认为人的道德境界也有层次。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生道德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境界之分,表示一种发展。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三、中国古代哲学的真理境界和“本体论”,中国古代哲学所追求的真理境界,是指生命或人生的“真谛”,它不是在对象认识中获得的,而是在体验和直觉认识中得到的。如同孔子所说的“真情实感”,其中便有人生真理。庄子所说的“真知”,便是“真人”所具有的真理。禅宗所说的“真如”、“实在”,便是佛教的最高真理,但必须“明心见性”而后得。总之,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真”,既不是逻辑的“真”,也不是实证知识的“真”,而是生命存在的真。中国哲学也讲“本体论”,但与西方哲学有很大区别。四、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论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立场,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就建立在这个观念之上。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韧于孟子。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观念,其用意在赋与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宇宙论的意义。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人生的影响一直都是极其深刻、巨大、久远的,它给人生以性灵上的陶冶、动力上的激励、发展上的指导、境界上的提高。在当代社会,中国古代哲学仍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哲学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学术界大致有如下观点:1)与政治伦理紧密联系,重视现实的人生,着眼人际关系的处理;2)以人为思考中心,现实生活与道德思想相统一,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意识;3)具有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传统,强调对立统一,阴阳五行和宇宙生成论是古代辩证思维理论的骨架;4)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

  • 古代的哲学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们集中注意力于《老子》之前,先介绍一下中国古典哲学的一般情况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冷门”的领域。首先需要驳斥一种“意见”,按照这种意见,似乎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并不是十分“清晰”的;相反,它似乎只是在描述一种模糊的意象,所以这种类型的哲学最后没有产生例如牛顿或者是莱布尼兹这样的物理学和数学

  • 按照古希腊思想家的看法哲学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的学派太多,不知道楼主具体指的是哪个时期的。因为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分为自然哲学时期(称为前智者时期,也可以成为前苏格拉底时期),智者时期(苏格拉底时期),后智者时期(后苏格拉底时期)。如果按照一般性和普遍性的俗称约定,我们都把古希腊哲学家默认为是苏格拉底时期,那么这个时期哲学家的思想认为哲

  • 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人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不能以人为中心来认识世界.要把人看作宇宙万物的一部分/一分子来看待.'天人合一'的理论正确地解释了环境是人间的一部分的观念.对今天环保具有莫大的积极贡献.

  • 中国古代哲学家是如何论述“人生意义”问题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存在着某种“意味深长的模式”。人物传记是“文学是人学”的经典实践,作家、传主、读者之问的交流与对话是人物传记的特点,也是难点,尤其是科学院院士的传记,因其专业性、学术性、研究领域的高深性,而存在着传主与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问沟通的“天堑”。徐光荣的叙事策略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限知视

  • 高深莫测的古代哲学思想是怎么形成的?我现在将心比心,在人刚在宇宙中形成之时,应该还没有那么多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人类的思想其实就是大自然在脑内的映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看到奔流的河水,圣人想到了时间、生命的一去不返。生活在古代的人要比现代人更多的接触自然,对自然的依赖也更多,又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包括宗教。而且那时的人生活质量不高,也没有什么奢侈的要求,人口少,每天都有充

  • 东西方哲学的差异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东方哲学是从地域性特点来划分哲学的概念。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而东方哲学这个概念不是指一个哲学体系,而是对中国、印度、日本哲学以及伊斯兰哲学的统称。虽然历史上有过相互的交流和影像,但它们都是独立的学说体系。准确的说,东方哲学应该称作东方国家的哲学。东方文学之间的差

  • 为什么古代人比现代人哲学思考更深刻。现代很难再出“圣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题主说的古代人比现代人哲学思考更深刻,我不知道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现代人哲学思考就比不过古代人呢?至于现代人很难再出“圣人”,那你知道从古到今,几千年的历史,总共才有几个“圣人”,平均下来,几百年才出一个“圣人”,本来就很难,并不是说现代很难。所以我觉得并不是古代人比现代人哲学思考更深刻了

  • 古代中国哲学家和古代西方哲学家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很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中国古代三大家道家儒家佛家同时存在,是中国哲学的基础和表现形式,三大家都有相同的地方。道家天人合一,顺势修行儒家讲入世的君臣父子,社会的仁爱,维护君权佛家的行善与因果报应总的来说都提倡整体,不提倡个人前秦的诸子百家思想更开放些,但后来统一天下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所谓诸

  •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世界的多元哲学,便有多元哲学精神!所谓哲学的精神是指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价值的追求,意义的理解把握和诠释,以及对终极关怀的体贴和追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体中国哲学的精神有忧患精神,乐道精神,人本精神,和合精神,笃行精神。1忧患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精神是对国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