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司马懿通过什么掌握曹魏实权(如何清除曹魏老臣夺取政权)

司马懿通过什么掌握曹魏实权(如何清除曹魏老臣夺取政权)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180 更新时间:2024/1/23 4:59:32

司马懿能成功夺权,确实要感谢蜀将王平

实力膨胀的曹爽

魏明帝驾崩后,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

一开始,曹爽有事都要请教司马懿,二人合作还算顺畅。

然而,一山岂容二虎,很快,曹爽与司马懿的竞争就开始了。

权力竞争的关键,自然是军权竞争。

曹爽的动作很快,其弟曹羲为中领军,弟曹训为武卫将军,又废除中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二营的校尉,将其部众交由曹羲统领。此外,夏侯玄为中护军,掌管中军将领的选拔。

由此,曹爽彻底掌控了中军。

同时,曹爽又通过人事任免,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各类要职,掌控了京城内外权柄,压制了司马懿。

在夺权后,曹爽开始了第二步:巩固权力。

曹爽的企图

曹爽要巩固权力,主要问题有两个:1、本人及党羽多缺乏战功,威望不足;2、要尽量打击司马懿的实力基础。

尽管曹爽控制了中军,但是,对司马懿的打击是有限的。

中军系统,原本由诸夏侯曹掌控,后来由蒋济等人担任要职,司马懿在中军原本就没有什么根基。

所以,掌控中军,主要是从蒋济等老臣手中夺取了权力,并没有削弱司马懿的影响力。

司马懿曾先后较长时间担任荆州战区、关陇战区的领导,其实力根基也在那里。

曹爽把目标首先瞄准了关陇战区。

一来,由于东吴与魏的主要角逐方向是淮南,因此,荆州战区受到的压力不大,其军力也不及淮南、关陇战区。

二来,曹爽的父亲曹真也曾长期担任关陇军区的领导,曹爽在该区也是有一些资源的,是可能排挤司马懿的势力的。

因此,曹爽将伐蜀作为巩固其地位的关键一步。

通过任命夏侯玄为关中都督,组织伐蜀,曹爽可以进一步掌控关陇军队。

同时,当时伐蜀,看起来时机合适,取得一定战果的可能比较大。

当时,蒋琬费祎为减轻后勤压力,已经将主力撤到千里之外的涪县,汉中地区只有王平的三万军队。

以数倍之军伐蜀,是有可能取得一定战果的。

如此,曹爽集团获得军功,可以提高威望,巩固统治。

伐蜀,既能打击司马懿,将关陇地区的军队控制下来,又可能获取战功,提高威望。

伐蜀,也就成了曹爽巩固权力地位的关键步骤。

如果不是王平···

如果不是遇到王平,曹爽伐蜀确实是可能取得一定成绩的。

蒋琬、费祎的军事才能确实有限。

曹爽三月开始进攻,费祎率领的大军直到冬十月才抵达汉中!

人们都说:后来魏灭蜀之战时,姜维远避沓中,导致汉中空虚,是汉中丢失的重要原因。

其实,魏灭蜀之战时,姜维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逼近汉中,只是阳安关丢失才退守剑阁的。

而费祎这一次,用了6、7个月才抵达汉中!

也就是说,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蜀汉主力都没有赶到,只有王平这不满3万军队抵抗10余万魏军!

开战时,众将都认为:敌众我寡,应该退守汉、乐二城以抵御魏军!

王平力排众议:涪城在一千多里之外!等他们来?黄花菜都凉了!要在前沿的兴势抵御敌人!

当时,只有护军刘敏一个人赞成王平的意见!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王平,换另外一个将领,大概率会退守汉、乐二城。

如此,魏军夺取汉中,可能不需要再20年了!

如果不是王平,曹爽可能还真就能“捡漏”,把功给立了!

如果是那样,曹爽的威望将凌驾于司马懿之上,后面真的就没有司马懿什么事情了。

转折点

王平力排众议,坚决在兴势抵抗魏军,使魏军的兵力优势无法施展。

受到阻击,魏军无法进入汉中,也就无功可立了!

这还不算完。

由于魏军长时间在险峻之地作战,后勤压力极大。

因此,关陇地区的民夫为运粮,疲惫不堪,对曹爽、夏侯玄极为不满。

随后,费祎大军姗姗来迟,并抢占魏军后路的险阻,阻击曹爽军的退路。

最后,曹爽军在退却时苦战才得脱,损失惨重。

这一仗,是曹爽个人威望的转折点。

曹爽不但没有捞到战功威望,还被“时人讥之”,名声大挫,威望大减!

这也使曹爽的形势急转直下。

急转直下的曹爽

1、曹爽停止了继续扩大军权。

此战的失败,使所有人都看清楚:曹爽不知兵!

因此,尽管夏侯玄依然为雍梁都督,但其影响力有限,无法压制郭淮等人,真正掌握军队。

此后,曹爽集团也就不再尝试进一步染指外军控制权,扩大军权了。

2、元老派开始加紧与司马懿合作。

不再扩大军权后,曹爽集团将重点放在政治改革上。

这些改革措施,用当初司马懿的话说,“皆大善”,但是,曹爽集团没有足够的威望领导改革了。

蒋济就直言不讳:改革这种事情,要命世大才才能主持,岂是平庸之辈可以干的?

曹爽集团已经失去了天下,尤其是元老派的信任!

原本就能力有限,加之改革者威望不足,曹爽集团的改革自然搞得乱七八糟了。

原本,蒋济等元老功勋及世家大族,虽然普遍与司马懿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但“心存曹家”,在曹爽与司马懿的竞争中基本保持中立态度,如今,他们彻底失去了对曹爽集团的信任,完全倒向司马懿了。

表面上,曹爽依然把持一切,但实际上,他们已经失去了支持,仅仅靠着曹魏天子的权威狐假虎威,靠手中掌控的中军掌控局势了。

曹爽的败亡

最后的高平陵之变,表面上是司马懿阴谋冒险的成功,实际上是曹爽集团失去普遍支持的结果。

政变时,司马懿得到了蒋济、高柔、王观的配合。

随即,司马懿以高柔行大将军事,统领原曹爽所部中军,以王观行中领军事,统领了曹羲所部中军,以元老功勋掌控了中军。

此时的曹爽,失去了他的中军。至于外军,曹爽从来没有掌握过。

曹爽身边,只剩下一个尚未亲政的天子。

如果曹爽仍有信心,利用尚未亲政的天子和大司农印,曹爽或许还能有所作为。

不过,曹爽早已没有信心了,只愿作“富家翁”,放弃了。

或许,曹爽的信心,早在几年前就被王平给浇灭了吧···

曹爽与司马懿的竞争,有一明一暗两条线。

明线上,是各类官职及官职赋予的权力。

暗线上,是各实力派,尤其世家大族和元老集团的支持。

原本,曹爽在明线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并准备进一步扩大这个优势,但在暗线上,由于曹爽缺乏战功,个人威望不足,稍占劣势。

选择伐蜀,是曹爽精心策划的。

一来,通过伐蜀,可以加强对外军的控制,二来,获取战功,可以提高个人威望,获取更多的支持。

当时,蒋琬、费祎在部署上确实问题很严重,主力迟迟不能投入作战,曹爽的可趁之机,甚至比不比20年后的司马昭要小。

然而,王平力排众议,在兴势坚决抵抗,彻底粉碎了曹爽的美梦。

此战后,曹爽集团的个人威望严重受挫,已无力再加强对外军的控制,被迫停止了加强军事影响力的行为。

除此之外,由于个人威望的严重折损,他在随后的改革中也得不到支持,乱七八糟,使原本保持中立的各派转向司马懿。

最终,司马懿临门一脚,把曹爽轰了下来,夺了权力。

以司马懿与曹爽的悬殊能力,没有王平,司马懿大概率还是会胜出。

然而,王平的奋战,确实直接改变了曹爽与司马懿的竞争格局,帮了司马懿一把。

或许,司马懿确实要好好感谢王平!

更多文章

  • 谁点兵多多益善的历史人物(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故事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内容,历史,人物,故事

    我们常常听到民间传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在《秦时明月》里,也上演了一幕“韩信点兵”的场面,而且还出现了多多益善的台词,本以为韩信这次能够旗开得胜,但是没想到的是,他好像是出师不利。韩信赢得农家掌控权想要指挥农家弟子,那么必须要求农家弟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侠魁,为此韩信专门找田言

  • 郝昭为什么能抵挡诸葛亮(三国演义诸葛亮打不过郝昭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郝昭吗,抵挡,为什么,不过,三国演义

    228年冬十二月,诸葛亮率数万军,急攻陈仓,去被仅有千余人的郝昭所败。郝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如何以千余人击败数十倍于己的诸葛亮的呢?建有如此功勋的郝昭,为何后来又没有得到大用?他的结局如何呢? 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受挫。诸葛亮并不气馁,他严肃军纪、励兵讲武。通过整顿,“戎士简练,民忘

  • 多尔衮怎么把皇太极大儿子害死的(长子豪格为何没能即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皇太,豪格,多尔衮,长子,即位,害死,儿子,极大,为何,怎么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勇武善战,军功卓著,威望非常高。皇太极去世后,豪格获得了两黄旗和正蓝旗主要大臣的支持,与多尔衮实力相当,是皇位有力的竞争者。然而,很快,他就险些遇害,靠着6岁弟弟福临的力保才保住了性命。此后,尽管他再次立下大功,但仍然无法逃过打压,最终死于狱中,连老婆都被多尔衮抢走了。能力杰

  • 丁奉斩杀张辽是真的吗(三国时期张辽和丁奉谁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张辽,丁奉斩杀,时期,厉害,三国

    没有比当曹军将领更惨的事情了。好端端的得以善终,老罗非要把人家搬出来挨一箭。想正常死亡?没门!五子良将,不论是否得以善终,都要被老罗安排成死于非命。没有比作东吴将领更幸运的事情了。老罗总会安排几个名将,硬塞给东吴将领,给他们刷一刷功绩。正史中的丁奉没有杀张辽,然而,他确实是被低估的猛人。 ”五

  • 胡服骑射是哪位君王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采取的军事改革)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改革,骑射,君王,胡服,军事,采取,时期,战国,春秋

    春秋战国,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有这么一个诸侯国,他们缔造了这个时期最强大的骑兵部队,也制定了极为完善的骑兵作战体系。甚至这个诸侯国差一点就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这个国家就是三晋之一的赵国。我们在阅读《战国史》时,对于赵国的印象多是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赵括的“长平之战”,还有那众志成城的“邯郸

  • 诸葛亮为何不采用魏延奇袭子午谷(他给诸葛亮计策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子午谷,诸葛亮,计策,魏延,奇袭,采用,为何,什么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为什么不敢一试?许多朋友对“子午谷奇谋”有误解,以至产生各种疑问。 228年春,诸葛亮进驻汉中,与众将僚属商议进军方略。督前部、丞相司马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主要包含3个步骤。1、魏延率5000精兵、5000背粮人,沿秦岭南麓,出子午

  • 明朝开国六公为什么没有汤和(开国功臣汤和什么爵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六公,爵位,功臣,明朝,开国,没有,为什么

    在开明功臣中,汤和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他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朱元璋参加造反的“领路人”,更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功臣。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汤和也是独当一面,领军讨平方国珍、陈友定,可谓功勋卓著。然而,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却只被封为侯。论资历,他是开国功臣第一。论战功,他独当一面,平定方

  • 唐太宗pk汉武帝一辈子都在打仗(喜欢打仗但宗谁更有作为)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打仗,汉武帝,唐太宗,pk,作为,喜欢,一辈子

    汉武帝常年对匈奴用兵,战果虽辉煌,但也导致“海内虚耗,天下户口减半”,国力消耗极大。唐太宗也是一直在用兵,但既打出了“天可汗”的威名,又使国力持续上升。这其中的差别何在呢? “不误农时,不伤民本”,尽量减少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减轻人民负担,是古代进行战争的重要原则。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有这个认识

  • 历史上曹植怎么活下来的(曹植最后究竟落得什么下场)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植,下场,历史,下来,最后,究竟,什么,怎么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很有名的七步诗,被广为流传。做出这首诗的人,名叫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除了七步诗,还有洛神赋也被广为流传。虽是曹一代霸主曹操的儿子,但曹植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关于曹植的记忆,原本只停留在

  • 韩信决定了楚汉战争的成败(韩信帮助刘邦打赢了什么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争,韩信,成败,刘邦,帮助,楚汉,决定,什么

    楚汉战争中,韩信确实犹豫过是否继续帮助刘邦。他的犹豫,也确实延缓了刘邦取胜的进程。然而,最终,他依然选择了帮助刘邦。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在潍水之战中全歼龙且军团。此时,汉军已经形成了对楚军的夹击之势。当初,韩信曾提出宏伟大略:增兵三万给我,我攻灭燕、赵、齐,绝楚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