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蜀国打得过吴国吗(真实三国中蜀国和吴国谁实力能赢)

蜀国打得过吴国吗(真实三国中蜀国和吴国谁实力能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46 更新时间:2023/12/17 3:46:10

三国是魏、吴、蜀三足鼎立。魏国实力最强,吴国次之,蜀汉最弱。东吴实力两倍于蜀汉。北伐次数、规模也是远在蜀汉之上。但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民间,东吴存在感很低。

以三国志及裴注加上民间故事改编的小说《三国演议》,东吴也是没有什么存在感。小说《三国演议》一百二十回,以蜀汉人物、故事命名的就达八十回,而东吴不过二十回。

无论是民间还以是历代史家、文武对东吴并没有什么好感。我认为主要有原因:首鼠两端、其位不正、残暴戮杀、治理最差。下面详述一下。

首鼠两端:

在公元208年孙刘联盟击败曹操,三家瓜分了荆州。刘备得到的地盘是最多的。东吴无时无刻想要夺荆州。公元215年三月曹操征汉中,因为韩遂等人有跟刘备联合意图。

而孙权此时却在背后捅刘备一刀。派吕蒙率军攻打荆州的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不得以跟孙权议和,承认东吴占有桂阳、长沙两郡。

公元217年孙权派人向曹操请降,又互通友好并通婚。孙权一边骂曹操是汉贼一边又通好。公元219年关羽北伐,威震华夏。洛阳周围吏民纷纷起事响应。

曹操大本营邺城也有人密谋起事。而这时孙权却向曹操称臣,还公然讲曹操应称帝。(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然后在背后捅关羽一刀,偷袭荆州。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大骂孙权包藏祸心,帮助曹操除害,这是消灭汉室宗室子弟勤王的军队,在曹公准备迁都的计划,拯救大汉的计划,因此停止。

义军所到之处,应该在孙家。意指孙权不忠不义,刘备东征军队是义军。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於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

蜀汉一直高举兴复汉室剿灭国贼的旗号。孙氏世为汉臣反而助贼。孙权夺荆州后又密谋夺益州。孙权把关羽的人头送到曹操那里去。

曹操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接着派人进贡。孙权还任命周泰为汉中太守,刘璋为益州牧。

从法理上否定刘备这个益州牧,也有以刘璋引诱其旧部的意图。当时孙权率军坐镇公安。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

权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公元220年因曹丕弃襄阳,孙权趁机北上夺下襄阳,后被曹丕夺回。

公元221年八月孙权向曹丕称臣,并接受吴王封号。对于孙权接受曹魏封爵,东晋孙盛直言孙权连匹夫都不如。

孙盛讲:以前伯夷、叔齐不屈服周朝,鲁仲连不愿为秦朝子民。凭着匹夫之志,都知道义不容辱,何况列国的国君三分天下,怎么能接二连三屈节,既然称臣于魏又不接受魏国给予封号。

昔伯夷、叔齐不屈有周,鲁仲连不为秦民。夫以匹夫之志,犹义不辱,况列国之君三分天下,而可二三其节,或臣或否乎?

公元222年九月曹魏征吴,孙权可谓脸皮之厚无人能及。向曹丕向书讲请求让他改过自新。如果他的罪不能改过,那不用陛下您处置。

我会把土地百姓还给魏国。请让我去交州终老吧。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

对去使蜀汉的使者讲我已经收到刘备的书信,你告诉刘备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请求恢复以前的关系。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孙权派人去吊丧。

但是孙权背后又通过士燮引诱蜀汉南中豪强反叛。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还任命刘璋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前面才跟刘备复通后,接着就做这样的事。

士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孙权)益嘉之。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於吴。权(孙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去世,孙权担心魏国会趁机伐蜀,増派万人驻军巴丘。孙权有两个打算,一方面打算救援蜀汉,另一方面企图趁势与魏国争分蜀汉土地。

蜀汉得知,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兵,以防万一。及(诸葛)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

蜀汉宗预使吴,以查探情况。孙权责问宗预:东西两国跟一家人一样,听说你増加白帝城的守卫,为何?

宗预回道:我认为东吴增添巴丘的军队,蜀汉才增加白帝的守兵,都是事情和形势使然,全不值得过问。孙权听了大笑。

其位不正,却指责蜀汉:

历来正统有多种依据:以得地多者为正,以居为久者为正,以前代血胤为正,以居前代旧都为正,以后代所承者为正,以中国种族为正。

就是说以地盘最大大、存在时间更久的、前朝血脉所建立、前朝首都所在地、后朝所承认者、中国人建立。

中国种族是指当有蛮夷政权并立的时候。这些来判定是不是正统。当然正统还有很多种说法。

例如舜之道,当然谁都知道禅让是逼迫的,但至少法理上说的过去。还有就是王道所在,东晋习凿齿就认为不应以尧舜之道为正统而是以王道所在为正统。因为王道在蜀汉,所以晋朝的正统应继承于蜀汉。

曹魏得国首先是因为汉朝禅让。虽然是逼迫,但北方地盘是曹操南征北战三十年打下来的。按上面所说的条件曹魏有:以得地多者为正,以居前代旧都为正,以后代所承者为正。

蜀汉的建立者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的后人,虽然是远的不能再远。但蜀汉政权也占了以前代血胤为正这一条。而且当时也没有其他汉室宗亲比刘备更有资格和实力延续汉室。

备(刘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脩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而东吴连一条都没有占到。在公元200年时连曹操都不敢讲汉室将亡。而东吴鲁肃却对孙权讲汉室不可复兴,还要孙权建帝号图天下。

而且多次说起这事。汉室不可复兴......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登坛时特意回头对众人讲当年鲁肃就想到了今天。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

对于鲁肃这样的行为,习凿齿定义为小人。习凿齿认为君子就当公忠体国辅助皇帝。即使不成功,也可以躬耕隐固。

(不少汉臣不愿效命于曹氏隐居在野)为何以人臣之礼对待孙氏,何况在汉室尚存的时候。夫君子之道,故将竭其忠直,佐扶帝宜,尊崇宁时,远主名教。

若乃力不能合,事与志违,躬耕南亩,遁迹当年,何由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邪?

习凿齿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宗本之心也。这也是历代推崇诸葛亮的原因之一。因为当朝者肯定不希望有像鲁肃、孙权这样直言当朝亡,我当皇帝。

东吴老是称臣于曹魏,又指责曹操、曹丕是汉朝孽臣篡夺神器。公元222年东吴群臣劝孙权称帝。孙权还假惺惺地讲:大汉王朝衰败,我未能拯救大汉,那里有那个心思。

东吴自己从未做过什么拯救大汉的事,连口号都没有。东吴却厚着脸皮指责蜀汉。公元221年刘备东征,诸葛瑾写信邓阻刘备。

信中讲:“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

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

先帝指的是汉献帝。诸葛瑾以大义责备刘备,那东吴又干了什么事?相助汉贼曹操就大义了吗?裴松之认为陈寿把诸葛瑾的书信记载下来完全是多余的。载之於篇,实为辞章之费。

公元222年十二月孙权派郑泉使蜀汉。刘备责问孙权为什么不回信。我认为孙权不回信是因为不知怎么称呼刘备。

称呼为皇帝吧,孙权不愿意。称呼为汉中王吧,刘备肯定不满。郑泉反而指责刘备讲:“曹操父子欺压汉室,最终夺其位。

殿下身为宗室,没有带头讨伐曹魏。反而先称帝,不符合天下人心。所以吴主才不回信。吴书的记载刘备听了很惭愧,我认为这是扯淡。东吴大臣居然高举大义指责蜀汉。

在关羽北伐时,东吴怎么没有为海内率先,而是助曹。孙权还说天命在曹操那里。

泉曰:“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

公元224年东吴派张温使蜀汉。张温跟蜀汉大臣秦宓有一场辩论,其意是争正统。张温问天有没有头?秦宓回答:有,在西方。意指天的头在蜀汉。

张温又问天有没有姓?秦宓回答:姓刘,因为天子姓刘。张温又问:太阳是不是从东方升起?意指正统起于东吴。秦宓回:虽然太阳从东方升起,但最终落于西方。

意指天下终属于蜀汉。公元225年时孙权试探地问蜀汉使臣邓芝。如果两家灭魏后,分治天下,这不也是很快乐吗?邓芝回答: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如果大王未知天命,那我们双方就准备好战争吧。孙权忍了四年就不再忍了。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居然让群臣告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为了当皇帝真是连脸都不要。除了孙权还真没有那个政权这样干的。

虽盟友却未尽义:

在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率军进驻汉时,后主刘禅颁布给诸葛亮的诏书中就提到了在蜀汉北伐时东吴也同时北伐,孙权也同意了。

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但是东吴根本没有任何行动。当魏吴石亭之战后,司马懿计划从荆州方向进攻东吴,并把张郃所部调往荆州。

东吴压力倍增,诸葛亮马上北伐陈仓以支援东吴。使魏贼不得尽力向东。有人认为张郃去荆州是支援石亭之战,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石亭之战时间是八月。而张郃到达荆州已经是冬天,因为这年冬天水浅大船难以航行所以暂停伐吴,时间隔了几个月。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张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张郃)到京都。当时魏明帝问张郃:“在你到达前,陈仓会不会丢了?”张郃回答:“可能我还没到,诸葛亮就退了。估计蜀军粮草最多不超过十天。”

诸葛亮恢复蜀吴联盟正是为了能全力对抗强魏。本来蜀汉就最弱,如果东线又分兵,势必削弱北线兵力。这也是当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告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诸葛亮同意的原因。

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戍伐,与之角力。蜀汉有不少大臣认为蜀吴即使联盟,东吴也不会跟我们齐心协力伐魏,东吴只是利在鼎足。

诸葛亮认为东吴即使不动而跟我们联盟,我北伐,不用担心东线,魏国的军队不能全力支援西线,对我们有利的,这已经很好了。

若就其不动而睦於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

虽然诸葛亮讲不担心西线,但还是派陈到督永安,江州驻军也不下三万。因为公元230年曹魏伐蜀,诸葛亮就从江州调两万人北上汉中加强防守。

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震去祝贺孙权称帝。双方在纸面上瓜分曹魏的地盘。双方盟约定:

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但是公元230年曹魏大举伐蜀汉,东吴并没有任何行动。虽然魏军因在子午谷因雨受阻一月后暂定伐蜀汉。孙权推托当时东吴已经开始戒严,还没来得及行动,就得知魏军退军了,所以停止伐魏。

昔魏欲入汉川,此间始严,亦未举动,会闻魏还而止。但实际上孙权这个理由是托词。因为魏军是在七月开始行动,诸葛亮八月就进驻汉中,九月魏军才退。前后三个月,东吴的行动也太慢了。

公元231年、公元234年蜀汉三次北伐,东吴也没有帮上什么忙。公元234年诸葛亮准备大举北伐,亲自写信给孙权两家联合北伐。

诸葛亮亲自写信了,孙权不好推了。陆逊、诸葛瑾等率一万人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率一万人向广陵、淮阳。孙权率军围合肥新城,号称十万,讲号称的一般都是吹牛的。

魏国得到消息后召开朝议,魏明帝想要亲征。大臣卫臻劝谏:“孙权其实不过是应付诸葛亮而已,实际上是在观望。而且合肥城池坚固,根本不用担心。

不用您亲征,以节约军费。”帝欲自东征,臻曰:“(孙)权外示应(诸葛)亮,内实观望。且合肥城固,不足为虑。车驾可无亲征,以省六军之费。

卫臻把吴蜀联盟道破了。但魏明帝还是率大军亲征了。魏明帝临行前给东线将领传达诏令:“你们继续坚守,我将亲征,等我到了,恐怕孙权也退了。”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孙)权走也。

从中也说明魏明帝也是赞同卫臻所说的。结果魏明帝大军距离前线还有数百里,孙权就跑了。帝军未至数百里,(孙)权遁走。知道孙权在作秀,魏明帝决定亲征,吓跑孙权就是要稳固西线军心。

帝曰:“(孙权)权走,(诸葛)亮胆破,大将军(司马懿)以制之,吾无忧矣。"东吴从北伐到退军,不到两个月。刘备在世,孙权就曾做秀。

当时孙权率十万人围合肥。当时合肥守军只有七千,曹军主力在汉中。合肥守将担心援军到达前,合肥会给攻破。

结果孙权围城十来天就退了,理由是城池太坚了,打不下来。(孙)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标签: 蜀国吴国实力真实

更多文章

  • 蜀国有可能一统天下吗(蜀国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统一三国,蜀国,一统天下,国有,可能,为什么,没有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六次率军北伐,蜀军与魏军在五丈原对峙一百余天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那假如诸葛亮能够活到八十岁,蜀汉能一统天下吗?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里写到自己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后,诸葛亮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均自躬亲,可谓是呕心沥

  • 刘备拥有的第一个州(三国时期刘备占据了什么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占据,时期,地方,三国,拥有,第一,什么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言语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此来形容和讽刺不讲信义的行为。在这句言语中的荆州意指荆州全境,可是孙权真的可以大方到,或者说东吴当时真的有实力将当时天下十三州之一的荆州“借”给刘备吗?那么,孙权借给刘备的荆州到底包括了哪些地方?刘备是如何借到荆州的?孙权又为何答应刘备借居

  • 小乔跟诸葛亮什么关系(历史上小乔救过诸葛亮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乔救,乔跟,历史,关系,什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大小二乔是东汉三国时期的两大美女,乔公的女儿,而小乔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周公瑾)的妻子,与姐姐大乔被世人誉称为:“江东二乔”,传为绝世美女。大乔与小乔而这位绝世美女,在历史的记载中,线索并不多,只有三国志中有少量的记载: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

  • 李治娶武则天没人反对吗(历史上武则天和李治感情好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治娶,武则天,历史,反对,感情

    唐朝的男女关系很乱!武则天本是李治的庶母,还是个尼姑,但李治名正言顺娶了她,4个理由,连李世民在世都无法反驳。子娶父妻,这种婚嫁习俗在其他朝代根本就难以想象,可在唐代,司空见惯。李治的老爸唐太宗李世民就带头娶了自己的弟妹;李治的孙子唐玄宗也抢了自己的儿媳,做爱妃。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中有两人情投意合

  • 魏蜀吴三国最后谁赢了(三国时期三国争夺最后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三国,魏蜀,争夺,时期,结局,最后

    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说吧。蜀国被灭时,虽然已经是司马氏掌权,但毕竟名义上还是魏国所灭,蜀国最后一任皇帝那就是人尽皆知的刘禅-刘阿斗了。 公元263年,邓艾奇袭成都,刘禅随即放弃抵抗痛痛快快的投降了。随后虽然有姜维、钟会叛乱这样的一些小波折,但是大势已经无法挽回。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都被魏军当作战利

  • 乾隆为什么讨厌乌拉那拉氏皇后(历史上乾隆第二任皇后被废)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后,乌拉那拉氏,历史,讨厌,为什么,第二,乾隆

    乾隆是有名的“风流天子”,他不仅处处留情、而且来者不拒,他宠幸过的女人,有青春少女、已婚妇人、也有江南名妓、剃度尼姑等等。皇帝的纵欲和无所顾忌,成了帝后失和、皇后乌拉那拉氏失宠的主要原因。1765年2月,乾隆皇帝正与几位风尘女子共度良宵,忽然,皇后那拉氏破门而入,看着满屋的狼藉,皇后不禁掩面羞愤道:

  • 当时孙殿英带领的军队要多猖狂(东陵大盗孙殿英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殿英,东陵,军队,带领,故事,多猖狂,当时

    1928年,清东陵惨遭灭顶之灾,30多亿财宝被孙殿英盗掘一空,慈禧太后被扒光曝尸、长满白毛,乾隆皇帝的头骨则被压成碎片。末代皇帝溥仪为此勃然大怒,亲自电告蒋介石,要求严惩凶手!并立下重誓:“不杀此贼,誓不为爱新觉罗子孙!”在一片喊杀声中,大家都认为孙殿英必死无疑,谁知孙殿英不仅安然无恙,还大言不惭地

  • 历史上的多尔衮死后掘坟(多尔衮被顺治掘墓鞭尸)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多尔衮,鞭尸,掘坟,历史,顺治

    1650年8月,多尔衮在外出狩猎时,因不慎坠马而死。顺治帝听闻这一消息,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在东直门外,迎接多尔衮的遗体回京。他不仅按皇帝的规格厚葬了多尔衮,还追谥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对他的后人大加抚恤。仅仅过了两个月,多尔衮身后的境遇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顺治先是褫夺了多尔衮生前及身后

  • 历史上的宝日龙梅最后结局(康熙王朝宝日龙梅喜欢谁)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宝日龙梅,王朝,康熙,历史,结局,喜欢,最后

    草原上,宝日龙梅当着大阿哥的面,临幸了康熙。在此之前,大阿哥胤禔对宝日龙梅不仅有救命之恩,而且还对她一见钟情。有着“草原月光”绰号之称的喀尔喀公主宝日龙梅,本来是天之骄子,父亲土谢图是喀尔喀蒙古部落的四大首领之一,她原本可以在草原上幸福快乐地生活着,过上那锦衣玉食的日子,因为在草原上,她并不是平民,

  • 曾侯乙嘴巴里含有什么小动物(古代葬俗中的饭含之礼)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葬俗,曾侯乙,嘴巴,动物,含有,古代,什么

    首先,“饭含”是古代丧葬习俗之一。在古代,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死后入殓时都会在嘴里塞点东西,称为“饭含”。 《白虎通•崩薨》载:“所以有饭含何也?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用珠宝物何也?有益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 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