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棣起兵为什么能成功(朱棣有多少兵力反对建文帝)

朱棣起兵为什么能成功(朱棣有多少兵力反对建文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22 更新时间:2024/1/7 21:38:43

建文帝当然深知朱棣的能力。

因此,一开局,建文帝就倾其全力,试图碾压朱棣。

然而,由于朱棣与建文帝能力上的差距,建文帝许多关键力量无法派上用场。

一开局就倾尽全力的建文帝

早在朱元璋时期,朱棣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干,建文帝当然不敢小视这位叔父,一开局就倾尽了全力。

朱棣起事之前,建文帝就调整了北平附近的部署,对北平形成了战略包围的态势。

朱棣一起兵,建文帝就调老将耿炳文,率30万大军来战。

耿炳文初一失利,建文帝就让李景隆统兵50万(包括耿炳文留下的军队)来攻。

李景隆在初战失利后,建文帝就继续调兵遣将,到白沟河之战时,李景隆、郭英、吴杰各部共60万人(可能稍有夸大)。

白沟河之战时,南军60万,此前已经折损(不含投靠燕王的)的兵马以10万计;朱棣方面,兵马在10万左右,此外,朱棣还裹挟了“甲兵八万”的宁王朱权。

南北两军,都是大明帝国的军队,而都是能战的野战军!

也就是说,在战争爆发八个月之内,有约90万大明帝国的军队被投入到北平附近!

此外,由于朱棣曾经佯攻大同、辽东,因此,大同、辽东,以及靠近战场的山东,大批驻防军队(只山东就驻20万,三处合计应在3-40万)事实上也被牵扯到了战事中。

朱元璋定天下卫所额度时,天下兵合计190万,但分布于全国各地,精华的野战军多云集于北方。

可以说,为了平定朱棣,建文帝一开局就集结了几乎全部的野战力量,可谓是倾尽全力了!

然而,这只是纸面上的。

由于建文帝君臣的失误以及朱棣的军事才能,建文帝虽看起来用尽全力,却没有发挥出最关键的几处力量来。

无法发挥的骑兵军团

靖难之役中,燕军的骑兵优势使其来去自如,牢牢掌握主动。

然而,事实上,大明并不是只有燕军有强大的骑兵。

整条北部防线,都集结了大量的骑兵。

辽东、山西、大宁等地,都有大量的,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骑兵。

然而,尽管建文帝集结了足够多的兵力,这些关键的骑兵却没有得以发挥。

开局不久,朱棣就裹挟了宁王的军队,其中精锐的朵颜三卫成了朱棣的急先锋。

此后,整个山西、辽东的骑兵,也没有发挥重大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建文帝君臣缺乏对战局的统一调度。

战争,不仅需要前方统帅的指挥,也需要最高层的统一协调、调度。

当年,徐达、常遇春北伐时,朱元璋不间断地从全局的角度指挥各部,不但及时对徐达、常遇春发出指导意见,还让邓愈、冯胜、汤和各部积极配合,或封锁潼关,或分路进攻,或及时归入徐达、常遇春指挥,各军团协同如一,瓦解大元。

然而,由于建文帝及齐泰黄子澄皆缺乏军事能力,只将战事委派耿炳文、李景隆等主帅,无法在更高层面指导作战。

因此,辽东的明军曾数次从背后进攻,但因缺乏与主力军团的协调,无法形成合力,总是无功而返,效果不佳。

所以,朱棣虽然事实上在骑兵数量上并没有优势,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骑兵优势,掌握着战局的主动。

无法发挥的守军

除了野战兵团外,各要塞、城池也是建文帝的地盘,当地驻扎的守军也本应能发挥作用的。

然而,当燕军行动时,各地守军或降或溃,大多没有发挥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朱棣的沉淀、谋略与建文帝的失策。

战争初期,战场主要在北平附近。

附近的守军,大多曾接受过朱棣的指挥,由于朱棣“能推诚任人”,得军心。

此外,这些守军的家属也多在北平。

因此,燕王攻掠各地时,守军大多开城投降。

同时,朱棣对人性的洞察,也使他能轻松化解一些抵抗。

比如,宋忠就坚决抵抗朱棣,他发布谣言,说他们军队的家属多被朱棣屠戮,激励众军与燕军拼命。

结果,朱棣识破此策,让宋忠军的家属出现在阵前,现身说法,使宋忠军哗变,一举取胜。

当然,建文帝的失策,也是守军多不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朱棣起兵,本是造反。

然而,由于建文帝削藩,操之过急,使其无法“自解于天下”,给朱棣以口实。

因此,靖难之役,在众军心中,已不再是平叛战争,而是朱家人的家族内斗,守军们犯不上拼命。

因此,朱棣攻略各地时,守将多不敢婴城而守,多是出城一战,一旦不利,就开城投降。

无法发挥的外线优势

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地抗天下,四面皆敌,处于敌人的包围圈中。

这种情况下,朱棣的行动原本是应受到严格限制的。

然而,整场战争中,朱棣来去自如,非常从容。

其中原因,一是前面所说的,建文帝缺乏对全局的统一指导,二是朱棣在开局时的果断行动。

朱棣起兵后,立刻着手控制周边险要,化解内线劣势。

起兵后,燕军迅速攻取通州、蓟州、遵化,空扼东部。

随即,燕军又向北攻取居庸关,“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再无北顾之忧。

如此,在建文帝还来不及反映的情况下,朱棣即除东侧之患,拔北背之刺,为专心与南来明军相抗了。

在裹挟宁王后,朱棣基本上摆脱了内线的不利态势。

此后,朱棣不但不必因背部敌人的威胁而行动受束,反而能通过佯攻大同来调动李景隆,佯取辽东来使南军放松警惕。

建文帝的外线优势,由此派不上用场了。

无法充分发挥的野战军

当然,光是集结的几十万野战军,也远远超过朱棣所部,依然具备碾压之力。

然而,建文帝的几个失策,却使野战军无法充分发挥。

首先,是择将失误。

建文帝先委托老将耿炳文,在耿炳文失利后又换上了李景隆。

耿炳文虽败于朱棣,但毕竟是老将,善于防守,尚能败而不溃,李景隆就完全不上道了,完全被朱棣牵着鼻子走,率领军队身着单薄衣服在冰天雪地中与朱棣决战,怎么能取胜呢?

其次,是仓促集结,各部协调不一。

白沟河之战时,南军算是集结了老将郭英,强将平安,更有60万大军。

然而,朱棣看出:各部是临时组合的军队,人多易乱,击前则后不知,击左则右不相应,将帅不专,政令不一,必败无疑。

因此,一战之下,南军大败。

可以说,野战军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南军将领的指挥能力,兵多无益。

当然,更重要的是:朱棣曾随朱元璋参与朝廷戎机,对各将帅的特点了如指掌。

因此,庞大的敌军,在朱棣眼中,实际上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朱棣发挥其谋略,庖丁解牛,就足以瓦解对手了!

所以,我们不要再说建文帝为什么不再多集结一些兵力了!再多集结,只会更乱,只会更快报销!

建文帝没有轻敌,他一开局就倾尽所能地调集兵马,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然而,战争的胜负,绝不单纯取决于人数。

正如《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言,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是“道、天、地、将、法”。

建文帝在削藩策略上的失策,在全局指导上的缺失,在择将上的失误,使其在人心、兵种、指挥上都处于劣势;而朱棣常年在北平的经营、战争之初迅雷不及掩耳地夺取要害、杰出的军事才能,使胜利的天平倾向自己。

标签: 朱棣建文帝兵力起兵反对成功多少为什么

更多文章

  • 魏晋时期的女子开放(南北朝时期的女性礼仪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时期,礼仪,女性,地位,女子,开放,魏晋,南北朝

    如果要说“美男子”,我们最快能想到的都有些什么?从古到今,我国美男子那也是可以写成一大本书出来的。尤其是在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美男子遍布,人性自觉爆发,几乎人人都想成为“大明星”,对于外貌上的追求更是相当考究。“上妆”都不再是女子的专属,男子同样也可以扑粉画眉!并且还有一堆“妈妈粉”、“女友粉”和

  • 两条腿的羊五胡乱华什么意思(五胡乱华名称的历史记载)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胡乱华,名称,意思,历史,记载,什么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经过多年的战争,中国终于被司马家族统一,建立了西晋王朝。说起西晋,你可能不太熟悉。这个从公元266年到公元316年存在了50年的王朝,是历史上最可悲的王朝。“五乱中国”的成因当时王室间爆发“八王之乱”,导致汉政权国力下降,周边胡人入侵。即胡少数民族的意思,当时入侵的少数民族有鲜卑

  • 蜀国打得过吴国吗(真实三国中蜀国和吴国谁实力能赢)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蜀国,吴国,实力,真实

    三国是魏、吴、蜀三足鼎立。魏国实力最强,吴国次之,蜀汉最弱。东吴实力两倍于蜀汉。北伐次数、规模也是远在蜀汉之上。但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民间,东吴存在感很低。以三国志及裴注加上民间故事改编的小说《三国演议》,东吴也是没有什么存在感。小说《三国演议》一百二十回,以蜀汉人物、故事命名的就达八十回,而东吴不过

  • 蜀国有可能一统天下吗(蜀国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统一三国,蜀国,一统天下,国有,可能,为什么,没有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六次率军北伐,蜀军与魏军在五丈原对峙一百余天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那假如诸葛亮能够活到八十岁,蜀汉能一统天下吗?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里写到自己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后,诸葛亮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均自躬亲,可谓是呕心沥

  • 刘备拥有的第一个州(三国时期刘备占据了什么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占据,时期,地方,三国,拥有,第一,什么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言语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此来形容和讽刺不讲信义的行为。在这句言语中的荆州意指荆州全境,可是孙权真的可以大方到,或者说东吴当时真的有实力将当时天下十三州之一的荆州“借”给刘备吗?那么,孙权借给刘备的荆州到底包括了哪些地方?刘备是如何借到荆州的?孙权又为何答应刘备借居

  • 小乔跟诸葛亮什么关系(历史上小乔救过诸葛亮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乔救,乔跟,历史,关系,什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大小二乔是东汉三国时期的两大美女,乔公的女儿,而小乔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周公瑾)的妻子,与姐姐大乔被世人誉称为:“江东二乔”,传为绝世美女。大乔与小乔而这位绝世美女,在历史的记载中,线索并不多,只有三国志中有少量的记载: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

  • 李治娶武则天没人反对吗(历史上武则天和李治感情好吗)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治娶,武则天,历史,反对,感情

    唐朝的男女关系很乱!武则天本是李治的庶母,还是个尼姑,但李治名正言顺娶了她,4个理由,连李世民在世都无法反驳。子娶父妻,这种婚嫁习俗在其他朝代根本就难以想象,可在唐代,司空见惯。李治的老爸唐太宗李世民就带头娶了自己的弟妹;李治的孙子唐玄宗也抢了自己的儿媳,做爱妃。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中有两人情投意合

  • 魏蜀吴三国最后谁赢了(三国时期三国争夺最后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吴三国,魏蜀,争夺,时期,结局,最后

    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说吧。蜀国被灭时,虽然已经是司马氏掌权,但毕竟名义上还是魏国所灭,蜀国最后一任皇帝那就是人尽皆知的刘禅-刘阿斗了。 公元263年,邓艾奇袭成都,刘禅随即放弃抵抗痛痛快快的投降了。随后虽然有姜维、钟会叛乱这样的一些小波折,但是大势已经无法挽回。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都被魏军当作战利

  • 乾隆为什么讨厌乌拉那拉氏皇后(历史上乾隆第二任皇后被废)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后,乌拉那拉氏,历史,讨厌,为什么,第二,乾隆

    乾隆是有名的“风流天子”,他不仅处处留情、而且来者不拒,他宠幸过的女人,有青春少女、已婚妇人、也有江南名妓、剃度尼姑等等。皇帝的纵欲和无所顾忌,成了帝后失和、皇后乌拉那拉氏失宠的主要原因。1765年2月,乾隆皇帝正与几位风尘女子共度良宵,忽然,皇后那拉氏破门而入,看着满屋的狼藉,皇后不禁掩面羞愤道:

  • 当时孙殿英带领的军队要多猖狂(东陵大盗孙殿英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殿英,东陵,军队,带领,故事,多猖狂,当时

    1928年,清东陵惨遭灭顶之灾,30多亿财宝被孙殿英盗掘一空,慈禧太后被扒光曝尸、长满白毛,乾隆皇帝的头骨则被压成碎片。末代皇帝溥仪为此勃然大怒,亲自电告蒋介石,要求严惩凶手!并立下重誓:“不杀此贼,誓不为爱新觉罗子孙!”在一片喊杀声中,大家都认为孙殿英必死无疑,谁知孙殿英不仅安然无恙,还大言不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