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不到长城非好汉是谁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于哪里)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谁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于哪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3465 更新时间:2024/1/14 8:05:24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海拔三千多米,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故名六盘山。

1935年9月,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南部,先占领通渭县城,继而又突破了西(安)兰(州)公路封锁线。北上抗日的目的地胜利在望。

国民党当局倒行逆施,蒋介石亲自出任所谓“西北剿匪总司令”,调兵遣将,妄图阻止红军继续北上。

10月7日,在六盘山下的青石嘴红军与敌骑兵七师之一部遭遇,大获全胜。当天下午,红军便登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即作于此后。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开篇从登上六盘山所见景物写起。

这两句大意是说:在这天高气清、淡云飘空的秋天,主席登上六盘山的峰顶,深情而久久地凝望着南飞的大雁,直到其消失在远天的尽头。

犹如一幅高原秋景图,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寥廓而明丽的艺术境界。

这里借景抒情,既是深秋景物的写实,也抒发了毛主席长征以来战胜了千山万水,胜利在望时喜悦舒畅的心情。

“望断”是久久凝望直到望不见还在望的意思。

如此一个细微动作,却包蕴着毛主席无限情思:雁系候鸟,秋来南飞;而红军为了民族的生存却跋山涉水,万里北上。

大雁南飞的去路,不正是红军北上的来路吗?

长征万里,关山阻隔,大雁可凭借双翅飞翔而过;红军则是历尽了艰难险阻,靠着一双铁脚板走过来的。

毛主席仰望大雁南飞,也自然会想到留在南方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的革命战友和人民。

红军一路播下的革命种子,如今是否已经开花结果?身在北国的毛主席,无时无刻不心系南方!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指长征的目的地。这两句大意是说:屈指一算,长征艰难的行程已走过两万余里了。

不到达目的地就不是英雄好汉。如果说前两句所抒之情绵邈而深沉,这里毛主席笔锋一振,则一变而为豪迈坚定了。

自打长征以来,一路上红军一以当十斩关夺隘的英雄壮举已证明“红军是英雄好汉”。

然而此刻长征的目的地已相去不远,如果就此半途而废,还算得什么英雄好汉呢?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抵御外侮的钢铁屏障,它雄伟、坚定、壮观。

毛主席以此同陕北革命根据地及抗日最前线联系起来,对红军的讴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气壮山河的诗句,是对红军英雄气概、革命豪情的赞歌,

是红军长征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不可动摇的铮铮誓言,是鼓舞红军将士去夺取长征最后胜利的进军号角。

也是对张国焘逃跑主义的有力批判。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记起“不到长城非好汉”这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诗句。

毛主席诗词中这类富有哲理和警策意味的句子还有不少,诸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

虽终古长见而光景常新,总能不断给人们以新的示。

屈指行程二万。“屈指”,扳着指头计算的意思。“二万”系举其成数,并非确指。

这一句是毛主席登上六盘山之后,对长征漫长而艰难的历程的概括与深情的回顾。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红军,二万里艰难的行程都胜利地走过来了,余下的这点儿路程更不在话下。

回顾中充满了无限豪情和必胜的坚定信念。值得玩味的是,毛主席在“行程二万”前面巧妙地冠以“屈指”二字。

一个细微的动作,体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的广阔胸襟和豪迈的气度。

如果说上阕是由远景兴起对长征以来的深情回顾,下阕则就近景引出对长征前景的展望了。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六盘山上高峰”,过阕点题,既收敛了上阕对长征的回顾,又开启了下对未来前程的展望。

“红旗漫卷西风”,这首词于1957年最早在《诗刊》1月号上发表的时候,“红旗”原作“旄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作“红旗”。

一词之改,色彩、形象更加鲜明,革命的象征意蕴也尤为显豁了。

“漫卷”,舒卷自如的意思。鲜艳的革命红旗在高高的六盘山上迎风招展,自然使人联想到,这面火红的战旗,从井冈山一直打到六盘山,不但没有倒,相反它更加鲜艳夺目,光彩照人

它是革命胜利的象征,也是毛主席及广大红军将士兴奋喜悦心情的艺术再现。

“红旗”的出现总是同胜利联系在一起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今天在六盘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明天也必将在全中国胜利飘扬。

毛主席站在六盘山上,胜利的喜悦和满怀的豪情难以自抑,高瞻远瞩,遂逼出下文结尾两句。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里毛主席用了两个典故:“长缨”,长绳子。

《汉书·终军传》云:武帝时终军出使南越,“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之阙下”。

“长缨”在这里借指革命武装力量。苍龙”,凶神恶煞。

语出《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这里借指国民党当局首领蒋介石。

两句大意是说:如今中国人民已掌握了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打败蒋介石已指日可待。

结尾两句,毛主席用了两个典故,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长征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

“何时缚住苍龙”一句,并非诗人对克敌制胜缺乏信心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慨叹,而是故作设问,是毛主席和红军将士恨不得立刻就把敌人彻底消灭的急切心情的自然流露。

既已“长缨在手”,“苍龙”被缚则定然无疑。“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结尾两句,既揭示了全词的主旨,也是全词的高潮,曲笔为用,婉而有致,意味深长地表达了革命人民要战胜一切敌人的雄心和壮志。

这首词在当时曾鼓舞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奋然而前行,在今天新的形势下,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标签: 好汉长城出自哪里

更多文章

  • 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谁(谁是孔子最欣赏最亲密的弟子)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弟子,孔子,欣赏,亲密,喜欢

    孔子的学生,有所谓的弟子三千,这是个约数。缩小一点,“贤者七十二”,据说都“身通六艺”。再缩小一点范围,就是“孔门十哲”分四类:第一类,是德行优秀的,有四个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第二类,言语比较优秀,就是善于言辞的。有两个人,宰我、子贡;第三类,处理政事比较优秀,即行政人才,有两人,冉求和

  • 陈国公主为什么18岁就死了(18岁公主与舅舅合葬)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公主,合葬,陈国,舅舅,为什么,18

    18岁的陈国公主突然病逝,戴着黄金面具,倚着黄金花枕,与舅舅合葬在一起,沉睡千年,留给后人无尽遐想的空间,这究竟一个怎样神秘的故事呢?陈国公主,并不是南北朝时宋齐梁陈中的陈朝,而是一个封号,就好比秦王李世民,并不是秦国的王,秦王也只是一个封号而已。实际上,陈国公主是辽朝的一位公主,既然是皇族,那么当

  • 秦始皇为什么叫秦始皇这个名字(自称始皇帝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皇帝,自称,来历,名字,为什么,这个

    秦始皇的称谓实在是奇怪!其他的皇帝,都是称为某某祖、某某宗或者某某帝,只有秦始皇的称谓独一无二,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要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 秦始皇扫灭六国之后,所下的第一道命令,也可以称之为“一号文件”,就是改自己的称谓。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号当然非常重要。何况,秦始皇的

  • 刘邦死之前为什么不安置好戚夫人(刘邦老婆戚夫人的下场)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夫人,刘邦死,安置,下场,老婆,之前,为什么

    刘邦其实已经采取了足够多的措施保护戚夫人了,就差没把吕后给杀了。汉高祖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从娶吕后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几年,就算吕后当年再怎么貌美如花,现在也人老珠黄了。男人向来喜新厌旧,所以刘邦就更喜欢年轻貌美的戚夫人。爱屋及乌,刘邦也很喜欢戚夫人给他生的儿子刘如意。刘邦觉得刘如

  • 朱元璋杀蓝玉是什么理由(蓝玉死前骂朱元璋犯了大忌)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蓝玉死,杀蓝玉,大忌,理由,什么

    蓝玉之死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朱元璋杀戮功臣。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将常遇春,是蓝玉的亲姐夫,所以蓝玉投靠朱元璋之后,就一直在常遇春的麾下效力,由于作战勇猛,多次立下大功。但在明朝建立之前,蓝玉最多也就算一名能冲锋陷阵的猛将,他的真正成就主要是在建国之后。洪武四年(1371年), 蓝玉跟随

  • 古代见了皇上真的要下跪吗(中国古代什么时候臣子要跪着)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臣子,皇上,古代,中国,时候,什么,真的

    1792年,西方的英吉利派出专使马甘尼出使中国,但当时的乾隆皇帝拒绝接见,因为马甘尼不肯向乾隆行跪下磕头的大礼。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古代臣子见了君王就要跪下磕头,而且还要把头低下,不能直视君王,觉得这是一种常态。其实这是不对的,只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臣子对皇帝的礼节才越来越隆重。春秋战国时期,

  • 商鞅个人悲惨结局的原因(商鞅为什么不激流勇退)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商鞅,勇退,激流,原因,结局,悲惨,个人,为什么

    秦国能扫灭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鞅。正是商鞅的变法,让秦国成了战国时期实力最为强大的王国,为以后秦始皇扫灭六国打下了基础。但是,让国家变得强大的变法,就一定是一场好的变法吗?不一定!商鞅本名叫公孙鞅,又叫卫鞅,顾名思义,他原本是卫国人。但卫国当时已沦为魏国的附庸,所以年轻时的商鞅就成了魏国宰相公叔

  • 皇太极为什么不喜欢孝庄(孝庄与皇太极的爱恨情仇)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孝庄,皇太极,爱恨情仇,喜欢,极为,什么

    首先,皇太极并非不喜欢孝庄。皇太极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皇帝,他的婚姻都属于为了拉拢蒙古贵族而进行的政治联姻,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1635年,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后宫设立五宫,五宫的排名也是按照政治需要进行排列的。皇太极唯一喜欢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海兰珠,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的儿子出生时,皇太极曾大赦

  • 唐朝真的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吗(李世民和李秀宁谁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李秀宁,厉害,下来,唐朝

    如果说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见,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这些唐朝的大敌,都是先后败在李世民手中的。那么李秀宁是什么人?怎么有资格和李世民平起平坐?怎么能说唐朝的江山有她一半的功劳?李秀宁其实就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也是窦皇后和李渊唯一的女儿,是李世

  • 科举制度最早开始于哪个朝代(中国最早的科举考试)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科举,朝代,制度,考试,中国,开始,哪个

    北周灭了北齐以后,忽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北齐虽然皇帝都是昏君,可选官制度的改革却卓有成效。两汉选官采用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权力,始终都掌握在贵族手里,可操作性太大了。因此到北齐末年,出现了秀才对策的制度,通过策问的方式,选拔有才学的人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