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见了皇上真的要下跪吗(中国古代什么时候臣子要跪着)

古代见了皇上真的要下跪吗(中国古代什么时候臣子要跪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218 更新时间:2024/1/11 8:07:03

1792年,西方的英吉利派出专使马甘尼出使中国,但当时的乾隆皇帝拒绝接见,因为马甘尼不肯向乾隆行跪下磕头的大礼。

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古代臣子见了君王就要跪下磕头,而且还要把头低下,不能直视君王,觉得这是一种常态。其实这是不对的,只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臣子对皇帝的礼节才越来越隆重。

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和臣子之间虽然也有很大的区别,但臣子见到君王只需要行“拜礼”,并不需要下跪。

而君王和臣子之间,也经常像老朋友一样,平起平坐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这种情况在《史记》和《吕氏春秋》中记载很多。

秦朝时,秦始皇开始自称为皇帝,实行郡县制,从此全国就只有一个君王了。皇帝和臣子间,此时仍不需要下跪叩头,基本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节。

举个例子,秦始皇出游的时候,刘邦项羽都见过秦始皇,刘邦比较含蓄,说我将来要像秦始皇那样,项羽比较奔放,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但这都说明,两个人见到秦始皇的时候,是没有下跪的,至少是没有低头的,否则也就见不到秦始皇了。

刘邦希望自己能坐上秦始皇的位子,可当他真的坐上了之后,却觉得很失望,因为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帮功臣们,毫无礼节的在朝堂上胡吃海喝,有时候喝高了还会即兴演唱一曲,甚至有的还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剑砍皇宫的柱子助兴。

于是,刘邦委托一个叫叔孙通的人制定了一套规矩。根据《史记》记载,这套规矩十分繁复,以致于刘邦都担心是不是太复杂了。

可是当他坐在高堂之上,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无人敢大声喧哗,这才高兴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

从此,皇帝跟臣子被这套规矩隔开了距离,战国时代那种君臣间面面对坐,膝盖碰着膝盖长谈的时代,再也不会出现了。

但是,这个时候,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还是可以坐着的。有事情要和皇帝汇报时,一般情况下是需要站起来的,否则就是对皇帝不尊重。只有当有重大请求,或者自己犯了错误等特殊时候,臣子才会跪下磕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魏晋之前,中国人的坐姿一直都是“跪坐”,大体姿势就是跪下来,然后把屁股放在自己的脚后跟上,习惯了的话,还是挺舒服的。魏晋之后,逐渐演变成了“垂足坐”,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坐姿。

所以,史书中经常提到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而是在跪坐时挺直了腰而已。而那时候的人上朝时不能穿鞋子的,否则跪坐起来就不太方便。如果有大臣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就会特许他“剑履上殿”,意思就是佩带宝剑、穿着鞋子上朝,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唐朝的时候,是臣子上朝时最舒服的,因为有椅子可以坐。大臣们按照等级,坐在小椅子上,开会时间再长也不累。当然,有事奏的时候,还是要站起来的,只是没特殊情况就不必下跪。

这一点和汉朝差不多,只不过是从在地上跪坐,改为在椅子上垂足坐而已。

但是,到了宋朝,大臣们就只能站着上朝了。而且皇帝一出来,文武百官都要先跪下磕头,等皇帝说“平身”的时候才能站起来。

应该说,从宋朝起,臣子们见到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下跪了,不过跪完了马上就可以站起来。

这就有点苦了,如果朝会事情多,时间长,那么站上几个小时还是很累的。好在宋朝的大臣跟皇上说话时,是可以站着说话的。

到了元朝,更进一步,凡是要和皇帝说话,必须要先跪下才能开口。

明朝更狠,臣子不但要见了皇帝下跪,而且必须低着头,只有皇帝让你抬起头来的时候,你才能抬头,但也绝不能和皇帝对视。

古人常说,皇帝的心思最难猜。我想那不是废话吗?你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看不到表情,看不到眼神,看不到任何肢体动作,如果你提了一个建议,皇帝没开口说话,我就问你怎么猜皇帝的心思?

不过,总的来说,明朝时对大臣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臣子只要没触怒皇帝,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会让臣子一直跪着,会允许他站起来说话。

但是,到了清朝,中央集权达到了历史顶峰,皇帝的威望也达到了巅峰,规矩也越来越大。

在清朝上朝时,臣子们一进去就要跪着,并且要一直跪着,不说话也得跪着。如果要挪动一下位置,那对不起,只能跪着走,叫做“膝行”。

在清朝,臣子见了皇帝,必须马上下跪,低头,有什么事情,必须跪着和皇帝说。就算皇帝格外开恩,让你站起来,一旦和你说话时,你还是必须得跪下回答。

更厉害的是,清朝的大臣不仅见了皇帝要跪下,在言语中提到皇帝的时候也得跪下,不像明朝以前的时候,朝着皇帝的方向拱拱手就算了。

打个比方,清朝以前,下跪是特殊情况;而在清朝,下跪则是常态。

所以,今天很多人以为的,臣子见了皇帝就要下跪、磕头,而且往往一跪不起,也只不过是清朝才有的。至于为什么清朝会将下跪这种礼仪发展到如此地步,我想这跟八旗子弟自称“奴才”有关吧。只是为了不被限,不能细说了。

标签: 臣子皇上古代中国时候什么真的

更多文章

  • 商鞅个人悲惨结局的原因(商鞅为什么不激流勇退)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商鞅,勇退,激流,原因,结局,悲惨,个人,为什么

    秦国能扫灭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鞅。正是商鞅的变法,让秦国成了战国时期实力最为强大的王国,为以后秦始皇扫灭六国打下了基础。但是,让国家变得强大的变法,就一定是一场好的变法吗?不一定!商鞅本名叫公孙鞅,又叫卫鞅,顾名思义,他原本是卫国人。但卫国当时已沦为魏国的附庸,所以年轻时的商鞅就成了魏国宰相公叔

  • 皇太极为什么不喜欢孝庄(孝庄与皇太极的爱恨情仇)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孝庄,皇太极,爱恨情仇,喜欢,极为,什么

    首先,皇太极并非不喜欢孝庄。皇太极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皇帝,他的婚姻都属于为了拉拢蒙古贵族而进行的政治联姻,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1635年,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后宫设立五宫,五宫的排名也是按照政治需要进行排列的。皇太极唯一喜欢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海兰珠,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的儿子出生时,皇太极曾大赦

  • 唐朝真的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吗(李世民和李秀宁谁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李秀宁,厉害,下来,唐朝

    如果说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见,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这些唐朝的大敌,都是先后败在李世民手中的。那么李秀宁是什么人?怎么有资格和李世民平起平坐?怎么能说唐朝的江山有她一半的功劳?李秀宁其实就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也是窦皇后和李渊唯一的女儿,是李世

  • 科举制度最早开始于哪个朝代(中国最早的科举考试)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科举,朝代,制度,考试,中国,开始,哪个

    北周灭了北齐以后,忽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北齐虽然皇帝都是昏君,可选官制度的改革却卓有成效。两汉选官采用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权力,始终都掌握在贵族手里,可操作性太大了。因此到北齐末年,出现了秀才对策的制度,通过策问的方式,选拔有才学的人通过考试

  • 司马炎下一个皇帝是谁(司马炎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炎,皇位,皇帝,傻子,为什么,一个

    作为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晋只存在了51年,就因为“八王之乱”国力迅速衰退,最终被前赵所灭。西晋的灭亡,与其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有着很大关系,那么,作为开国皇帝的司马炎为什么坚持要把皇位传给这个傻儿子呢?相信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去问司马衷,司马衷肯定会泪流满面:我也

  • 历史上王莽被杀后是什么朝代(王莽的头颅藏着什么秘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莽,头颅,朝代,历史,秘密,什么

    在《晋书▪张华传》中有这么一句,“晋惠帝元康五年十月武库失火,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履尽焚焉。”晋惠帝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他在位的第六年十月,皇宫武器库失火,历代累积的宝物都遭到了焚毁,其中包括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用的宝剑,孔子曾经穿过的鞋子,还有新朝的皇帝王莽的头颅。

  • 李隆基杀上官婉儿的真相(历史上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婉儿,上官,李隆基,真相,才女,历史,结局,唐代

    谈到武则天,必要谈到上官婉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而上官婉儿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宰相。公元664年,唐高宗的宰相上官仪因为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和儿子一起被处死。唐朝的传统是不杀女眷,所以此时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就被送入了宫中为奴。在宫中,上官婉儿的主要任务就是伺候高宗的

  • 嘉庆怎么对待乾隆的妃子(乾隆哪些妃子活到嘉庆年间)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妃子,嘉庆,乾隆,年间,对待,哪些,怎么

    整个清朝,后宫的嫔妃数量都是比较少的,像汉武帝、晋武帝、唐玄宗那样后宫佳丽三千的盛况不复存在了。但由于几任皇帝在位时间比较长,天下也比较太平,所以嫔妃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清朝历史上,嫔妃最多的数康熙,共有66位;乾隆以43名屈居第二;排名第三的是雍正,共有31名。乾隆十六岁大婚,一生共有皇后3位,皇

  • 汉宣帝为何给刘据谥号为戾(汉武帝戾太子刘据)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据,宣帝,汉武帝,谥号,太子,为何

    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迫自尽,这是汉朝以来最大的一场冤案。当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当了皇帝之后,却并没有为当年刘据的冤案翻案,并且还给刘据定了一个恶谥为“戾”。这是由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宣帝这么做,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巩固自己十分不稳固的皇位。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巫蛊之案的来龙去脉。汉武帝晚年,迷信

  •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北宋(大宋灭亡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灭亡,杨家将,救北宋,原因,大宋,出来,为何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很多,但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最厉害的却是杨家将,这当然得益于《杨家将演义》。就如同很多人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只是因为《三国演义》流传甚广,而没有小说演义的南北朝、五代十国反而了解的人很少。 在演义中,杨家将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双龙会、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大破天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