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鞅个人悲惨结局的原因(商鞅为什么不激流勇退)

商鞅个人悲惨结局的原因(商鞅为什么不激流勇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388 更新时间:2023/12/10 23:40:07

秦国能扫灭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鞅。正是商鞅的变法,让秦国成了战国时期实力最为强大的王国,为以后秦始皇扫灭六国打下了基础。

但是,让国家变得强大的变法,就一定是一场好的变法吗?不一定!

商鞅本名叫公孙鞅,又叫卫鞅,顾名思义,他原本是卫国人。但卫国当时已沦为魏国的附庸,所以年轻时的商鞅就成了魏国宰相公叔痤(读如磋)的家臣。

这时的魏君是魏惠王。公叔痤病重时,魏惠王就去探望,并询问后事。公叔痤推荐商鞅接替自己,但魏惠王听了,一言不发。于是公叔痤就说,“如果王上不用商鞅,那就一定要把他杀了。”

公叔痤也很有意思,等魏惠王走了之后,他又把刚才的对话告诉了商鞅,并劝商鞅赶紧逃走。不料商鞅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说道,“大王既然不能听主公的话而用我,哪里又会来杀我?”

很可能魏惠王是有些看不起商鞅的,所以根本没把公叔痤的话当回事,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他,换句话说,魏惠王根本没有搭理商鞅。但很快,魏惠王就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价。

公叔痤病故之后,商鞅离开魏国,去见秦孝公,陈述自己的治国之策。

第一次,商鞅对秦孝公大谈帝道,秦孝公无动于衷。

第二次,商鞅改变策略,说起了王道,秦孝公听得昏然欲睡。

第三次,商鞅说霸道,秦孝公听得入神,身体不断前倾,差一点从座席上掉下来,而他还没有感觉。

因为这时的战国,霸权一直在晋楚两国手中,秦国被挤压在狭小的戎狄地区,完全没有发展空间。而且,无论是华夏正宗晋,还是蛮夷之邦楚,都视秦人为夷狄,不邀请甚至不允许他们参加盟会。

秦孝公感到万分憋屈,下令求贤,就是要改变现状,让秦国迅速崛起。于是秦孝公决定重用商鞅,行霸道,变法度。

商鞅的改革相当霸道。他的第一刀就砍向了秦国的贵族,因为贵族们拥兵自重,盘踞采邑,架空国君。要想集中权力,必须要先干掉贵族。

商鞅的方案是不论血统论军功。按照新法,所有贵族都必须先从没有军功的宗室做起,然后按照军功的大小重新确定尊卑贵贱,爵位俸禄。只要有军功,哪怕不是宗室,也能封侯,成为新贵。

于是,大量的新贵在秦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迅速挤掉了大批的旧贵族。而新贵族对自己的封地却既无产权,又无治权,只有财权。

也就是说,他们成了秦王的臣子,而他们治下的子民则成了秦王的子民,所有的权力都收到了秦王的手里。

大家看,这不就是秦朝建立之后执行的郡县制的雏形吗?

无论卿大夫,还是地方官,所有官员都由秦王任命,按能力和绩效任职,不再按爵位世袭。有能力有才干的,即便不是秦国人,也可以进入领导层和决策层。相反,即便是秦国最有来头的家族,也得靠边站。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正在于此。变法的结果是:贵族的权势没有了,国君的地位提高了,秦国的国力增强了。

但是别急,商鞅的变法不仅如此,商鞅规定,庶民按户编组,五家为保,十户相连,一人作奸犯科,通体连带责任:不告发者腰斩,藏匿者视同降敌,告发者则按斩敌首级领赏。

如此一来,人人都成了特务,这是一种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告发的恐怖生活,商鞅不但使秦国变成了一座军营,也使秦国成为一座监狱。

他肃清盗贼,整顿治安,禁止斗殴,并不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而是要将社会上闲散的武力集中起来为其所用。

他要求秦国的子民只为国君战斗,不为自己战斗;只杀外国人,不杀秦国人;只为高官厚禄杀人,不为蝇头小利杀人。显然,商鞅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些杀人机器。

商鞅是一个铁血宰相,他的变法非常残酷,据说,商鞅有次一天之内就在渭水之滨处决囚犯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简直就是惨绝人寰!

但是,从结果来看,商鞅的变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秦国的资源和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民众的生产潜力和战斗勇气,并保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集体性格,从而横行霸道,一统天下。

商鞅死后一百零四年,嬴政称帝,是为秦始皇。然而商鞅自己,却死于非命。

商鞅是被车裂的。车裂即通常所谓五马分尸。行刑之法,是用绳子捆住受刑者的头和四肢,另一头系在马身上,然后同时鞭策五匹马,分裂人犯的身体。 商鞅所受的,就是这种酷刑,而且是当众执行。

为什么商鞅会落得如此下场,因为他得罪了太子的两位师傅。秦孝公的太子就是后来的秦惠王,他有两位师傅,公子贾和公子虔。

因为反对变法,商鞅将公子贾脸上刺字,而公子虔则被割掉了鼻子。太子恨商鞅入骨,但此时商鞅有秦孝公护着,没有办法。

后来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公子虔马上就举报商鞅谋反。公子虔的举报很有意思,他并没有商鞅造反的证据,只是说“商君欲反”,就是心里想造反。

能证明吗?不能。但是,需要证据吗?不需要。秦惠王原本就对商鞅恨之入骨,当然一告就准。于是下令通缉,全国搜捕,捉拿归案,处以极刑,同时灭族。

商鞅被诬告后,知道自己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只好逃亡。但他跑到秦国边境,却住不进旅店。店老板说,根据新法规定,所有的客人住店,都要出示身份证。

如果没有,就不能收留。如果违法收留,而客人碰巧又是罪犯或者犯罪嫌疑人,那么,这人将来判什么罪、受什么罚,旅店老板也判什么罪、受什么罚,这就叫“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简称“连坐”。

商鞅长叹一声说道,“真没想到,我变法的弊病竟到了这个份上!”

军队和老百姓争先恐后的捉拿商鞅,因为按照商鞅的新法,谁能捉住他,就意味着有了军功,有了军功就会有爵位。在他们看来,商鞅的脑袋就代表着自己的荣华富贵。

作法自毙、走投无路的商鞅只好真的造反。他先是逃往魏国,却被魏国人送回秦境;又逃往商邑,却被惠王派兵剿灭。作为反贼,他被秦军杀死在基地,又被拉回国当众车裂。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虽然使得秦国强大起来,但也彻底得罪了以公子虔等人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这些人自然对商鞅恨之入骨,这是商鞅被车裂的表面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商鞅的变法同时还损害了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他将所有人置于白色恐怖之下,严刑峻法,使得人人战战兢兢,所以也失去了民心。

因此,不要以为改革就好,还得看改什么,怎么改。同样,也不要以为变法就好,还得看变什么,怎么变。

历史上的变法,大多以失败告终,比如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变法、清朝的戊戌变法等等,变法结果固然失败,变法者大多也下场凄惨,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标签: 商鞅勇退激流原因结局悲惨个人为什么

更多文章

  • 皇太极为什么不喜欢孝庄(孝庄与皇太极的爱恨情仇)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孝庄,皇太极,爱恨情仇,喜欢,极为,什么

    首先,皇太极并非不喜欢孝庄。皇太极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皇帝,他的婚姻都属于为了拉拢蒙古贵族而进行的政治联姻,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1635年,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后宫设立五宫,五宫的排名也是按照政治需要进行排列的。皇太极唯一喜欢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海兰珠,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的儿子出生时,皇太极曾大赦

  • 唐朝真的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吗(李世民和李秀宁谁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李秀宁,厉害,下来,唐朝

    如果说唐朝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估计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见,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这些唐朝的大敌,都是先后败在李世民手中的。那么李秀宁是什么人?怎么有资格和李世民平起平坐?怎么能说唐朝的江山有她一半的功劳?李秀宁其实就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也是窦皇后和李渊唯一的女儿,是李世

  • 科举制度最早开始于哪个朝代(中国最早的科举考试)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科举,朝代,制度,考试,中国,开始,哪个

    北周灭了北齐以后,忽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北齐虽然皇帝都是昏君,可选官制度的改革却卓有成效。两汉选官采用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权力,始终都掌握在贵族手里,可操作性太大了。因此到北齐末年,出现了秀才对策的制度,通过策问的方式,选拔有才学的人通过考试

  • 司马炎下一个皇帝是谁(司马炎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炎,皇位,皇帝,傻子,为什么,一个

    作为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晋只存在了51年,就因为“八王之乱”国力迅速衰退,最终被前赵所灭。西晋的灭亡,与其第二任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有着很大关系,那么,作为开国皇帝的司马炎为什么坚持要把皇位传给这个傻儿子呢?相信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去问司马衷,司马衷肯定会泪流满面:我也

  • 历史上王莽被杀后是什么朝代(王莽的头颅藏着什么秘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莽,头颅,朝代,历史,秘密,什么

    在《晋书▪张华传》中有这么一句,“晋惠帝元康五年十月武库失火,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履尽焚焉。”晋惠帝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他在位的第六年十月,皇宫武器库失火,历代累积的宝物都遭到了焚毁,其中包括了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用的宝剑,孔子曾经穿过的鞋子,还有新朝的皇帝王莽的头颅。

  • 李隆基杀上官婉儿的真相(历史上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婉儿,上官,李隆基,真相,才女,历史,结局,唐代

    谈到武则天,必要谈到上官婉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而上官婉儿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宰相。公元664年,唐高宗的宰相上官仪因为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和儿子一起被处死。唐朝的传统是不杀女眷,所以此时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就被送入了宫中为奴。在宫中,上官婉儿的主要任务就是伺候高宗的

  • 嘉庆怎么对待乾隆的妃子(乾隆哪些妃子活到嘉庆年间)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妃子,嘉庆,乾隆,年间,对待,哪些,怎么

    整个清朝,后宫的嫔妃数量都是比较少的,像汉武帝、晋武帝、唐玄宗那样后宫佳丽三千的盛况不复存在了。但由于几任皇帝在位时间比较长,天下也比较太平,所以嫔妃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清朝历史上,嫔妃最多的数康熙,共有66位;乾隆以43名屈居第二;排名第三的是雍正,共有31名。乾隆十六岁大婚,一生共有皇后3位,皇

  • 汉宣帝为何给刘据谥号为戾(汉武帝戾太子刘据)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据,宣帝,汉武帝,谥号,太子,为何

    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迫自尽,这是汉朝以来最大的一场冤案。当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当了皇帝之后,却并没有为当年刘据的冤案翻案,并且还给刘据定了一个恶谥为“戾”。这是由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宣帝这么做,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巩固自己十分不稳固的皇位。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巫蛊之案的来龙去脉。汉武帝晚年,迷信

  •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北宋(大宋灭亡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灭亡,杨家将,救北宋,原因,大宋,出来,为何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很多,但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最厉害的却是杨家将,这当然得益于《杨家将演义》。就如同很多人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只是因为《三国演义》流传甚广,而没有小说演义的南北朝、五代十国反而了解的人很少。 在演义中,杨家将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双龙会、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大破天门阵

  • 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谁赢了(合肥战役张辽八百破十万)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合肥,战役,张辽,时期,三国,八百,十万

    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对这个弟弟还是很了解的,孙权搞搞阴谋整整人还行,上战场打仗那是真不行。关键是孙权还没有自知之明,总以为自己是很会打仗,动不动就“御驾亲征”。赤壁之战时,孙权让周瑜率大军到前线抗击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