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爱新觉罗·胤礽为什么被废 (胤礽是最后的太子结局)

历史上爱新觉罗·胤礽为什么被废 (胤礽是最后的太子结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187 更新时间:2023/12/7 20:57:15

胤礽康熙和发妻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也是史上最后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他经历了三年里两立两废,纵观历史也仅有一位。

胤礽文武双全,有治国之韬略,善于理政,胤礽的悲剧,无非是权势的欲望膨胀,他的势力对康熙皇权具有挑战性,君与储君,父与子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

胤礽幼年、青少年阶段都非常优秀

康熙四年,康熙迎娶辅政大臣索尼之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为皇后。

康熙十三年五月,赫舍里皇后在生出胤礽两个时辰后,因难产而撒手人寰,为了弥补英年早逝的发妻赫舍里,康熙把所有的心思和爱都倾注胤礽的身上。

康熙十四年,正值三藩之乱,军情紧急之际,康熙把刚满周岁的胤礽册封为太子

康熙之所以选择在平定三藩时机册封太子,康熙深知胤礽关系重大,便决定早定国本,稳住人心,尤其是为了安抚索额图

康熙为了胤礽此后能顺利继承皇位,可谓是用心良苦、亲自抚养和训诲:

“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而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并事事精详指示。”

康熙南巡北狩,都命胤礽跟随身边,并亲自传授治国之道,胤礽就这样带着父亲的拳拳爱心,健壮成长起来。

胤礽从小聪明好学,不管是骑马射箭,还是儒家经典,都非常熟练,而且待人彬彬有礼,因而很受康熙的欢心。

康熙外出巡时常把他带在身边,为的是让他多历练,幼年时骑射就颇有成绩,五岁随康熙狩猎,射获了一鹿五兔。

康熙二十年,胤礽八岁时,康熙还特许他出阁读书,并亲自挑选饱学之人给他陪读。

之后,康熙还特意请了品学兼优的大学士李光地、耿介当胤礽的老师,康熙希望教他学问同时,又教处世立行。

胤礽成年后,康熙为了培养胤礽,不仅让他代行祭祀大殿,还让他参与朝政,康熙每次出巡时,都会让他留京坐镇,代理监国。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为了在这个阶段多历练胤礽,特意留他在京师坐镇,处理各部院奏章,并主持各种的政务。

太子胤礽在京师表现得非常好,文武百官都对他的表现赞不绝口,康熙更是给他赞赏有加。

然而,随着胤礽年龄增长,却越来越让康熙感到很失望,胤礽的变化,除了康熙无度的宠爱外,还有臣民拥戴,使他逐渐膨胀,变得越来越乖张。

胤礽一废的原因

康熙与胤礽的第一次隔阂,是在康熙首次亲政噶尔丹的时候,因在塞外生了一场病,于是召三阿哥胤祉和太子胤礽来看望。

当时康熙的病况很严重,整个人都憔悴很多,面色蜡黄,但胤礽却表现出没有关心、体贴之意,反而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康熙对他既失望又痛心。

胤礽自幼衣食无忧,加上康熙宠溺,侍臣的阿谀,这使胤礽逐渐养成了享乐奢华的生活,任性骄纵,高傲无礼,不思奋进。

后来,依仗着皇太子的身份,随意谩骂,肆恶虐众,甚至对父亲康熙也少了几分的敬意,对诸兄弟也极少有仁爱之心。

康熙十四七年五月,众皇子随驾巡幸塞外途中,康熙的皇十八子胤祄突发急病,康熙心疼爱子,心急如火,但胤礽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关心这个弟弟的病况。

康熙气愤的责备“绝无友爱之意”,毫无做兄长的样子,结果胤礽非但不自我检讨,还直接与父亲顶撞,加上大阿哥告发胤礽的种种恶行,让康熙非常地失望和不满。

康熙一气下令起驾回京,途中夜里,康熙又发现胤礽夜里在他的帐外窃看,让康熙一度怀疑他有图谋不轨,有弑君之意,为此让康熙“昼夜戒慎不宁”。

塞外巡幸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与胤礽矛盾激化,终于让康熙下定废黜他的决心:

“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

当年九月,康熙宣布胤礽多项罪行,将其圈禁,宣布上谕之后,康熙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伤心,痛哭扑地。

胤礽被废后,太子虚位,诸皇子们虎视眈眈,明里暗里斗,争斗愈发不可遏制,这也为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埋下了祸根。

胤礽二废的原因

胤礽被废后,康熙发现胤礽的行为怪异,疯疯癫癫,直到皇三子胤祉揭发大阿哥胤禔用魇镇陷害胤礽后,康熙对这个儿子胤礽欲有疼惜之心,于是以“狂疾顿除,改而为善”之说辞,再次复立胤礽太子之位。

然而,胤礽他经历了一次“冷宫”之后,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耿耿于怀,暴戾乖张,大有不轨之意,彻底让康熙失望。

康熙四十九年,“会饮结党案”发生,胤礽在策划逼父尽早让位,康熙见胤礽毫无吸取教训,康熙怒不可遏,因此父子之间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康熙决意再次将胤礽废黜。

即向诸位皇子宣布:胤礽的种种行为是狂疾所至,以至大失人心,这祖宗的大业绝不能托付他的这样的人。

胤礽虽然有种种的失误,但在治国的能力还是得到康熙肯定的,所以康熙在诏书中依然承认胤礽““学问材技,具有可观”。

康熙对诸位儿子的定义是“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但事实上,胤礽以太子身份多次监国,他的周边势力必然就会慢慢形成了。

加上其他兄弟政治势力也各自形成,野心澎湃,必然对胤礽的太子之位构成的威胁,但这场斗争是胤礽无法控制的。

胤礽经历两立两废,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势力之间的斗争。

康熙五十年十月,康熙将太子的党羽耿额、齐世武、鄂缮、悟礼等一并锁拿,拘禁在宗人府中,并严加审讯。

因为这次案件牵连臣僚众多,审讯将近半年多之久,在第二年四月定案,康熙下旨将耿额等人治罪,齐世武死得最惨,五体被活活钉在墙上至死。

康熙以“胤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货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无耻之甚”,并将太子的党羽一一剪除。

而且康熙皇帝在二次废太子后,表现得非常平静,不像第一次痛哭扑地,这也意味着,康熙皇帝对胤礽彻底失望,彻底放弃了胤礽。

胤礽北康熙圈禁在咸安宫,直至雍正继位后,1724年12月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51岁。

结语

康熙对胤礽的培养,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胤礽的前期不负康熙期望,表现良好,并得到康熙的肯定和称赞。后期却自甘堕落,胤礽随着年龄的增长,手里的权力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导致自己越走越远,最终触及康熙底线,经历两立两废的悲剧。胤礽的悲剧,何尝不是康熙的过错,给胤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是康熙,让他跌到尘埃的也是康熙。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张五哥为什么要去给十三爷守墓(雍正王朝十三爷救张五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十三爷,张五哥,王朝,雍正,为什么

    张五哥是皇宫里的一股清流,比起大臣们的斗争,张五哥是一个最纯净,最真诚,没有心眼的人,这也正是他一直备受皇帝关注的原因。康熙听惯了阿谀奉承的话语,对人性的把握早已炉火纯青,遇到老实忠义,不迎逢,直言不讳的张五哥,是他身边难得一位贤良之臣。当康熙和张五哥散步上时候,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其中张五哥对康熙

  • 八王议政后老八胤禩下场结局(八贤王夺嫡失败真实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夺嫡,老八胤,议政,八贤,历史,结局,失败,真实

    胤禩苦心经营几十年,他妄想扳倒雍正,让弘时当个“傀儡皇帝”,大权掌握他手里。因此,胤禩不仅收买掌控了京畿兵权的隆科多,还利用雍正急于推行新政召集关外旗主“整顿旗务”的时机向雍正发难,此次胤禩都做了充分准备,为什么“逼宫”会不成功呢? 徒有其表败絮其中 八阿哥胤禩,虽然素来有“八贤王”美名,经过多

  • 康熙为什么喜欢张五哥 (雍正王朝康熙和张五哥对话)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康熙和张五哥这段对话在《雍正王朝》整部剧中是最温情的一幕,二人看似拉家常,却道出真实情感,因为康熙听多了恭维、颂圣的话,被张五哥的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触动,说要给他一个“天大的面子”。十三爷行侠仗义,是有名的侠王,康熙还曾封他为“拼命十三郎”,十三爷是康熙众儿子中唯一一个敢跟康熙说真话的人,而在张五哥身

  • 宝日龙梅和康熙是什么关系(康熙对宝日龙梅的感情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宝日龙梅,康熙,结局,关系,感情,什么

    当康熙和宝日龙梅在大草原上临时起意云雨的时候,大阿哥胤褆内心悲伤不已,但也只有眼睁睁看着,继续充当二人的护卫。一个是自己的父亲,一个是自己深爱的人,俩人完全不顾及大阿哥的感受,最后大阿哥还听到康熙说:“宝日啊,你强暴了朕!”这句话彻底击碎了大阿哥脆弱的心灵,大阿哥只能独自舔舐伤口。更可笑的是,让大阿

  • 清朝时期王爷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王爷平时生活干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爷们,打发,时期,干什么,清朝,生活,平时,时间,怎么

    清朝是一个集权统治,执政者为了不让那些王爷谋权,于是,便把他们手中的权力夺走,所以这些王爷也就没办法干涉朝政,这样一来,这些王爷就赋闲在家里,整天处一很闲的状态。日子一长,他们就会找各样消遣的娱乐来打发时间,反正朝廷给他们发着俸禄,所以这些王爷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受。 最典型的享受消遣 清朝最幸福

  • 朱元璋的能力是否被高估了(如何评价朱元璋的历史功过)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功过,高估,历史,评价,能力,是否,如何

    开创统一帝国的平民皇帝,历史上仅有两个半。宋太祖赵匡胤,勉强算半个。赵匡胤的高祖做过幽都县令、曾祖做过御史中丞、祖父做过州刺史,而父亲赵弘殷曾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留典禁军。所以,赵匡胤要算官家子弟。而他开创的北宋,算一代王朝没问题,但算一代帝国就勉强了。然后,符合这个条件的皇帝,只剩下两个。一个是汉高祖

  • 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利弊)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抑商,重农,利弊,政策,实行,古代,中国,我国,为什么

    最好采用重农抑商的标准说法。统治者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但这种所谓的重视,完全上升不到“扶”的地步。因为古代国家没有“给予农民福利、助推农业发展”的动机和职能,关键也没有这个能力。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以及个别官吏,或许会有,但不具普遍性。同理,抑制商业,也就那么回事。既然没有能力扶助农业,那也没有能力抑

  •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把都城迁到洛阳的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孝文,洛阳,都城,迁都,原因,北魏,根本,为什么

    北魏汉化的巅峰,始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但,盛极则衰。恰恰是迁都洛阳之后,北魏开始走向崩溃边缘。孝文帝之前,北魏一直在进行汉化,并不是到了孝文帝才开始汉化。所谓汉化,实际是胡人部落形态演化到汉人王朝形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部落到王朝,是政治改革;游牧到农耕,是经济改革;野蛮到文明,是文化改

  • 为什么清朝能解决蒙古明朝不能(清朝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蒙古,解决,问题,清朝,彻底,明朝,为什么

    明朝的方式,是附政治前提的经济和军事手段,重点是以利交。清朝的方式,是辅经济帮扶的政治和思想手段,重点是制其心。解决蒙古问题的两种手段,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但明朝的手段,并非全是鸡肋、毫无作用。自俺答封贡之后,蒙古问题基本就算解决了。明朝后期的主要边地问题,是满清,而不是蒙古。清朝的手段,堪称

  • 清朝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与影响(清朝时候汉族官员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官僚,官员,势力,地位,崛起,影响,清朝,时候,汉族

    和珅跌倒,不是嘉庆吃饱,而是满人本位主义破产。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族官僚就在酝酿崛起了。当然,满人本位主义不会彻底破产。因为大清皇帝的支柱力量就是八旗子弟,也就是满人。满人和八旗子弟能撑得住场面,大清皇帝也才能稳坐钓鱼台。但是,鸦片战争以后,赶上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逢变局,就一定要唯“才”是举,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