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传国玉玺现在在哪里(寻找中国的传国玉玺的下落)

传国玉玺现在在哪里(寻找中国的传国玉玺的下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153 更新时间:2023/12/10 13:35:15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孙坚率部攻入洛阳。进城后,孙坚命士兵打扫南宫、北宫和太庙的卫生,又到太牢进行了祭祀,还派出一部分人马出城。

整理洛阳以北邙山一带被破坏的汉室各皇陵。有人向孙坚报告说洛阳城南有一口甄官井,有人发现大白天井口不时发出异样光亮。

“旦有五色气”,大家都觉得奇怪,不敢到这口井里打水。孙坚派了个胆大的人下到井中,在下面发现了一枚玉制印章。

“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这枚印章缺了一个角,正面的印文是8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一看大喜,因为这就是“传国玉玺”。相传,这枚玉玺取材于著名的和氏璧,上面的8个字由秦朝首任丞相李斯所书,象征授命于天,是国之重器。

公元前207年冬天,刘邦率军打到灞上,秦始皇帝赢政的儿子子婴跪捧着这枚玉玺献给刘邦。秦亡,“传国玉玺”归于刘汉。

刘邦很珍视这枚玉玺,一直戴在自己的身上,并代代相传,作为大统合法的信物。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天子年幼,“传国玉玺”藏在长乐宫太后那里,王莽派弟弟王舜来索要,遭到太后的怒斥。太后一气之下把玉玺扔在地上,摔破一个角。

后来,王莽命工匠用黄金进行了修补。王莽兵败被杀,“传国玉玺”辗转到了刘秀手里,又开始了世代相传。

汉献帝的父亲汉灵帝刘宏驾崩时,“传国玉玺”找不到了,董卓很想得到,派人四处找,但没有找到。

原来,当时宦官张让段珪等人劫持少帝仓皇出宫,宫中一片大乱,负责保管玉玺的情急之下把它投到了这口井中。

现在,“传国玉玺”到了孙坚手中,孙坚把它保管起来,后交夫人吴氏珍藏。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于襄阳城外的岘山,孙坚旧部被袁术吞并。

袁术转战淮南,占领了寿春,随着势力逐渐壮大,生于称帝的野心,他听说孙坚当年在洛阳皇宫里得到的“传国玉玺”就在吴氏手。

就把吴氏软禁起来,逼她交出玉玺,吴氏无奈,只得交出。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国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传国玉玺”成为袁术的“国玺”。

不过,“传国玉玺”没有给袁术带来好运,仅仅到了建安四年(199年),袁术便已经走投无路,

最后困死于寿春以南的江亭。袁术的后事由从弟袁胤料理,袁胤畏惧曹操,不敢回寿春,率袁术部曲奉灵柩及家眷依附庐江郡太守刘勋,刘勋后被孙策打败,袁术的家眷被孙策所得。

但是,袁术逼吴氏交出的“传国玉玺”却没能找到。

原来,“传国玉玺”辗转到了徐璆的手上。徐璆字孟玉。广陵郡海西人,度辽将军徐淑之子。徐璆少时博学,辟公府,举高第,后升任荆州刺史。

在任时,董太后的侄子张忠担任南阳郡太守,因势放滥,贪赃枉法,董太后派人给徐璆递话,让徐璆照顾自己侄子。

徐璆凛然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董太后大怒,但也无奈,只好将张忠调任为司隶校尉。

徐璆到荆州后,举奏张忠在任时贪污公款上亿,又奏其他官员贪污案件,“悉征案罪,威风大行”,张忠恼怒,与宦官勾结,构织罪名,徐璆获罪。

汉献帝迁许后,因为徐璆素有声望,深得民心,于是征拜为廷尉。

徐璆前往许县上任,路上被袁术所劫,袁术正要建立伪朝廷,需要有声望的人为他装点门面,欲授徐璆以上公之位,徐璆坚决不从,表示:“龚胜、鲍宣,独何人哉?守之必死!”

看到徐璆真有一死而明志的决心,袁术不敢狠逼。徐璆是如何得到“传国玉玺”的?史书未作交代。

徐璆后来辗转来到了许县,献上“传国玉玺”,使这件本来属于汉室的东西重新回到主人手里。

徐璆担任廷尉,在履行新职务前他把此前担任过的朝廷官职所有的印绶一并交还有关部门。

战乱时代,人们四处游离,生命尚随时不保,有几个人还能把官印这样的东西认真保管好并随时带在身边呢?

徐璆在个人安危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不仅保管着“传国玉玺”,还保管着数枚自己之前用过的官印,最后根据制度规定将它们一一上交,堪称三国时代最称职的“印章保管员”。

司徒赵温为此感叹:“君遭大难,犹存此邪”,徐璆恭敬地回答说:“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接着说徐璆誓死保护的这枚“传国玉玺”。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任魏王,这时要求汉魏易代的呼声四起。

一些人纷纷向曹丕上“劝进表”,汉献帝无奈,于是来到高庙,先祭祀列祖列宗,之后派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传国玉玺”前往曹丕所在的曲蠡,要求禅位。

但曹丕表示推辞,汉献帝再次派人前来提出请求,曹丕再次推辞。前后去了3次,被曹丕推辞了3次。最后,曹丕还是答应了禅让的“请求”。

延康元年(220年)10月的一天,受禅仪式在许县附近的繁阳镇受禅台举行。

汉献帝刘协、魏王曹丕以及文武公卿约400多人齐集繁阳镇,另外还有匈奴、单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国的使节以及10多万将士。

大家在这里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

受禅仪式上,刘协向曹丕奉上“传国玉玺”,曹丕拜谢汉献帝,完成了汉魏禅代的主要仪式。之后,新皇帝曹丕接受臣民及使节的朝贺,曹丕以新皇帝身份祭天地、五岳、四渎,改国号为魏,更年号为黄初。

汉献帝被降为山阳公,临去封地前,曹丕派人去要皇后的玉玺,汉献帝的皇后曹节与曹丕是兄妹,但曹节很生气,不给。

前后去了多次,曹节最后把来人唤进亲自斥责,又“以玺抵轩下”,流着泪说:“天不祚尔!”

曹丕代汉后,命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表明自己并非“篡汉”。

魏少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依样而行,通过禅让方式代魏。

建立晋朝,“传国玉玺”归晋。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皇帝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归前赵。

19年后后赵皇帝石勒灭前赵,得“传国玉玺”,石勒于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4个字。

又过了20年,“传国玉玺”传到冉魏政权手里,冉魏乞求东晋救援,“传国玺”被东晋将领骗走,送至建康,“传国玉玺”重回司马氏手中。

南朝时,“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等4个朝代的更迭,一直到隋朝统一,“传国玉玺”收入隋宫。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炀帝的皇后萧氏携“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因无传“传国玉玺”,只好命人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以自慰。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派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皇后返归中原,向李世民献上“传国玉玺”,李世民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走“传国玉玺”,建立后梁政权。16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政权,“传国玉玺”归后唐。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最后一位皇帝李从珂被石敬瑭所逼。

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皇太后、皇后、儿子等登上洛阳玄武楼自焚而死,“传国玉玺”自此不知下落。

宋代建立后,皇帝也想再次得到“传国玉玺”,于是向天下征召,各地也多次贡献“传国玉玺”,后均被官方否定,“传国玉玺”至今下落不明

参考资料:《三国志》

标签: 传国玉玺下落寻找中国现在哪里

更多文章

  • 安禄山与杨贵妃的真实关系(历史上安禄山杨玉环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贵妃,杨玉环,安禄山,历史,关系,故事,真实

    自古英雄爱美女,这一点不假,可是很多所谓的英雄最后还是因为美女导致一无所有了,并不是说什么红颜祸水。而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存在很多匪夷所思的秘密,这些隐藏的秘密,往往才是失去一切的主要原因。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鼎盛的朝代,也是历史上比较开放的朝代,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男女关系方面,都是十分开放的

  •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谁(明朝时期朱棣亲生母亲究竟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棣,成祖,生母,母亲,时期,明朝,亲生,究竟

    如果你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话,那么,你对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朱棣,想必不会陌生!毕竟,他可是明朝历史上众多皇帝中,相当出名的一个人物。说到明朝的皇帝,可都是相当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而朱棣,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毕竟,一个人守着自己荒凉的封地,含辛忍辱十几年,最终,将侄子拉下皇位的人,又怎么会是一个普通人呢?今天

  • 古代朝廷官员的俸禄怎么发(明朝官员俸禄是多少)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俸禄,官员,朝廷,明朝,古代,多少,怎么

    数万名官员?你恐怕太小看古代官员的数量了。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是发现金,要自己到单位财务那里去领,同时附赠一张窄长的工资条。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每月的工资都会按时打到我的银行卡上,然后我贷款的银行就扣走了,可比以前方便多了。那么,在古代没有银行,官员遍布全国各地,交通又十分不方便,他们是

  • 清朝和珅有几件黄马褂(古代历史上黄马褂有什么权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黄马褂,权限,历史,清朝,古代,什么

    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讲究长袍大袖,峨冠博带,看起来非常有意境,但在生活中难免有些不方便,尤其是在劳动的时候。所以在此之外,还有一种较短的衣服,俗称为“褂子”。褂子是指中式的单上衣,在生活和劳动中穿起来很方便。但是,这种褂子在骑马的时候,还是显得有些束缚,尤其是骑马打仗的时候,仍旧略有不便。于是,擅长在

  •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什么意思(这句名言出自《书剑恩仇录》)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仇录,慧极,书剑恩,名言,意思,伤情,出自,什么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其实里面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从字面上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聪明到了极点,就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如果用情太深,那么这份感情就不会持续长久。”其实这句话并非出自任何古籍,而是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但原文也并非这八个字,而是略

  • 水浒传中林冲排名第几位(梁山好汉排名第六位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排名,水浒传,好汉,林冲,梁山,第六,第几

    林冲在没有逼上梁山之前,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名声远扬,连远在沧州的柴进都听说过他的大名。林冲武艺高强,万夫不当之勇,在梁山好汉中鲜有敌手。林冲是梁山的第一代元老,又在晁盖成为带头大哥一事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林冲的断然出手,王伦就不会死;王伦不死,梁山就不会在晁盖、宋江两任带头大哥手里

  • 单刀赴会的故事介绍(三国演义单刀赴会的主要内容概括)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单刀赴会,概括,内容,介绍,故事,主要,三国演义

    单刀会是一段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说的是东吴鲁肃设计,邀请关羽过江赴宴,打算趁机索取荆州。关羽只带着周仓一人,然后单刀赴会。在宴席上,智勇兼备的关羽从容不迫,挫败了东吴的计策,然后安然返回。然而,历史上的单刀会与小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角也不是关羽,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还得从赤壁之战后说起,

  •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要樊於期的人头(怎样说服樊於期甘心自刎)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樊於期,甘心,荆轲,人头,秦王,自刎,说服,怎样,为什么

    樊於(wu)期主动献出自己的人头,客观上是帮助荆轲刺秦王,主观上是报答燕太子丹,他是真的不怕死!大家都熟悉一句俗语,“士为知己者死”,这里的“士”在古代,和战士、勇士、博士里的士并不是一个意思,而是特指贵族中最低的一个阶层。周朝时,最高的统治者为天子。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自家亲戚和功臣,并授予他们公侯伯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什么意思(孙子兵法这句话蕴含的哲理)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法,哲理,蕴含,意思,孙子,什么

    人最重要的是能了解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方能成事。《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在作战中,既了解自己,又了解敌人,作战时就不会有风险而能百战百胜。用国学经典,堪称“四书”之一的《大学》之话来说,就是“知其所止”。“知其所止”,简单地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该在什么地方停止,

  • 鲁提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鲁提辖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例)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鲁提辖,事例,特点,性格,体现,人物,哪些,怎样,一个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其实是两个文学形象,一个是渭州城小种经略府提辖,名叫鲁达。另一个则是五台山出家,二龙山宝珠寺的住持方丈花和尚鲁智深。除了这两个形象而外,书中还隐藏着第三个鲁智深,那就是修得佛道两家正果的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因而,解读“鲁智深”的性格特点,还得从这三个文学形象入手,单讲哪一个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