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国演义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对比(史料上双方各多少)

三国演义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对比(史料上双方各多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394 更新时间:2023/12/24 4:50:59

夷陵之战是刘备由盛转衰的节点,本文不讨论孰是孰非,孰强孰弱,只是简单分析一下,夷陵之战刘备究竟有多少人?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起大军七十万讨伐东吴,连营七百里……最后被陆逊一把火烧个精光。

那么,刘备真的有这么多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道理上来讲,刘备真的有七十万大军,连营七百里,陆逊就算要火攻,需要放多大的火,才能把这么多的营地烧完。

七百里可不是一个小概念,过去有六百里加急,也就是说骑着快马逛刘备军营一圈,至少也要一天。

这么长的时间,刘备就算再傻,应该也能反应过来。那么七百里连营是否为《三国演义》虚构的呢?

在《三国志·文帝纪》提到:“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文帝指的是曹丕,七百里连营的说法,最早来源于《三国志》。《三国志》乃是官方史书,可靠性应该是可以“保证”的。

然而仔细翻一翻《三国志》,竟然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在《三国志·吴主传》记载:“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

除了吴主传,在《三国志·陆逊传》也有提到“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这里刘备的军营大概在四五十座左右,那么如何七百里连营呢?还有就是同样的一本书,关于“连营”的说法为何会有不同的记载,哪个更可信?

《三国志》既然能作为官方史书,通行多年,显然不可能犯“前后矛盾”的低级错误。

夷陵之战双方为蜀、吴两国,显然《吴主传》和《陆逊传》更加值得信任。曹魏毕竟属于第三方,在情报获取方面,大概会有失误吧。

陈寿只是公正的记载,大概在曹丕看来,刘备有七百里连营(军队众多),竟然输给了陆逊,以此来体现自己的英明伟大。事实上不久后曹丕伐吴,同样以失败告终……

夷陵之战在很多人看来,是孙权一方以弱胜强,还以《三国志》来分析,其实双方实力并不差多少。

《三国志》注引《魏书》:“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人家孙权告诉曹魏,刘备出兵四万余人,曹魏一方应该是知道的。还是那句话,这么一点人,有必要七百里连营吗?

再说孙权一方,《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刘备只有四万人,孙权五万,比刘备的人还多。从人数来分析,刘备就算输了也没那么丢人。

最后分析一下,刘备是怎么输的?

假设七百里连营成立,刘备有五十座营,平均每一里设一个营帐,陆逊想要火攻,不可能把所有的营帐都烧掉。但五十余营帐分布在七百里战线,造成兵力分散,很容易给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刘备如此安排并非不知兵,陆逊早期为了消耗刘备(拉长蜀汉补给线),主动让出夷陵以西,刘备军队分布在夷陵山区,可提供扎营的空地很难连成一片。

除了七百里扎营导致兵力分散,刘备伐吴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开始,到结束为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打了整整一年多。

曹刿论战有一句特别经典“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刘备早期一路破竹,本想尽快结束战争,谁想遇到了陆逊这样的“忍者”,双方对峙长达七八个月。

刘备作为进攻方,深入东吴国土,对士气、后勤保障有着极大的考验。陆逊火攻前,刘备军营士气低迷,自然一触即溃……

综合分析,《三国志》“七百里营”、“前后五十馀营”的说法应该都是真的,然而由于刘备兵力少,所以并不存在连营的情况,大概是数万人分散在七百里的战线。

曹丕嘲讽刘备,可能也是如此,但他本人并没有身处战场,充其量也只是纸上谈兵,不了解双方情况,如果让曹丕站在刘备的角度,他又会怎么排兵布阵,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更多文章

  • 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冉闵灭五胡乱华拯救了华夏)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冉闵为何上不了历史书五胡乱华

    冉闵,这是一个历史书不愿记载,教科书不愿意承载的人物。这个如今在网络中被冠以“冉闵大帝”,五胡乱华之时,拯救汉族于危难之际的救世主,却有着极度讽刺的出生。胡人政党后赵明帝石勒击败了冉闵他老爹冉良,拘押之后命石虎收他为养子,冉闵自然成了石虎的干孙子。胡人生存环境恶劣,茹毛饮血。在险恶的生存环境里,人势

  • 海盗是哪个国家的人(加勒比海盗出身的国家)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海盗是哪个国家的人

    2019年底,涛哥我曾去东非的坦桑尼亚钓过鱼,当时就有人问我:在海上有没有遇到过索马里海盗?我说没有啊,然后翻了翻地图,发现我钓鱼那地儿还真是离着索马里不远:红色区域为索马里海盗活动区域,蓝色五角星是我钓鱼的地方索马里海盗在十几年前,到底凶悍到啥程度呢?又干成了哪些大买卖呢?首先,大家目测这

  • 东汉如何走向灭亡(东汉末年是因为什么分了三国)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汉如何走向灭亡

    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之乱,几乎在所有三国爱好者眼里都是乱世开始的象征。毕竟不管是在三国正史还是演义话本的描述中,汉末三国时代那些名噪一时的诸侯们基本上都是从讨伐黄巾军这条道路开始起家的。黄巾军之乱对于三国历史的意义其实有点像RPG游戏中出了新手村后面对的第一个BOSS一样。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去

  • 冥婚是什么意思呀(冥婚习俗在现实生活中有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冥婚是什么意思呀

    何为陋习?陋习往往自古以来就明令禁止,却因为老百姓朴素的心愿而得以存活至今。希望不再有这样的交易,是赤裸裸地将女性的身体与灵魂,放在价格的天平上。王鲁彦的小说《菊英的出嫁》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惨烈的故事,自己十年未见的女儿菊英要出嫁了,正是十七八岁花开的年纪,也是该出嫁了。恰好有媒人来给另一户家的儿子

  • 最后的晚餐恐怖之处在哪些(画中惊现一只手和一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最后的晚餐恐怖之处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所作,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等形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预谋在夜间逮捕他,但是无人带路,计划很难实行。这时候

  • 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让说起提及(五胡乱华真实情况多惨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让说

    有人在分析五胡乱华起因时,都怪曹操做的一件事,是他将胡人迁入中原。这有点像在分析满人入关一般,全怪吴三桂。其实,客观来说,五胡乱华应是一种穷年累月的必然结果。这种说法也许会让人不太舒服,但对比看看晚清,历史从不撒谎。其实,战争从来拼的都是国力。虽然,魏晋流传至今的很多文学作品,让人读后真的会齿颊生香

  • 杜预为什么能进文庙和武庙(同时入选文庙武庙的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杜预为什么能进文庙和武庙

    在明成祖朱棣把诸葛亮请进文庙之前,杜预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牛人。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预。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包括“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杜预

  • 50岁生日叫什么寿(多少岁过生日才称为大寿)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50岁生日叫什么寿

    过去农村一些俗语,没有什么孤僻字,也没有之乎者也,浅显易懂,都是平时人们的口头语言。一些俗语加入了数字后,因时代不同,语境不也不同了,过去农村人能听懂,现在的人要完全弄懂,就有一定的难度,有的人甚至会猜谜语一样。“人生活过六十春,两大喜事五大生”这条农村俗语就是这种类型的俗语。“六十春”不难懂,旧时

  • 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并说明理由(东汉王朝衰败的直接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公元25年,赤眉军拥立汉朝后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刘秀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即位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汉世祖光武帝,改元建武。自此,中国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出现了,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历史上东汉的存在感一直很弱,人们总是说东汉是西汉的延续,又或者说东汉是三国的前戏,原

  • 十六国最后被谁统一了(五胡十六国是谁结束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十六国最后被谁统一了

    五胡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西晋统一的局面被打破,不少北方士族选择衣冠南渡,在南方建立了东晋王朝。至于北方,则先后建立了20多个割据政权。这些割据政权,主要由5大胡人体系组成,他们分别是:匈奴、羌族、鲜卑、氐族、羯族。这里面最活跃的,应该就是鲜卑了。因为鲜卑内部,还分为慕容氏、拓跋氏、段氏、宇文氏等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