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刘禅昏庸为什么没人篡位(诸葛亮为什么不废掉刘禅)

刘禅昏庸为什么没人篡位(诸葛亮为什么不废掉刘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17 更新时间:2023/12/27 4:48:55

刘禅是权力游戏的高级玩家。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以纯熟的手法一步步将权力稳稳当当地收归了自己,并一直将权力牢牢抓在手中,直到亡国。

平稳过渡,重用且限制蒋琬

诸葛亮时期,“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的丞相府成了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因此,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为可能到来的平稳过度做了安排。

一方面,诸葛亮秘奏后主:如果我有意外,蒋琬可以接替我。

另一方面,诸葛亮出征前,以蒋琬为留府长史。也就是让蒋琬留在丞相府处理政务,大事还是要由诸葛亮裁决,但一般事务蒋琬都可以处置。

因此,当诸葛亮去世时,蒋琬仍在丞相府主持工作,丞相府仍能保持运转,过度比较平稳。

为了保持平稳过度,刘禅自然要继续蒋琬接替诸葛亮。

于是,刘禅让蒋琬担任尚书令,“总统国事”。

尚书令,地位不高,在三公之下。东汉时,天子为加强皇权,“政归台阁”,尚书令成为仅对天子负责的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所以,刘备去世前,让尚书令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辅政。只不过,在诸葛亮的安排下,长期驻扎在外地的李严根本难以获得实际权力。

如今,让蒋琬以尚书令的身份“总统国事”,算是回归到东汉“政归台阁”的局面吧!

然而,蒋琬这个“总统国事”是打了折扣的,与当初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

在让蒋琬担任尚书令,“总统国事”前,刘禅先做了另一个动作:升左将军、国舅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

假节督汉中,意义非凡。

刘备时期,刘备自己掌大军于成都,以魏延率领不多的兵力在汉中防御。

诸葛亮时期,锐意北伐,国防体系为“靠前部署”,大军驻屯于汉中。这一局面,直到蒋琬执政后期才改变(大军退驻涪,王平率3万人驻扎汉中)。

因此,车骑将军吴懿假节督汉中,事实上就掌握了大部分军队的统率权。

随即,刘禅又做了另外一个举动:升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此前的尚书令之职,由费祎接替。

如此,蜀汉朝廷的权力格局为:蒋琬为大将军,“总统国事”,但大量军队由吴懿统领,而尚书令费祎则处理大部分政务。

蒋琬、费祎、吴懿,彼此间有上下之分,但仍互为掣肘。

只不过,当时蜀汉群臣都比较团结,彼此各司其职,没有出现明显的争斗。

但是,诸葛亮这样大权在握的人物,从此不再有了。

明升暗降,夺回权力

237年,吴懿去世,平衡的局面一度被打破。

刘禅旋即开始第二波操作。

刘禅升蒋琬为大司马,让他开府治事。

看起来,蒋琬距离诸葛亮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刘禅同时又下达了一份不容拒绝的诏书:魏国大兴土木,对辽东用兵,民怨载道,可能会出大问题,蒋琬立刻进驻汉中,准备待机北伐!

蒋琬去了汉中。

看起来,蒋琬是掌控了汉中的军队,但蒋琬毕竟在军队中没有根基,虽在汉中领军,却缺乏足够掌握力。

另一方面,由于蒋琬远赴汉中,虽录尚书事,但更多的政务已经由尚书令费祎所处置了。

由一件事情,可以看出蒋琬当时地位的尴尬。

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屡屡无功,是因为每次翻越秦岭,补给运输困难。因此,蒋琬决心改走水路,沿沔水下上庸等地,再攻襄阳等地。

朝廷认为不靠谱,便让费祎、姜维前去劝阻。

蒋琬被迫放弃其想法,并上奏天子,改变军事路线:我与费祎商议过了,还是出兵西北!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先攻西北,我退驻到涪,为后路。

蒋琬退到涪的第二个月,费祎成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大司马,总管武事;大将军,统全国的军队。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但毫无疑问,已受大将军分权。“祎当国功名,可比蒋琬”。两人在各方面都已非常接近。

可以说,到此时,蒋琬虽“总统国事”,但刘禅已经能够通过费祎、姜维限制蒋琬,并决定大政了。

当然,还是要强调:当时蜀汉领导层基本上保持了团结,彼此主要以商议方式展开合作,没有发生过分的明争暗斗。

琬卒,禅乃自摄国事。——裴注《三国志.后主传》引《魏略》。

蒋琬去世后,连名义上的“总统国事”之人都没有了。

微妙的平衡

蒋琬去世后,大将军费祎成为群臣之首。

次年,刘禅以姜维为卫将军,录尚书事。

费祎权位在姜维之上,可以限制姜维,尤其限制姜维的北伐规模。

但同时,费祎的地位、影响力,不要说与当年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就跟当初的蒋琬都差距明显。

尽管费祎一心想要做丞相,甚至不惜在“望气者言”的影响下北屯汉寿,但他始终无法“再进一步”,甚至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才获得开府的权力。

费祎任内,董允、陈祗等人在政治上也同时受到重用,姜维在军事上的影响力也随着几次北伐的进行而逐渐提高。

总之,费祎时期,无论是名义上还是事实上,蜀汉朝堂已不再有强臣摄政了。

当然,当时蜀汉重臣的影响力仍然很大,足以限制刘禅。

比如,侍中董允,仍然能以近乎长者的语气劝谏刘禅,并压制刘禅宠幸的黄皓,使黄皓始终不能参与朝政。

此时,重臣不能“大权独揽”,但天子受到重臣的影响也不能肆意妄为,彼此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皇权独揽

费祎去世后,姜维督内外军事,也是唯一一位“录尚书事”的重臣。

然而,姜维的实际权力比之费祎,又更下一层了。

姜维是魏国降将,又常年在外作战,在朝中没有人脉、根基。

因此,姜维的“录尚书事”形同虚设,其在朝的权力反不如陈祗。

陈祗个人威望、实力又远不如蒋琬、费祎,因此,他对内联合黄皓,对外支持姜维,通过获得各方面支持,维系地位。

黄皓由此参与政事,并一步步掌握朝政。

由此,姜维在军队的权力也受到了极大限制!

段谷之役时,姜维约汉中都督胡济,分路进攻。胡济失期不至,姜维大败。

失期不至,军法当斩!

然而,战后,姜维降级,胡济却被提拔为右骠骑将军!

显然,姜维这个都督内外军事,“录尚书事”的大将军,连基本的军事执法权都没有!

到蜀汉后期,尚书令们实际上被架空,没有实际权力,黄皓弄权,而姜维也屡屡受到弹劾,自身难保。

此后的事情,表明了当时蜀汉“谁说了算”。

黄皓与诸葛瞻等文臣联合,企图让阎宇取代姜维,刘禅驳回。

随即,姜维又直谏后主:杀黄皓!

刘禅一言挑明:黄皓不过是帮我跑腿的,何必为难他?

姜维是聪明人,听完这话,不再多嘴,直接远避沓中了。

由此可见:刘禅已经牢牢掌控了一切局势!一切都是他说了算!

有掌权之能,无治国之才

刘禅有夺回权力,掌握权力的本事,却到底还是缺乏治国的能力。

以黄皓为武器,刘禅压制了群臣,掌握了朝政。

然而,缺乏贤臣辅政,“朝无正言,民有菜色”,蜀汉的治理逐渐走向失败!

最后,蜀汉的灭亡,也正是源自刘禅的大权独揽。

魏国发起灭蜀之战前,姜维已经察觉不对,建议:廖化进驻阴平桥头,控制姜维军与汉中的通道;张翼进驻阳安关,巩固汉中防御!

然而,在黄皓的建议下,刘禅没有做出相关部署。

结果,钟会进军汉中时,攻汉、乐两城不下,正是因为阳安关守将出了问题,钟会才夺取汉中。

其后,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群臣商议时,又是刘禅“乾纲独断”,采纳谯周的意见,投降!

到最后,刘禅还是只能去做安乐公了。

在权力控制方面,刘禅是一把好手。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在基本维持稳定的情况下,一步步夺回了权力,其中确有过人之处。

然而,刘禅也确实没有治国的才能。

在他夺回权力后,蜀汉的执政水平与贤臣辅政时期差距明显,并最终亡国。

刘禅是不是庸主?尚可一论。

然而,刘禅,绝不是笨人。

标签: 刘禅篡位昏庸诸葛亮为什么

更多文章

  • 夷陵之战是孙权和谁的战争(夷陵之战前孙权求和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夷陵,孙权求,战争

    刚袭杀关羽之初,孙权还是很嚣张的。北面,孙权一度重新进驻了曹丕放弃的襄阳;西面,孙权把刘璋搬了出来,表为益州牧,进入秭归,做出一副觊觎益州的姿态。不过,当刘备真的要东征时,原本嚣张的孙权却急忙求和!刘备的反应也十分奇怪。一方面,刘备言辞拒绝了孙权、诸葛瑾求和的请求,另一方面,又在攻占秭归后延迟了5个

  • 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守山,兵马,兵力,山海关,吴三桂,多少

    1644年三月初五,驻扎在宁远的吴三桂接到圣旨。崇祯封他为平西伯,令他放弃宁远,火速入京。当吴三桂放弃宁远,开始南进时,或许他还没有意识到:他接下来的这段旅程,对中国的历史有着何等重要的影响。在宁远时,吴三桂的基本军力是:精兵4万,辽民7、8万,“皆耐搏战”。其中,彝丁突骑数千非常强悍,“敌望之辄遁

  •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去守街亭(三国中马谡在街亭败给了谁)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街亭,姜维,马谡,诸葛亮,为什么

    街亭之战中,诸葛亮用马谡为将,一是不无私心,二是低估了作战难度。题中所询问的赵云、姜维,实际上当时不可能被委去守街亭。赵云与邓芝一起,走箕谷道,发起佯攻,吸引曹真的注意力。因此,想要调赵云来指挥街亭之战,诸葛亮还缺一架直升飞机。姜维则是还没有过“试用期”。姜维刚刚降蜀,而且,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降蜀的

  • 秦始皇与隋文帝对比谁的功绩更伟大(你认为谁更厉害一些)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文帝,功绩,秦始皇,对比,厉害,伟大,认为,一些

    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哈特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在这个排行榜上,共有8位中国人上榜,分别是:孔子、蔡伦、秦始皇、毛泽东、成吉思汗、老子、隋文帝、孟子。很明显就能看出,这8人只有2人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也就是秦始皇与隋文帝,可见在外国人心目中,秦始皇与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

  • 明朝云南沐王府是干什么的(沐王府在云南势力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沐王府,云南,势力,干什么,明朝

    从1383年沐英镇云南开始,直到1661年沐天波遇害,沐氏世代镇守云南,历15代近280年。由于世代镇守云南,威权日盛,尊重拟于亲王,因此,虽然沐家的爵位只是黔国公(首代沐英去世后被追封“黔宁王”),但百姓也把他们的府邸称为“沐王府”。究竟是什么样的家族,可以镇云南如此之久呢?沐英本是个苦命孩子,早

  • 刘邦为什么会遭到发小卢绾的背叛(稀里糊涂变成造反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造反者,发小卢绾,刘邦,背叛,变成,遭到,为什么,稀里糊涂

    卢绾,是刘邦的旧友。正因如此,尽管他功劳远不至封王,但刘邦还是“开后门”,给他作了燕王。可是,卢绾最后却依然反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是世交。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相爱”,卢绾和刘邦长大后,也“相爱”。(《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从刘邦布衣时起,卢绾就出入上下,可谓同生

  • 刘备一生真正错过的名将(刘备一生中错过的三大武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武将,名将,一生,错过,真正

    刘备独具人格魅力,善于吸引、团结人才。不过,在创业过程中,他还是与许多优秀的人才擦肩而过。刘备与太史慈,曾有过一场短暂的缘分。193年,孔融被黄巾管亥部所围。由于孔融曾照顾太史慈的母亲,太史慈为报恩,前往解救。太史慈请兵击敌,孔融拒绝,坚守待援。大汗天下,早已分崩离析,谁会来救孔融呢?太史慈遂孤身突

  • 孙传庭怎么会输给李自成的(孙传庭与李自成的决战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孙传庭,李自成,决战,结果,怎么

    《明史》说: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希望。孙传庭曾连灭15股义军,擒获老一代“闯王”高迎祥,与洪承畴等人一起将明末起义打入低潮。即便在大厦将倾的最后时刻,他依然表现出可圈可点的军政素养,给李自成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可是,他最终还是连续大败于李自成,兵败身死。这是为什么呢?1636年,孙

  • 为什么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王朝(南京经历了几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朝代,南京,王朝,经历,短命,定都,为什么

    定都南京的王朝都不长久?这或许是一个错觉。只能说,定都南京的王朝,因条件所限,上限有限。自东吴建都于建业以来,直到民国,南京常作为首都。立都与南京的王朝、政权,似乎都不长久。上图截取的是以南京(或者曾以南京)为都城的主要政权国祚(如南明弘光政权这种被”秒灭“的政权就不计入了),确实国祚都不算长。对此

  • 清军衣服上兵卒勇什么意思(兵和勇有什么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军,兵和勇,意思,衣服,不同,什么

    大清的军队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兵”。也就是是常备的正规军,也称为经制兵。主要是八旗和绿营。另一类是所谓“勇”,是在一定地区由地方临时招募的部队。历朝历代,都有常备兵和临时兵。一般情况下,正规军、常备兵是主要国防力量,是顶梁柱,临时招募的部队,一般是辅助的。可是,清代,很长时间内,临时工撑起了大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