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何不复国(司马睿为什么能建立东晋)

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何不复国(司马睿为什么能建立东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76 更新时间:2024/1/24 13:25:48

西晋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司马越击败诸王,取得了最后胜利,以太傅录尚书事的身份掌控西晋政事。306年晋惠帝中毒死后,司马越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次年改年号为永嘉。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越上书,奏请让安东将军兼徐州诸军事司马睿出镇建邺,其时王导为司马睿的司马,两人遂一起渡江赴任。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他的祖父是琅琊王司马伷,而西晋的皇帝是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这一脉传下来的,所以司马睿在司马家族中属于旁支,地位并不高。王导则是琅琊王氏掌门人王衍的从弟,同样并非家族中最重要的人。

但此时,司马越掌权,为了招揽名士,装点门面,重用琅琊王氏的王衍,两人结成了同盟,可以说王衍便是司马越权力集团中的二把手。因此,司马睿和王导作为“自己人”,也受到了重用。

同时,司马睿继承了祖上的琅琊王爵位,封国就是琅琊,而琅琊王氏是当地的门阀大族,双方相互依靠,互为助力,因此司马睿和王导幼年时关系便很好。

司马越派司马睿出镇建邺,目的是为了让他为自己筹集粮草,同时作为万一将来作战失败的一个退路,只是后来司马越死在了项城,并没有来得及退到建邺。

而王衍打算将司马越的遗体运回东海过安葬时,路上又被石勒伏击,王衍被杀,司马越的灵柩也被焚烧。

在司马睿来南方之前,为西晋管理江东地区的人是陈敏。原来,西晋灭掉东吴之后,当朝者认为“吴人清锐,易动难安,”所以是一个多事的地方,很难管理。

晋武帝司马炎晚年曾想封一个幼子镇守江东,但大臣们以为必须派一个“壮王”才能胜任。八王之乱前夕,吴王司马晏才受封,但并未之国。

为了防备吴人造反,西晋以东南六州将士守江表,但随着八王之乱的进行,部队陆续被调离,这样一来,江东地区既没有“壮王”镇守,又无重兵镇压,江东几乎成为无主之地。

到了八王之乱后期,江东的士族知道西晋已经靠不住了,他们急需一个像孙策孙权兄弟这样的人物来号令江东,以保障他们的家族利益。

但是遍观各大家族,却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人来,于是他们决定拥护朝廷派来的陈敏,毕竟陈敏代表着正统,名正言顺。

与此同时,司马越也在联系陈敏,希望可以借助他的力量来帮自己消灭刘渊、石勒等对手。

然而,在这种形势下,陈敏膨胀了,他过江之后,既排斥江东的门阀士族,企图独霸江东,又自加九锡,声称要迎奉惠帝,与司马越争雄。

这样一来,江东士族和司马越都不能容忍陈敏,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推翻了陈敏,陈敏兵败后被杀。

从陈敏的兴败过程可以看出,此时的江东士族由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需要寻求一个强有力政权的庇护,而当这个政权不能保护他们的家族利益时,他们就会团结起来推翻他,然后再继续寻找下一个人选。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司马睿出镇建邺,其身上不仅担负着司马越的重望,还承担着江东士族的希望。然而,司马睿刚到建邺的时候,其实并不受江东士族的重视。

根据《晋书》记载,司马睿“徙镇建邺,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而司马睿也没有坐镇江东,稳定局势。

司马睿过江两个月后,恰好西晋的一位太妃过世,司马睿居然还回去奔了个丧,去了一个多月才回来,可见当时他在不在建邺其实区别不大。

但是,同行的王导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看到“吴人不附”的局面后,十分焦急,于是与堂兄王敦商量出了一个办法。

在三月上巳节的时候,王导准备了威仪十足的仪仗队,让司马睿乘坐肩舆出行,吴人见到之后都很惊讶,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司马睿出行,于是纷纷在路两侧拜倒,史书称“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不过此事存疑,此时司马睿已经渡江半年有余,江东士族绝不会对他一无所知,绝不至于在路旁看到之后才纷纷拜服。

但故事情节虽不可信,但其反映出来的当时司马睿在江东的地位,以及吴人的猜疑心里,应当接近事实。

名分既定,司马睿在王导的帮助下,一面接纳南渡的侨姓家族,一面拉拢本地的江东土姓家族,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各方利益的代言人。

而经历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后,司马炎这一脉的人几乎被屠杀殆尽,司马睿这个原本是旁支的司马氏子孙,反倒成了皇室血脉最厚的人之一。

在八王之乱的前中期,主要是司马氏诸王之间的对抗,而到了后期,主要是成都王司马颖和东海王司马越的对抗,他们各自在诸胡族之中交结党羽,借助其力量攻击对手,可以说是引胡人入中原的罪魁祸首。

等到八王之乱结束后,刘渊、石勒成为北方大乱斗的最终胜利者,313年晋憨帝被俘,西晋灭亡。而司马睿则在南方站稳了脚跟。

当时的司马睿还未称帝,但刘渊、石勒也忙于对付北方的各种反对势力,对付族内残酷的权力之争,无暇顾及尚在建设的、十分脆弱的江左政权。

但是江东各大家族也都明白,一旦刘、石取得胜利,结束了内部争斗,北方局势稳定下来,那么下一步必然要对南方用兵,可以说他们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军事压力。

而南渡的侨姓家族,则与北方各政权有着难以化解的仇恨,因为其家人大多为胡人所杀,国家为胡人所灭,无论是感情上还是道义上,都与之势不两立。

既然有了共同的敌人,那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们达成了一致。然而,他们还需要有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只有这样才能团结所有的人,统一号令,抵御外侮。

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身为皇室宗亲、镇守建邺的司马睿了。于是在317年,西晋宗室与南北大族共同拥戴司马睿为晋王,第二年正式称帝,建立东晋,史称晋元帝

事实证明,吴人的选择是正确的。66年之后,前秦苻坚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八十万大军进攻南方,而在东晋朝廷的统一指挥下,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前秦,保住了他们的利益。

设想如果不是他们当初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那么当苻坚大军来进攻时,有可能阻挡得住吗?而苻坚大军一旦打到江南,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综上所述,因为北方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胡人政权逐渐兴盛,身在江东的吴人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自己,那么其家族利益将得不到保障。

为此,他们选择了具有西晋皇室血脉的司马睿,并与南渡来的侨姓家族联合,建立了一个能够保障自己家族利益的政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特殊形势下建立的政权,并没有经过战争,司马睿的皇位不是打下来的,而是各大门阀士族共同推荐得来的,所以东晋从建立之初,就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门阀政治,而不是皇权政治。

在东晋,皇帝只是门阀家族利益的代言人,皇权甚至不能凌驾于士族特权之上,这种政治形态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之后的宋齐梁陈,还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更多文章

  • 正史上汉昭帝刘弗陵是个怎样的人(汉昭帝生平资料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正史,刘弗陵,生平,汉昭帝,简介,资料,怎样

    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小儿子。他是一个极其幸运,也极其聪明的皇帝,只可惜英年早逝。刘弗陵的出生极其具有传奇色彩,正史中记载他的母亲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才生下他,而此时他的父亲汉武帝已经62岁了。老来得子,汉武帝当然非常高兴,对怀胎14个月这件事,他不仅不怀疑,而且觉得是一个很祥瑞的事情,因为传说

  • 李世民为什么宠爱高阳公主(唐太宗和高阳公主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公主,高阳,李世民,唐太宗,宠爱,关系,为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有21个活下来的公主,其中最受他宠爱的,自然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四位公主。但除此之外,在其他庶出的公主之中,李世民最宠爱的莫过于十七女高阳公主。高阳公主出生时间未见于史料记载,但根据估算,约在武德九年或贞观初年,也就是说当高阳公主稍稍长大的时候,李世民已经稳坐皇帝宝座了。因此高阳公主得以经常

  • 吕布为什么害怕张飞(吕布后来忌惮打不过张飞了)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吕布,张飞,忌惮,害怕,后来,为什么

    要说论武艺,吕布绝对不怕张飞,只怕比张飞还要稍强一点。但是,每次吕布见了张飞,都有些发怵,根本原因在于张飞瞧不起吕布,并且丝毫不给他留面子。张飞和吕布第一次相见,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吕布镇守虎牢关,公孙瓒自不量力挑战吕布,结果差一点被杀死,危急时刻,张飞出手。《三国演义》中写道,“傍边一将,圆睁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李世民为啥不选李恪)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恪,李世民,儿子,为啥,到底

    吴王李恪其实资质平平,并无特别出彩之处,之所以他在后世史书中多次出现,其大半原因倒是因为他冤死于长孙无忌之手,一小半原因则是因为他的弟媳妇武则天。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生母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李恪出生于619年,即武德二年,这一年李唐王朝刚刚建立,四周强敌环伺,谁也不知道唐朝能够存在多久,

  • 清皇陵为什么会分东陵和西陵(东陵西陵为什么隔这么远)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陵,皇陵,分东陵,为什么,这么

    就像一个王朝很难实现父传子一脉到底的愿望,各个王朝的皇帝死后想要葬在一起,似乎也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西汉9位皇帝都葬在“五陵塬”上,但汉文帝的霸陵和汉宣帝的杜陵却不在其中。唐朝21代皇帝,但关中十八唐帝陵中,加上武则天也只埋葬了19位皇帝,唐昭宗李烨的和陵和唐哀帝李柷的温陵也不在其中。明朝十六帝,

  • 唐朝李承乾的后代简介(历史上李承乾有几个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李承乾,简介,后代,历史,儿子,唐朝

    李承乾虽然被唐太宗废为庶人,但他的孙子却在唐玄宗时期做到了宰相,并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李承乾得以陪葬昭陵,算是了了李承乾的一桩心愿。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有14个儿子,但嫡子只有三个,即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其中,李承乾还是李世民的长子,所以作为嫡长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很快就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对

  • 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见死不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水师,马尾海战,福建,全军覆没,见死不救,北洋,为何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的表现简直让人喷饭,镇南关大捷以后,李鸿章主动跟法国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事儿可能自打有人类以来,没有第二个国家做得出来。在陆战上已经取得了几次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不平等条约?刚打出来的民族自信心,一眨眼功夫又被李鸿章搞没了。以至于左宗棠拍着桌子大骂: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

  • 汉武帝的钩弋夫人是谁(汉武帝为何赐死钩弋夫人)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武帝,夫人,赐死钩弋,为何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在征和二年(前91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这场祸乱涉及到了汉武帝最宠爱的皇后和太子刘据。这两母子在这场祸乱中丧失了生命,汉武帝也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亲人,如果没有巫蛊之祸的发生,就不会有后来的钩弋夫人和刘佛陵的什么事。钩弋夫人的出场具有神话色彩,传说

  • 三国正史周瑜和诸葛亮谁厉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周瑜,诸葛亮,正史,厉害,三国演义

    其实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喜欢周瑜的会觉得周瑜更胜一筹,真懂诸葛亮的,便会觉得诸葛亮更厉害一些。从陈寿写的《三国志》来看,我们就能知道,在他心目中,诸葛亮是远胜周瑜的。因为他给诸葛亮单独列传了,而周瑜的传记却跟鲁肃、吕蒙挤在一起。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陈寿看来,周瑜的实力和鲁肃、吕蒙是相当的,却

  • 历史上李承乾有几个儿子(唐朝李承乾的后代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承乾,简介,后代,历史,儿子,唐朝

    李世民对老爹李渊的儿子们够狠,对兄弟的儿子们也够狠,采取了赶尽杀绝的方式。可是对自己的儿子,他却下不去手。太子李承乾脑子发昏,居然发动了叛乱,最终被李世民镇压。按照罪责,李承乾必死无疑。可是李世民舍不得啊!他含着泪把那帮支持李承乾叛乱的大臣都给杀了,唯独放过了李承乾。别以为李承乾有啥好日子过,死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