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李世民为啥不选李恪)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李世民为啥不选李恪)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68 更新时间:2023/12/9 9:23:33

吴王李恪其实资质平平,并无特别出彩之处,之所以他在后世史书中多次出现,其大半原因倒是因为他冤死于长孙无忌之手,一小半原因则是因为他的弟媳妇武则天。

李恪表现并不优异,反而劣迹斑斑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生母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李恪出生于619年,即武德二年,这一年李唐王朝刚刚建立,四周强敌环伺,谁也不知道唐朝能够存在多久,会不会像其他势力一样旋生旋灭。

对唐高祖李渊来说,此时谁能为他保住大唐江山,谁就是他最为倚重的人,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李世民。

因此,李渊虽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对李世民也极尽拉拢之能事,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封李世民的儿子们。

比如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一出生就被封为恒山王,嫡次子李泰被封为宜都王,李恪也不例外,在他两岁时被祖父李渊封为长沙郡王,授湘州刺史,显然这个刺史只是挂名而已。

公元625年,李世民在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等一系列官职的基础上,晋升中书令,达到了其官职的顶峰。

中书令责任重大,甚至超过了尚书令,担任过此职位的比如东晋的谢安、隋朝的杨素等等。

李恪也跟随父亲的职位提升,被授梁州刺史,改封汉中郡王。汉中当然比长沙重要,所以汉中郡王的地位也略高于长沙郡王。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后即逼迫李渊禅位,登基称帝。

李恪的身份从皇孙变成了皇子,爵位也随之提升,627年,李恪被封为汉王,从郡王提升为亲王。第二年又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

这个时候,李恪虽然爵位和职位经过一系列提升,但年仅十岁,还谈不上有什么政绩可言。

但按照隋唐时候的规矩,皇子只要被封为秦王,就必须要就藩,也就是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去生活。然而李世民对李恪非常疼爱,以其年纪尚小为由,将他留在了长安。

其实,李世民的这个理由是很牵强的,汉文帝刘恒8岁受封代王,年纪比李恪更小,但也不得不到代国就藩。当然,刘恒不受刘邦喜爱也是事实。

李恪既然没去就藩,那么益州的事务谁来负责呢?这里就要解释一下唐朝的大都督究竟是个啥了。贞观初年,唐朝共有41处都督府。

每个都督府下面,又管辖着几个州府,都督府的长官分为三等,分别是上都督、中都督、下都督,掌管地方军事大权。而大都督就是管辖这些都督的职位,权力极大。

由于大都督的位置太过重要,所以通常不交给外人,而是由皇帝的兄弟或者儿子担任,就比如李恪这样的,年仅十岁就担任了益州大都督。

十岁的孩子当然不能处理军务,所以朝廷又给大都督配备了一个辅助,叫做大都督长史,地位相当于州府的刺史。而李恪的辅助,益州大都督长史,就是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

所以,李恪在长安做益州大都督,而高士廉则在益州替李恪处理一切事务。高士廉的能力不用多说,把益州治理得有声有色,但这其实和李恪没有半毛钱关系。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中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又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翻遍史书,对李恪的评价就这么一句,但这句话是在太笼统了。

所谓“有文武才”,具体指的是什么?李恪做出了哪些政绩?史书中并没有提及,这并非写书之人忘记了。

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迁襄州刺史,以善政闻,玺书劳勉,百姓为之立碑”。第十子徐王李元礼,“转绛州刺史,以善政闻,太宗降玺书劳勉,赐以锦彩”。

第十三子郑王李元懿,“累授绛州刺史,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高宗嘉之,降玺书褒美,赐物三百段。”可见,如果李恪有突出政绩的话,史书中断然不会没有记载。

倒是关于李恪的劣迹,史书倒有明确记载。根据出土的李恪墓志记载,“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恪在做齐州刺史时,年轻气盛,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遭到了朝廷大臣们的弹劾。

贞观十年,李恪从蜀王改封吴王,并被任命为潭州都督,但是却没有赴任。贞观十一年,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都督。这个时候,李恪已经19岁了,于是出京赴任。

但在安州时,李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坐与乳媼子博簺”。“博簺”是指赌博,意思是李恪多次外出打猎,踩坏了庄稼,还和乳母的儿子赌博,被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知道后大怒,罢免了李恪职务,降安州刺史,削封户三百。此时距离李恪到任还不足一年。

贞观十二年,李恪又一次被任命为安州都督。临行前,李世民怕李恪再犯老毛病,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告诫他,告诫他“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此外,李世民还让直臣权万纪担任李恪的长史,以时常劝诫他。

不知道是李世民的《诫子书》起了作用,还是权万纪的刚直起了作用,之后史书中再未见到李恪犯错的记载,当然也没有政绩方面的记载。

倒是权万纪因此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在另一个儿子李祐不太长进时,又调权万纪去人李祐的长史,结果李祐谋反,白白搭上了权万纪的性命。

李恪死于长孙无忌之手,海内冤之

李世民登基之后,即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在贞观十六年,李承乾意图谋反,事情泄露,被废为庶人。之后,李世民本欲立嫡次子李泰为太子,但经过褚遂良等人的劝解,觉得如果李泰将来当了皇帝,只怕自己的其他儿子性命不保,因此最终决定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

在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李世民经过观察之后发现,李治性格柔弱,似乎不能担当其大唐帝国统治者的重任,又想改立吴王李恪,于是就与长孙无忌商量,便有了以下这番对话。

李世民“疑太子仁弱”,就对长孙无忌说:“李治懦弱,恐怕不能守江山社稷,怎么办?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想立他,如何?”

长孙无忌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李世民就问:“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吗?”

长孙无忌说:“太子仁厚,确实是守成之主,况且储位这么重要,怎么能换来换去呢?请陛下三思。”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李世民打消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

如果不看前因后果,这段话的确很容易让人觉得李恪比李治优秀,李世民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只是因为长孙无忌反对才作罢。

但实际上,史书中有交待,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下令选良家女充实东宫,李治得知消息,派左庶子于志宁推辞掉了,对此,李世民觉得李治“仁弱”,而李恪在这方面“英果”。

因此就和长孙无忌发了发牢骚,也就随口这么一说,要不以李世民的性格,怎么会因为长孙无忌一反对就放弃了呢?

再者说,李承乾也好,李泰也好,李治也好,这哥仨都是长孙皇后所生,是李世民的嫡子。按照古代的继承制,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李承乾被废之后,有这个资格的就剩李泰和李治了,李世民选来选去,也只是在这两个人之中打逛。

李恪虽然是李世民第三子,但却是庶子,除非李泰和李治也死了或者因谋反被废,否则李恪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尤其是在经历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更是深知,如果立庶子为太子,必然引起兄弟相残,玄武门之变的惨剧很可能会再次上演,他又怎么可能明知故犯呢?

因此,李恪从来都没有成为太子的机会,他并不是与皇位失之交臂,而是从未接近过。

649年,李世民驾崩,临死前曾特意嘱咐李恪,“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子能忠孝则善矣。

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

夫为臣子不得不慎。”这就是赤裸裸的告诫李恪,要守臣子之礼,不要有什么想法,要是妄想图谋不轨,马上就会有人铲除你。

李世民的想法,可能是出于保护李恪,他怕李恪不服李治而生出夺位的想法,导致兄弟骨肉相残。李恪倒是听他的话了,但却有人不肯放过李恪。

这个人并不是李治。李治继位时,李承乾、李宽已死,李恪就是李治在世最为年长的兄长,因此李恪被授开府仪同三司,官拜司空,并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职。不久之后,又被改封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第二年又加授太子太师。

可以说,李治对李恪还是不错的,但长孙无忌并不这样想。在之前和李世民的谈话中,长孙无忌知道自己已经深深地得罪了李恪,为了防止遭到报复,必欲除之而后快。很快,机会就来了。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房遗爱谋反案事发,房遗爱为活命想效法纥干承基,遂长孙无忌心意而诬告李恪谋反。李治曾经哭着为李恪求情,但崔敦礼反对后,李治就没有再坚持。

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其子流放岭表,其女被罚守献陵。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以后长孙无忌果然被灭族。

据《册府元龟》记载,案发后,李治问房遗爱:“朕与你是亲戚,你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回答说:“臣包藏祸心,的确该死,但我告发吴王李恪,希望借此赎罪。就像贞观年间,纥干承基、游文芝告发侯君集、刘兰,先帝不仅免除了他们的死罪,还给他们加官进爵。”

但李治回答说,“卿承籍绪馀身尚公主,岂比承基等?且告吴王反事,无乃晚乎。”于是,房遗爱“遂服罪”。

综上所述,李恪在世时,他的表现其实并无太过优异之处,至少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他的死,却的的确确是因遭受长孙无忌的陷害。而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武则天逐渐攫取了权力,并最终连废李显、李旦两位皇帝,自己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因此,很多人就会这样想,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的阻拦,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的陷害,那么李恪是不是有可能登上皇位呢?如果李恪当了皇帝,还会有武则天乱政的事吗?大唐王朝会不会一直兴盛下去?

自古以来,称中国最强莫过于汉唐,出于对唐朝的维护,很多人对其中武则天称帝这段历史感到惋惜,他们认为如果是李恪当了皇帝,而不是“仁弱”的李治,那么历史或将改写。

因此,在同情李恪冤死的同时,也不免深深地怀念这位“可能改写大唐历史的人”。

标签: 李恪李世民儿子为啥到底

更多文章

  • 清皇陵为什么会分东陵和西陵(东陵西陵为什么隔这么远)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陵,皇陵,分东陵,为什么,这么

    就像一个王朝很难实现父传子一脉到底的愿望,各个王朝的皇帝死后想要葬在一起,似乎也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西汉9位皇帝都葬在“五陵塬”上,但汉文帝的霸陵和汉宣帝的杜陵却不在其中。唐朝21代皇帝,但关中十八唐帝陵中,加上武则天也只埋葬了19位皇帝,唐昭宗李烨的和陵和唐哀帝李柷的温陵也不在其中。明朝十六帝,

  • 唐朝李承乾的后代简介(历史上李承乾有几个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李承乾,简介,后代,历史,儿子,唐朝

    李承乾虽然被唐太宗废为庶人,但他的孙子却在唐玄宗时期做到了宰相,并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李承乾得以陪葬昭陵,算是了了李承乾的一桩心愿。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有14个儿子,但嫡子只有三个,即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其中,李承乾还是李世民的长子,所以作为嫡长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很快就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对

  • 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见死不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水师,马尾海战,福建,全军覆没,见死不救,北洋,为何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的表现简直让人喷饭,镇南关大捷以后,李鸿章主动跟法国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事儿可能自打有人类以来,没有第二个国家做得出来。在陆战上已经取得了几次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不平等条约?刚打出来的民族自信心,一眨眼功夫又被李鸿章搞没了。以至于左宗棠拍着桌子大骂: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

  • 汉武帝的钩弋夫人是谁(汉武帝为何赐死钩弋夫人)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武帝,夫人,赐死钩弋,为何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在征和二年(前91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这场祸乱涉及到了汉武帝最宠爱的皇后和太子刘据。这两母子在这场祸乱中丧失了生命,汉武帝也失去了两个最重要的亲人,如果没有巫蛊之祸的发生,就不会有后来的钩弋夫人和刘佛陵的什么事。钩弋夫人的出场具有神话色彩,传说

  • 三国正史周瑜和诸葛亮谁厉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周瑜,诸葛亮,正史,厉害,三国演义

    其实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喜欢周瑜的会觉得周瑜更胜一筹,真懂诸葛亮的,便会觉得诸葛亮更厉害一些。从陈寿写的《三国志》来看,我们就能知道,在他心目中,诸葛亮是远胜周瑜的。因为他给诸葛亮单独列传了,而周瑜的传记却跟鲁肃、吕蒙挤在一起。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陈寿看来,周瑜的实力和鲁肃、吕蒙是相当的,却

  • 历史上李承乾有几个儿子(唐朝李承乾的后代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承乾,简介,后代,历史,儿子,唐朝

    李世民对老爹李渊的儿子们够狠,对兄弟的儿子们也够狠,采取了赶尽杀绝的方式。可是对自己的儿子,他却下不去手。太子李承乾脑子发昏,居然发动了叛乱,最终被李世民镇压。按照罪责,李承乾必死无疑。可是李世民舍不得啊!他含着泪把那帮支持李承乾叛乱的大臣都给杀了,唯独放过了李承乾。别以为李承乾有啥好日子过,死罪可

  • 嘉庆皇后儿子为什么没继位(为什么不立自己的孩子为皇上)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皇上,皇后,继位,嘉庆,孩子,儿子,为什么,自己

    嘉庆二十五年,仁宗皇帝在避暑山庄突然驾崩,文武大臣顿时乱作一团,皇帝死了当然是件大事,但更大的事是尽快拥立新君,一天都耽搁不得。但是,清朝有一个特点,从雍正朝开始,他是没有太子的,采取的是秘密立储的方式。皇帝想让哪个儿子将来接替皇位,并不是将其立为太子,而是写一份诏书,诏书中说明自己死后由某某继任皇

  • 朱元璋在马皇后死后为啥没立皇后(马皇后与朱元璋谁先死)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马皇后

    现代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拿现代人的观念,去推断历史人物的想法,比如某位皇后去世后,皇帝没有再立皇后,统统将其归纳为皇帝皇后夫妻情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即便在现代社会中,妻子去世后丈夫不再娶,也会有各个方面的原因,比如财产问题,比如孩子问题,等等,未必一定就是因为太爱亡妻。同样,古代男人也是

  • 南宋最杰出的皇帝是哪个(南宋时期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皇帝,时期,南宋,杰出,作为,哪个,比较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南宋的皇帝是一群享乐的自我催眠主义者。但有一位南宋帝王,可以说是赵家少有的明君能人,胸怀抱负而不得,他就是宋孝宗赵昚,史称“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是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公元1162年,80多岁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太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

  • 林冲武松鲁达哪个官职更大(林冲教头相当于什么官衔)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官衔,教头,松鲁达,官职,林冲武,相当,哪个,什么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武松是都头,鲁达是提辖,这三个人的官职都很低。先说一下“八十万禁军”。北宋时的禁军,其实就是指国家正规军,并非保卫京师或皇宫的皇帝私军。这是因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以禁军统领的身份,在禁军的拥护下,发动了陈桥兵变,当上的皇帝。赵匡胤吸取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决心将天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