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元璋赐给谁免死铁券(免死铁券为什么那些功臣不用)

朱元璋赐给谁免死铁券(免死铁券为什么那些功臣不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217 更新时间:2023/12/24 9:20:27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曾赐铁券,功臣凭铁券,可免死若干次。

然而,这些拿到“免死铁券”的功臣,却大多没有真的“免死”。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免死铁券

洪武二年,朱元璋想要大封功臣,经商议,准备推行“铁券”。

“铁券”,并非朱元璋“原创”,而是已有了悠久的历史。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古代流行的特权思想。

“首创”铁券的,正是前一位以屠戮功臣著称的开国之君——刘邦

此后,直到唐朝,“铁券”都是历代恩赏功臣的常见手段。

只不过,由于唐末五代时,朝廷颁赐铁券过滥,权威性大大降低,没有人再相信这玩意真能“免死”了,所以,宋元之时,不再颁赐了(不过,与宋对峙的辽、金仍有颁赐)。

所以,朱元璋欲作“铁券”时,“铁券”失传已久,手头上却没有模板。

最后,朱元璋通过吴越王钱镠的后人,找到了当年唐昭宗赐给钱镠的免死铁券,以此为范本,制作了大明的铁券。

朱元璋命人作了97副铁券,各分左右,左边的颁给功臣,右边的藏在内府,有事情时合到一起,以此取信。

铁券中,记录了功臣的履历,以记其功,又写明了免罪、减禄的规定,以防其过。

铁券赐给了谁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

公: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

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洪武二十五年,改制铁券,赐公傅友德,侯王弼、耿炳文、郭英以及已故的徐达、李文忠、吴杰、沐英,共八家。

铁券中,承诺了一定的免死次数。

其中,“免死”次数最多的是徐达。徐达本人可以免死三次,其子可以免死二次。

而李善长得到的承诺是:本人免死两次,子免死一次。

然而,大家都知道,拿到铁券的人,许多最后都没有真的能够“免死”。

难道朱元璋的承诺就是一纸空文吗?

空文谈不上,但朱元璋的“免死”,是有前提的。

谋逆不宥

在明代铁券中,有的铁券上有“谋逆不宥”、“除谋逆罪外”等字样,有的铁券上则没有明写。

比如,朱元璋给刘基孙子的承诺是:若非谋逆,其余杂役死罪,免一死。

然而,不论是否明写,“谋逆不宥”,都是古代免死制度的基本前提。

颁赐铁券,目的是为激励功臣继续为皇家效力,如果你触犯皇权,那就对不起了,不能免死!

所以,朱元璋要弄死功臣时,只要牵扯到谋逆之罪,那就可以不受到什么免死次数的限制了。

胡惟庸案中,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郑遇春、黄彬、陆聚等,“皆同时坐惟庸党死”。

后来,李善长以及“蓝玉案”中牵连的功臣,无不因“谋反”罪而被干掉。

然而,安上谋逆罪名,并不是剪除“免死”功臣的唯一方法。

积分

颁赐“铁券”后,朱元璋又发布了“铁榜”。

比如:功臣的家奴仆人犯法,功臣要马上治罪,如果你不即使治罪,“比同一死折罪”,要剥夺你“免死”一次。

又比如:如果功臣私以财物结交将领,或者抢占官民的山场、湖泊等,”初犯、再犯免死附过,三犯准免一次“,也要消耗到”免死“次数。

所以,如果功臣老是犯事,即便不是死罪,也要消耗掉”次数“,”细故“多了,也是要被干掉的。

所以,冯胜、傅友德等功臣,都因“细故”,被赐死。

直接消耗“免死”特权

有的功臣,没有留下什么谋反的把柄,也没有太多“细故”被抓,是不是就安全了呢?

不一定。

朱元璋还能找到借口,直接减少你的“免死”特权。

比如,汤和,因为屡建战功,到洪武十一年时,由侯晋升为公,可以更换铁券。

这本来是件好事。

然而,朱元璋见到汤和后,“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把当年在常州时的过失数落出来,记录到券上,“消耗”掉他的免罪次数。

常州时的罪过,是当年创业早期的事情呀!这都过去多少年了呀!

还好,汤和运气不错,后来到底还是小心翼翼,得以善终。

不过,这也说明,不管你的铁券上说你有多少次免死次数,朱元璋要弄你时,总有办法把你的“次数”填满。

也有“铁券”能保命

当然,确实也有过靠“铁券”保命的记录。

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在靖难之役中坚决抵抗燕王。

朱棣取胜后,徐辉祖独守父祠,绝不相迎。

朱棣让人审其罪状,徐辉祖只书写其父亲的功勋及铁券中免死的语句。

朱棣大怒,但也没有办法直接处死他,只好削爵、软禁。

此后,朱元璋所赐的铁券,又保过一些功臣后人的命。

比如,沐英的后人沐朝弼,就因罪“诏狱论死”,但因铁券的庇护,保住了他一条姓名。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徐辉祖的妹妹正是朱棣的皇后,沐朝弼更是世代坐镇云南,影响颇大。

铁券能保住他们,很可能是因为天子有其他顾虑,铁券,只是给了天子一个台阶罢了。

总的来说,所谓“铁券”,是天子统治天下的手段而已。

承诺“免死”,是通过给予特权地位,笼络功臣群体,巩固统治集团。

弄死“免死”者,是为了排除皇权威胁,也是为了巩固统治。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天子要臣子死时,曾经的海誓山盟,丹书铁券,都毫无意义。

标签: 死铁券功臣朱元璋那些为什么不用

更多文章

  • 少林寺方丈是谁(释永信是中国现在的少林寺方丈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中国,现在

    大部分认为佛门出家人该有的样子是"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他们不慕女色、权钱、酒肉,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清贫生活。少林寺作为"天下第一名刹",其弟子更应当是佛门代表,怎么能席卷进俗世商业化的浪潮,赚大钱呢?但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就"逆"了我们的想法,将"佛门净土"商业化了。释永信何人?他出生安徽,俗名刘

  • 西路军女战士是哪里人(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家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西路军,战士,哪里人,最后

    被敌人抓去做三年小妾,逃出后红军却不要她,前夫后来是副国级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1936年的时候,接到了中央的命令,到黄河那边进行作战,当时歼灭的敌人大概有三万多人。可以说西路军是孤军奋战,宁死不屈。这在咱们的中国革命历史中也创下了辉煌的战绩。在西路军中有一名老红军,她叫王泉媛,是一名女战士。王泉媛的

  • 红楼梦薛宝钗的结局(薛宝钗最后是嫁给了贾雨村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红楼,梦薛宝钗,贾雨村,结局,最后

    红楼未完,没有结局。钗黛二人,作为曹公笔下的两大女主,各与贾宝玉有一段缘分,但两人结局却扑朔迷离,至今没有统一答案。那么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真实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先说黛玉,有说她自缢而亡,有说她沉湖而死,有说她泪尽而逝的,究竟哪种结局最靠谱,哪种结局最符合曹公本意呢?黛玉前世是绛珠仙子,下世是为还神

  •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及其作用)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节气,内容,意义,作用,具体,中国,二十四,及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与

  • 高宠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吗(历史上高宠真的存在吗 )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杂谈

    高宠这个人比较有名,在岳飞传里,他若是第二,没有敢称第一。不过可怜的是,此人虽然武艺高强,却是昙花一现。和牛皋结拜之后,枪挑十一辆滑车,最后终因战马体力不支,而被滑车碾压。让人感到可惜。那么高宠英年早逝是不是嫉贤妒能。按照刘兰芳的评书所说,有这个可能。那高宠本是后周大将高怀德的后代,高怀德因为武艺高

  • 张爱玲简介及生平事迹介绍(其个人资料及人生经历概括)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生平,张爱玲,事迹,简介,概括,资料,介绍,人生,经历,个人

    喜欢一段话:“爱是一生的磨难,只是因为,你想让风停步,想让云落下,想把山搬走,想让一个人长久地留在你的生命里。”简单点就是,爱而不得,最折磨人。要说起最爱而不得的人,莫过于民国才女张爱玲。她生性敏感,感情细腻,却总是因爱而深深受伤。童年期母爱的缺失,少女时父爱的偏离,成年后爱人的背叛,老年时爱无所依

  • 孙科是谁的儿子(国父孙中山儿子孙科简历及生平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科,国父,简历,生平,简介,孙中山,儿子

    “随我前往台湾,日后反攻大陆!”1949年,随着蒋介石一声令下,国民党残余部队迅速退往沿海。台湾海峡附近一下子热闹非凡,一批批军人登船撤退,呼喊声此起彼伏国民党高官的待遇要高一点,他们乘着游艇、飞机等向对岸进发。然而也有不少人拒绝跟着蒋介石赴台,孙科便是其中的一位。显然,作为孙中山独子的他有自己的想

  • 曹丕曹植夺嫡之争过程(曹丕和曹植争皇位世子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丕曹,皇位,世子,曹植争,过程,故事

    每一场争斗,最后都会有胜负的区别,尤其是在皇位争夺这种残忍的斗争中,更是显得十分明显。而一旦这场争斗失败的那个人,结局通常都会很悲惨,历史上从来都是如此,成王败寇,哪怕是亲兄弟之间,也是如此。正因为产生皇位的斗争,曹丕与曹植两兄弟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恶化,后来曹丕成为胜利者,曹植成为失败者。虽然曹丕念及

  • 北齐为什么被称为禽兽王朝(历史上的北齐王朝多奇葩)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朝,禽兽,奇葩,历史,北齐,称为,为什么

    《北齐二首》曾言:“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北齐年间,国家政局混乱不堪,皇帝荒唐昏庸,大行荒淫无道之举,百姓困于水深火热,社会发展亦陷无底深渊。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发展路径,都各不相同。提到唐朝时,很多人心中浮现的都是极为繁华的场景,但并非所有的朝代

  • 曹彰是不是曹丕害死的(三国曹彰曹植是否有被曹丕所杀)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曹丕所,曹彰,曹丕害,三国曹彰曹,是否

    “黄须儿”曹彰是曹操的次子,作战勇猛异常,力大无穷能徒手搏虎,将大汉“帝国双璧”的卫青和霍去病当成偶像,希望自己像他们俩那样立下不世之功,就是不喜欢读书。曹彰在《三国演义》里面写的事迹和正史《三国志》记载的差不多,都是勇猛无比,最后壮年暴毙而亡。曹操和卞夫人共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三位都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