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长平之战后秦国攻打邯郸失败(赵国在邯郸保卫战的策略)

长平之战后秦国攻打邯郸失败(赵国在邯郸保卫战的策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796 更新时间:2024/1/24 2:18:07

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然而,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赵国却坚守邯郸两年,击败了秦军,甚至恢复了太原等失地。

其中,赵人的血性、外交家的谋略、战国公子的义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岌岌可危的赵国

长平之战,赵军主力被全歼,国中震恐。

“人屠”白起一面平定上党全境,巩固胜利果实,一面请秦王增调兵马钱粮,准备一举灭赵。

前259年十月,白起兵分三路:以王龁率一部攻占邯郸以西的武安、皮牢;以司马梗率一部攻取赵太原郡;自率主力驻上党,准备直取邯郸。

此时的赵国,几十万主力刚刚灰飞烟灭,国中震怖,守备不足,几乎无力阻挡白起的进攻。

赵国,岌岌可危。

缓兵之计:认怂+挑拨

赵国也是大国,尽管长平战败,但仍拥有相当的战争潜力;魏楚等国也有一定实力,联合起来也有抗秦之力。

然而,无论是进行潜力动员还是外交联络都需要时间,楚、魏要调兵救援也需要时间!

如果放任白起趁胜追击,潜力不及组织,外交不及施展,外援不及抵达,赵国的灭亡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因此,施缓兵之计,争取时间,是赵国君臣的第一任务。

赵孝成王醒过神来,入秦觐见秦昭王,请求议和。

同时,他们又找到了顶级外交家苏代,希望他能说服秦国,暂且休战。

苏代找到了范睢:白起现在很火呀!要是他灭了赵,必然要位列三公,位置爬到你前面去,您甘心为之下吗?

苏代以范睢的个人利益得失来劝,离间白起与范睢的关系,打动了范睢。

那么,范睢又如何能说服秦王罢兵呢?

苏代“一步到位”,帮范睢把借口都想好了:秦国攻过上党等地。结果呢?你地打下来了,但当地的百姓纷纷归赵了。如今,赵人肯定也不会投靠你呀!他们会投到齐、魏、燕、韩等国,秦国到最后其实也得不到人口呀!(古代乱世,人口是与土地同等重要的资源)

所以,不如让赵国自己割地,别让白起再得到功劳了!

范睢被说动,遂建议秦王:咱们也疲惫不堪了,不如先接受韩、赵割地求和,暂且休息士卒。

秦王被说动,遂与赵王谈妥了割六城的协议,并放赵王回国了。

前258年正月,秦王下令撤军。

赵国,终于赢得了喘息之机。

明智的“背约”

赵王回国后,立即组织召开会议,商议如约割让土地之事。

亲秦派的楼缓主张按照约定割地,以免秦国再来进攻。

合纵派的虞卿则认为:秦国贪得无厌,之所以暂切退兵,关键是师老兵疲,暂切休息而已。他们的灭赵之心是不会休止的!“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实必无赵矣”!白白割让土地给秦国,是饮鸩止渴!不如把要割让给秦的好处转给齐、楚等国,继续合纵抗秦。

楼缓、虞卿,两人在外交上的意见通常都不同。长平之战前,赵王就是不听虞卿劝阻,相信了楼缓的建议,派人入秦主动求和,结果为秦王所利用,导致赵国失去其他诸侯的支持,孤军奋战,以至惨败。

如今,赵王终于想明白了,采纳了虞卿的建议,拒绝如约割地,并积极行动,联络各国。

赵“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积极进行外交。

同时,赵国君臣吊死扶伤,勤于政事,与人民“戮力同忧”;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国力;整顿军备,巩固国防;化悲痛为力量,激发国民同仇敌忾之气,“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积极准备抗秦。

赵国君臣的这次“背约”是明智的。

韩、魏,接连割地于秦,但秦得了好处后,并没有放缓进攻。

范睢劝秦王罢兵时,理由是“且休士卒”,等到休整好了,秦还是要灭赵的!

休战,对秦对赵,都是“缓一缓”而已!

如果赵人把“缓”的工夫用来削弱自己,强大秦国,就更无力阻挡下一次进攻,使秦在今后的战争中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赵国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立足于抵抗,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血性守城

秦王得知此事,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前258年九月,组织攻赵。

由于白起身体不佳,秦王选择以王陵为将,率军攻邯郸。

然而,赵国的战争潜力已经动员了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攻破了!

战国时期的战争空前惨烈,守城时,“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全民参战!

当时,列国普遍实行了全民为兵的征兵制,所有达到一定年龄(通常为15岁)的男子都要登记在册,接受军事训练。

长平之战时,赵国尽可能调动的主力,但国内仍有相当数量的,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男子从事生产、运输等工作。

此外,长期驻扎于代地,用于防御北部边境的一些军队,应当也被抽调回邯郸,参与备战。

这些人,与一些接近15岁的“五尺”男子一起,组成了“壮男”,由廉颇统领,既依城而守,也以“救必开之,守必出之”的原则,主动出击,袭击、骚扰敌军。

此外,身体状况较好的女子,则为“壮女”,主要依城坚守。

而一些身体略弱者,则主要从事运输、后勤等工作。

平原君带头散发家财为军资,并将妻妾编入守城军队,与之同生共死。

因此,王陵统领的秦军顿兵城下,陷入不利。

秦王增兵再战,结果,秦军再遭败绩,五名军校战死。

秦王认为是将帅无能,遂去请白起。

白起一语中的:当时秦军不抓住机遇灭赵,“且休士卒”,如今咱们的士卒确实得到了休整,但“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不好打了!

同时,白起还指出:赵国“其国内实,其交外成”,秦国很可能陷入“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

不愧是白起!他已经料到:胜负的关键在“诸侯”。而秦国,必然会输掉这次“伐交战”。

外交博弈

白起之所以判定秦国会陷入“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输掉这场“伐交战”,是因为:此时的秦国,在“伐交”上的空间已经很小。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征伐,秦国已经是天下至强,攻破楚国的都城,围攻过魏韩的都城。

与赵人一样,稍有见识的人都意识到:再不联合抗秦,必然是死路一条。

秦国的“伐交”空间十分有限,无非是恐吓加上缺乏诚意的诱惑。

因此,只要赵国在伐交上足够聪明,就能赢得外交上的主动。

长平之战时,赵国错误地选择了过早主动向秦求和,结果被秦利用:秦赵马上就要修好了。你们哪个不知死的要出来帮赵,老子回头就灭了你!于是,魏、楚不敢动,秦赵单挑,秦国得以以综合国力的优势占据上风,并最终取胜。

此时,赵国吸取教训,竭尽全力搞合纵。

毛遂以其胆略、口才,成功说服了楚王,楚国出兵。

在平原君的催促下,义盖云天的信陵君不惜窃符,带魏军出兵。

魏、楚帮助赵,自然与毛遂的口才、胆略,平原君的人脉关系有关。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联赵抗秦符合魏、楚的国家利益。

毛遂、平原君所作的,只是以合适的方式,把道理讲清楚,排除干扰而已。

一番博弈之下,赵国赢得了“伐交战”,获得了外援。

自乱阵脚的秦王

秦昭王一生都很英明,但在邯郸之战中却出现了罕见的失误。

攻城不下,白起不出,秦王任命王龁接替王陵,加强指挥。

在长平之战中,王龁是前期的主将,后期的副将,资历、威望仅次于白起。

然而,王龁继续强攻八、九个月,伤亡很大,依然不能取胜。

秦王恼怒,找到白起。

白起以军事家的素质指出:现在真没有机会。“何必以赵为先”?应先停止进攻,养精蓄锐,另寻机会。

连白起都说没机会了,这仗是真的没有什么机会了。

然而,秦昭王似乎卯上劲了,迁怒于白起,先是将白起一撸到底,降为士卒,后又赐剑逼白起自杀了。

随即,秦王用范睢推荐的郑安平为将,令其率军增援前线秦军。

秦军顿兵城下已久,士气已经低落,好不容易盼来援军,又是由毫无战功、资历的郑安平统领,自然士气更为低落了。

秦王自乱阵脚,合纵军的机会到了。

里应外合

不久,楚、魏联军抵达。力疲气低的秦军无力取胜,连遭挫折。

平原君见外援已抵,又募得3000死士,主动出击,与楚、魏联军里应外合。

在里外联军的攻击下,秦军终于不支,出现了溃败。

王龁到底是名将,尚能率军撤到汾城。

郑安平就不行了,所部被联军包围,突围不成,率2万人降赵!

魏楚联军趁胜追击,追到河东,再挫秦军。

秦军退回河西,放弃了此前血战而得的魏河东、赵太原、韩上党!

此战,联军大胜。秦国遭受到了自商鞅变法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

邯郸之战,秦败赵胜,其中缘故,值得总结。

1、主要原因:秦国的失误。

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

因此,邯郸之战的失败,首先是秦国自己出现失误,拱手让出主动权。

长平之战后,赵国举国震怖,秦国消耗也不小。

此时的基本形势是:秦国有困难,赵国更困难。

如果以白起之谋,继续攻赵,一举灭赵,或者至少进一步扩大胜利成果是很有可能的。

然而,秦王、范睢出于各种考虑,撤军不攻,使赵国得到了喘息之机,使赵国得以充分动员国内的战争潜力,施展外交。

此后,秦王攻赵,出现不利。

白起看到形势的变化,又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指出秦国客观上已经不具备一举灭赵的条件,应该暂停进攻,再寻机会。

秦昭王不听,不但继续用兵,还赐死白起,足见其已经失去理智。

结果,秦国拱手让出战略主动权,顿兵城下,陷入“赵攻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

2、赵国坚决抗秦的决心。

赵国没有陷入“割地求和”、弱己强敌的恶性循环,不惜“背约”,坚决抗秦。

在赵王、平原君等君臣的带动下,赵人化悲痛为力量,“举国一心”,仅存的战争潜力得以充分动员起来。

同时,赵人的血性、普遍不错的军事素质也发挥了出来,在坚守的同时,还选择时机,主动出击,组织轻锐袭扰秦军,将“守必出之”的主动防御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邯郸之战,虽然得益于诸侯联军相助,但赵人独守邯郸两年,这是胜利的基础。

3、诸侯国中最后的明智者们。

秦已经展现出扫荡天下的企图。

选择“合纵抗秦”,是六国图存的唯一机会。

楚、魏虽然出现过犹豫、动摇,但在国君自省,或国内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还是选择合纵抗秦。

因此,最终,赵国在魏楚的配合下,赢得了邯郸之战。

强秦遭遇重大挫折,暂时停止大举东出,其一统天下的步伐被迫放缓。

标签: 保卫战邯郸策略长平赵国秦国攻打失败战后

更多文章

  • 祖大寿为什么降清(祖大寿投降清朝后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祖大寿,投降,结局,清朝,为什么

    比之洪承畴、吴三桂,同为降清名将,祖大寿在降清后似乎没有那么大“风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祖大寿“销声匿迹”了。事实上,祖大寿“调转枪口”的速度比洪承畴更快,决心更大。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他的“风头”不及洪承畴、吴三桂罢了。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正是举行投降仪式,对皇太极俯首称臣。

  • 司马懿建立的晋朝是怎么灭亡(为什么三国最后是司马家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家,司马懿,灭亡,建立,晋朝,最后,为什么,怎么

    三国英雄们打得热热闹闹,最后一统归于司马家。司马家,成了三国最后的赢家。然而,这个赢家却没有笑多久。280年,晋灭吴,天下一统。仅仅36年后,西晋就覆灭了,天下再次陷入混乱。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切,还得从司马家篡魏开始说起。曹魏的天下,是曹操一刀一枪,一城一城打下来的。司马懿家族,是以辅臣的身份,通

  • 成吉思汗为什么没把汗位传给拖雷(拖雷是成吉思汗第几子)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拖雷,成吉思汗,第几子,为什么

    成吉思汗诸子中,拖雷的军事能力是最强的。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监国了两年。然而,拖雷却并非成吉思汗的继承人。这是怎么回事呢?成吉思汗建国后,颁布了大扎撒,也就是著名的《成吉思汗法典》,以之为大蒙古国的根本大法。其中,对大蒙古国汗位继承制度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与中原地区宗法制不同,大蒙古国并没有所谓嫡

  • 韩国尹姓和中国尹姓一样吗(韩国为什么那么多姓尹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尹姓,韩国,中国,一样,为什么,那么

    众所周知,朝鲜半岛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不断有中国人到达朝鲜半岛,并不断跟当地人融合,这包括文化融合、民族融合等等,才产生了现在的朝鲜半岛文化。历史上的朝鲜半岛都自称小中华,正因为如此,韩国和朝鲜的人名跟中国是一致的,基本都是单姓,如果不是一些特殊的起名习惯,但从姓名上来很难分辨到

  • 开封到底是几朝古都历史(开封分别经历几个历史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开封,历史,朝代,古都,经历,分别,到底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所以中国历代王朝多在中原地区建都。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至今拥有4000多年的建城历史,古称老丘、大梁、陈留、汴州、汴梁、东京等。开封夏朝多次迁都,老丘(开封)是其中之一,开始了开封的建都史。战国初期,三家分晋,魏国初建都安邑,魏惠王时期迁都大梁。五代十国时期,后梁

  • 青楼名妓李师师的故事(水浒传中李师师是青楼女子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师师,青楼,名妓,女子,故事,水浒传

    在四大名著《水浒传》中,东京的青楼名妓李师师和浪子燕青有一条微妙的“感情线”,还和宋徽宗有一段故事,因为她有绝世的美貌,又是青楼有名的妓女,多少文人墨客、京都显官都为她倾倒,她身上也增添了不少故事性。在真实的历史上,李师师其实和文学作品的形象有所差异,除了被人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她还是一名有骨气、有

  • 三元里抗英历史事件介绍(三元里抗英战争事件发生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元里,事件,战争,介绍,历史,发生,时间

    道光二十年11841年)四月初七日,《广州和约》签订后,广东人民义愤填膺,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九日,英军士兵在三元里附近村落抢掠财物,霸占民房,奸淫妇女。村民们聚集三元古庙誓师,奋起反抗,当场打死英兵10余人,活捉12人。次日,各乡义勇约2万人在牛栏冈将英军团团围住,最后在广州知府余纯保的劝解下,英

  • 魏征梦斩泾河龙的故事简介(魏征梦斩泾河龙王是真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征梦,斩泾河龙王,简介,故事

    泾河龙王因违抗玉帝旨意被判上剐龙台问斩,唐太宗受托为其求情,喊来丞相魏征下棋以期拖过时辰,不料魏征突然在午时三刻酣然入梦,梦中已把泾河龙王斩首示众。魏征为什么能在梦中斩龙呢?他到底是什么身份?后来因为唐太宗魂游地府,宰相许敬宗不相信魏征所说的唐太宗能还阳之说,魏征很有把握地告诉他:“不瞒许先生说,下

  • 牛皋是什么历史人物(历史上牛皋和岳飞是部下关系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牛皋,历史,部下,岳飞,人物,关系,什么

    一说到抗金名将,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岳飞。诚然岳飞是抗金名将当中最耀眼的一个,但是他的耀眼是离不开那些跟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在岳飞帐下的将士们当中,最出名的一个当属牛皋了。牛皋是抗金名将,身经百战之余,独冠三军之勇。作为抗金名将的牛皋,他最初的身份只不过是一名“射士”(所谓的“射士”指的是弓箭手)。在

  • 清朝的正大光明牌匾谁写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由何而来)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正大光明,乾清宫,牌匾,清朝

    正大光明,反过来读光明正大,这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作风正直、为人处世正派、心怀坦白,听着非常偏向口语化。但其实,正大光明这词,背后还有一段少为人知的故事。在故宫乾清宫正殿,悬挂着“正大光明”匾额,那是清朝时期悬挂于此。清朝大家也了解,作为贯穿古代以及近代的一个特殊朝代,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以及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