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我们中国的道家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我们中国的道家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892 更新时间:2023/12/11 5:20:26

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文化以其独特深刻的内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门类,它对人生价值、生存方式、社会政治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诸多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现代人们的生活发展也有着引人深思的示。

道家思想不仅渗透到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宗教、军事、文学等各个文化门类,“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兴致情趣、思维方式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维系、发展都产生过难以估量的作用。”①道家思想里蕴含的智慧也对我们现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发展有着诸多启示。在此主要介绍的是道家思想中影响较大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养生观。

一、道家的人生观

⒈自然无为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人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到无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所以道家崇尚“水”,因为水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石,是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一时的,而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韬光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面对人、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示。可见贵柔主静的精神在于理性的认清形势,冷静地控制自己,坚忍待时。静其实是柔的保证,非静不足以柔,《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著名观点,第五十七章又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从统治者来说,若能清心寡欲,社会自然就治理;从自身来说,有了静,就可以防止主观臆断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道家也并没有绝对的反对动,而是认为必要的“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静”并不是要求形体不动,而主要是用于心性修养,讲求心静。动静适宜与否,与自身的心性有直接关系,心如果能控制动静,顺乎天地之道,则自我就可安身立命。

⒊轻物重生

首先,道家面对人生生死的态度是非常坦然的,认为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自然的面对生死,才是生命应有的态度。道家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过程,人不应该去违背这种自然,但这样并不是道家不爱惜生命,或是把生命看做可有可无,从整体上看,道家是有强烈的生命价值,认为只有热爱自己的生命,才能积德进道。《列子杨朱》有杨朱言:“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认为如果人人都贵身爱生,不以天下之利交换自身的生命,那天下就大治了,个人的安危也可保存,被认为是道家轻物重生的典型。《庄子让王》也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尊重爱护自己的生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必然是齐贵贱、不伤身的人。《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道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主张人们摒弃外在物质的欲念,健全自己的体魄,归于自然的本身。所以轻物重生,就是道家告诉人们了解自然与自身的和谐,不要一味去追求身外之物,没有强烈的欲望也就不会被其所伤害,因此而达到各自相安的目的。

二、道家的政治观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道家在其政治治国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庄也从未离开政治离开社会去孤立的谈自身的思想与观点。老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庄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至德之世”的乌托邦。显然,他们并不像其他诸家明显的用世方式,而是采用的“无为而治”的方法,和道家哲学的核心“自然无为”相同,认为统治者也是要采取自然方法治理国家,如《老子》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在《天地》中也说:“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等。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去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也不做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对顺应自然而又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还是要积极的参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关系。老子和庄子分别生活在春秋和战国时代,看了太多当时的“有为”政治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弊端,统治者一味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另一方面又滥用私权满足自身的私欲。所以他们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给与当时的有为政治猛烈的抨击和鞭挞。老子在治国方面有一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统治者既不能用礼法等来约束人民,也不必事无巨细,从而陷入事务主义的歧途中,使国家越治越乱,最理想化的莫过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虽然不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有一定的幻想意义,但确实都是针对当时的繁重压迫的现实而产生的,也反映出当时的劳动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这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也从另一面“彰显和憧憬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对立的素朴而平等的社会。”④三、道家的养生观现在随着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保养,而“养生”也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老子之前的道家人物对养生的探索大多停留在养生术方面,从老子开始,道家系统的思考“养生”,将人置于社会、自然、宇宙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老子》首先提出“摄身”的概念,《庄子》则专列《养生主》一篇谈养生之道。

1.心性之养这里的“心”除了表示作为实体存在的心脏及其功能外,主要用于代表人的思想活动、心灵境界等。道家的“养心”,就是在外在接物和内在的思想活动中,如何超越有形无形的束缚,以保持自我的本性,达到自我的安定。这其中“治心”是道家实现个体逍遥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心境平和宁静。道家提倡心要静,以静养生,但心静也只是一种境界修养,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都会影响心静,外部原因如各种声色犬马的诱惑,而内在原因通常是自身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所以也达不到心静的状态。而道家并没有排斥人的基本欲望,而是要求人的欲望要得其宜,不要贪婪,《吕氏春秋适音》有言:“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矣;生全则寿长矣。”人的自然欲望得到满足,心也就会安定,身心俱畅,自然就会长寿。道家的养性说是建立在自然主义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性”,指人性或人的本性、本质。首先,老庄认为的人性具有自然性的特点,人的本性在其原始性、先天性、自然性,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如果加上外在人为的成分,必使其受到伤害。老子强调,人性的本质在于其天真未凿,不容丝毫人为的损益。其次是超善恶性的特点,关于性善性恶说,是先秦时代诸家关于人性论的观点,但道家老庄讲究人性的超善恶性、超道德性,他们反对把主观的善恶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范畴引入人性领域,用来论说人的本性。所以,老庄提出“因性”、“全性”为宗旨的养性说,强调在人的自然本性面前,人们必须要因性而行、顺性而动,才是养生正确的途径,而“全性保真”才是养生的目的所在,“全性”就是指保全人的天性或本性,“保真”就是保持人最真实的一面。《庄子田子方》有说:“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可以看出“全性保真”不仅可以使人形体健全,更重要的是使人精神充沛,从而延年益寿。

2.形神之养养形是道家养生的基础,因为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也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形求其安,气求以充,神求其宜,三者皆宜,生乃康健。”⑤《庄子达生》篇有言“有生必先无离形”,“养形必先之以物”,生命离不开形体,形体需要依靠“物”来养育,但养形应注意把握物养的尺度,不恰当的饮食起居也会伤害性命,道家强调的养形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再加以适当的运动最好。“神”一般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即精神,在《老子河上公章句爱己第七十二》有言:“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精神”。道家认为人由形、神两大部分组成,生命虽离不开形体,但却因精神展现光芒,所以道家常常将“养神”置于首要地位,《文子下德》提出:“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养生之末也。”结语道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贤们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主要思想内容在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道家的人生观主张我们待人处事要自然宁静,充分体现了人之生命自由恬淡而又宽容阔达的精神追求,人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对我们陶冶精神和锻炼形体都大有益处。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对我们也多有启示,在现代管理艺术中,管理者就是要“抓大放小”,以“无为”的方式从事管理活动,一定会产生“无不为”的积极的管理成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道家思想文化是高价值高水平的思想文化,我们不仅仅要将其好好传承,更要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主要是尊重和顺应自然,而不是意改变自然,如今我们意改变自然,虽然发展了,但也加快生物的灭绝,包括我们人类也决活不下去了,农药杀死了多少大自然的生物,现在没杀的对像了,农药准备但实际上已经杀的人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今天的"礼"的意思和古代的"礼"概念是一样的,这种说法正确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不一样1.从社会影响而言,新闻最根本的属性是每日都在影响社会的工作。是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院是普利策倡导和捐资所建?是3.新闻工作的弱点是容易浮光掠影。是4.普利策创立了《纽约新闻报》。否5.时效性是新闻写作的一大特性。是6.新闻工作者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离不开平时的各种关于中国社

  • 中国古代以无为为代表思想的是哪一位哲人?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您好,答案是“老子”。【老子简介】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受藏室之史也。”也就是说,老子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曾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老子

  • 三十六计安天下。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三十六计“安天下”就是安定天下,平定天下,因为三国是被称作群雄逐鹿的乱世,所以一统天下被称为安天下。三十六计安天下就是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来平定天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

  • 蕴含哲理的诗句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古诗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体察特定时期的民情风俗,还能够使我们懂得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因为许多古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现采撷几句富含哲理的诗句,与大家共享。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诗人苏轼

  • 《韩非子》中,“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事情或者是局势稳定时容易控制,坏事或者是祸难刚刚出苗头时,也就是没有明显征兆时容易谋划。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制之于其未乱。注①兆:征兆,苗头。②判:分解开。这里指分化以致消解。与下句“散”意思近同。译:局势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没露苗头时容易筹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

  • 儒家中的“安”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论“安”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人层面,一是社会层面,两者之间相互贯通。对于个体而言,“安”指的是一种能够立足于内在自我的状态。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仁者安仁。”(《为政》)“仁”的指向是一种“自得”,而这也正是“安”的意旨所在。这一点,孟子后来有过非常经典的表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1、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指德国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因而其主要代表人物也就是这四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在这四个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中,康德是确定基调的人,而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是润色或丰满德国古典哲学的人。2、由于马克思主义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某种亲

  • 西方古典哲学的缺陷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黑格尔有一句话---哲学是把握住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所以时代性很强,这个吧说不能说缺陷,或者很难说缺陷,毕竟缺陷也是有角度的比如实用等等,相对性很强,只能谈谈不同。既然是古典哲学,从时间这个纵向上,那基本上就是黑格尔之前,黑格尔哲学作为古典哲学的终结与以前的西方哲学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黑格尔的哲学

  • 西方归纳出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有几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规定很严格。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

  • 如何理解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全文如下: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一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君子,吃饭不求吃饱,居住不求安稳,……”。乍一看,感觉君子高大上吃不饱居不安还追求这追求那的。但仔细回味之后,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