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答案是“老子”。
【老子简介】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受藏室之史也。”也就是说,老子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曾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老子作为“守藏室之史”,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博览周室藏书,系统阅读和思考往圣先贤的思想,参悟出天地自然、治理天下、修身养心的大道。
【生卒年代】老子出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571年前后,早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卒年不详。
【著作】老子作为守藏室之史,近水楼台先得月,博览周室藏书,系统总结了往圣先贤的思想。在离开洛阳西行时,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著作了《道德经》,分上、下两篇,言道德之意。《史记》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也,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老子的哲学,历来存在太多误解,实际上老子的著作,主要是立足于贵族,是给统治者阶层,特别是帝王君主看的。老子的思想,是崇尚自然的客观主义、自然主义,绝不是通常认为的避世隐居的哲学。
以“无为而治”为例。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什么都不干,而是不乱作为,非确属必要不会轻易作为,表明了老子对于作为的审慎态度,是为了避免干扰天下百姓的自然生存和发展。因为为政者推行政令的目的,大多是聚敛财富以满足私欲,这会造成百姓的饥荒和动乱,所以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推行政令过多,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必然引发百姓的反抗和斗争,也就是孟子所说“苛政猛于虎也”。
难道老子就什么都不作为了吗?当然不是。老子讲“为无为”,同时也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是“为道日损”?就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需要做的,会越来越少。圣人治世,以身作则,有三宝“一曰慈,二月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爱因而受万民拥戴,俭省因而不会横征暴敛,不敢为天下先因而不会违背天道民心。圣人先以身作则,定好了规矩,如春风化雨一般,万民纷纷效法。所以说,圣人的“为”,是懂得民心,“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提前消除了可能会引发民心动荡的不利因素,在祸患尚未萌芽之时,便以消除地无影无踪了。同时,圣人重视防微杜渐,在祸患刚露出苗头是就及时予以制止。“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因此圣人善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因此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圣人做事,善于把握时机,也就是“动善时”,是圣人“七德”之一。
由此观之,圣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悄悄地把一切该做的都做好了,多余的一点都不做。因此,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不乱作为,不强作妄为,非到确属必要不会轻易作为,也就是循道而行,该做的提前做好,多余的一点都不做。
【历史地位】
《道德经》参乎天地自然、养生修身、治理天下的大道,以超过冷静的态度,阐述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通理,是绝对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成为道家学派和道教思想的主要经典。因此,老子被称为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被道教尊为教主。在这里,道家与道教不同,前者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哲学派别,后者是在东汉中后期形成的一种宗教。
【结论】综上,您所提的问题答案是老子,即中国古代以“无为”为代表思想的是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