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以无为为代表思想的是哪一位哲人?

中国古代以无为为代表思想的是哪一位哲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011 更新时间:2024/2/10 14:29:09

您好,答案是“老子”。

【老子简介】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受藏室之史也。”也就是说,老子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曾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老子作为“守藏室之史”,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博览周室藏书,系统阅读和思考往圣先贤的思想,参悟出天地自然、治理天下、修身养心的大道。

【生卒年代】老子出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571年前后,早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卒年不详。

【著作】老子作为守藏室之史,近水楼台先得月,博览周室藏书,系统总结了往圣先贤的思想。在离开洛阳西行时,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著作了《道德经》,分上、下两篇,言道德之意。《史记》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也,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老子的哲学,历来存在太多误解,实际上老子的著作,主要是立足于贵族,是给统治者阶层,特别是帝君主看的。老子的思想,是崇尚自然的客观主义、自然主义,绝不是通常认为的避世隐居的哲学。

以“无为而治”为例。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什么都不干,而是不乱作为,非确属必要不会轻易作为,表明了老子对于作为的审慎态度,是为了避免干扰天下百姓的自然生存和发展。因为为政者推行政令的目的,大多是聚敛财富以满足私欲,这会造成百姓的饥荒和动乱,所以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推行政令过多,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必然引发百姓的反抗和斗争,也就是孟子所说“苛政猛于虎也”。

难道老子就什么都不作为了吗?当然不是。老子讲“为无为”,同时也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是“为道日损”?就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事,需要做的,会越来越少。圣人治世,以身作则,有三宝“一曰慈,二月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爱因而受万民拥戴,俭省因而不会横征暴敛,不敢为天下先因而不会违背天道民心。圣人先以身作则,定好了规矩,如春风化雨一般,万民纷纷效法。所以说,圣人的“为”,是懂得民心,“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提前消除了可能会引发民心动荡的不利因素,在祸患尚未萌芽之时,便以消除地无影无踪了。同时,圣人重视防微杜渐,在祸患刚露出苗头是就及时予以制止。“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因此圣人善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因此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圣人做事,善于把握时机,也就是“动善时”,是圣人“七德”之一。

由此观之,圣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悄悄地把一切该做的都做好了,多余的一点都不做。因此,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不乱作为,不强作妄为,非到确属必要不会轻易作为,也就是循道而行,该做的提前做好,多余的一点都不做。

【历史地位】

《道德经》参乎天地自然、养生修身、治理天下的大道,以超过冷静的态度,阐述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通理,是绝对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成为道家学派和道教思想的主要经典。因此,老子被称为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被道教尊为教主。在这里,道家与道教不同,前者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哲学派别,后者是在东汉中后期形成的一种宗教。

【结论】综上,您所提的问题答案是老子,即中国古代以“无为”为代表思想的是老子。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十六计安天下。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三十六计“安天下”就是安定天下,平定天下,因为三国是被称作群雄逐鹿的乱世,所以一统天下被称为安天下。三十六计安天下就是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来平定天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

  • 蕴含哲理的诗句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古诗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体察特定时期的民情风俗,还能够使我们懂得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因为许多古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现采撷几句富含哲理的诗句,与大家共享。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诗人苏轼

  • 《韩非子》中,“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事情或者是局势稳定时容易控制,坏事或者是祸难刚刚出苗头时,也就是没有明显征兆时容易谋划。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制之于其未乱。注①兆:征兆,苗头。②判:分解开。这里指分化以致消解。与下句“散”意思近同。译:局势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没露苗头时容易筹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

  • 儒家中的“安”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论“安”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人层面,一是社会层面,两者之间相互贯通。对于个体而言,“安”指的是一种能够立足于内在自我的状态。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仁者安仁。”(《为政》)“仁”的指向是一种“自得”,而这也正是“安”的意旨所在。这一点,孟子后来有过非常经典的表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1、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指德国的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因而其主要代表人物也就是这四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在这四个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中,康德是确定基调的人,而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是润色或丰满德国古典哲学的人。2、由于马克思主义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某种亲

  • 西方古典哲学的缺陷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黑格尔有一句话---哲学是把握住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所以时代性很强,这个吧说不能说缺陷,或者很难说缺陷,毕竟缺陷也是有角度的比如实用等等,相对性很强,只能谈谈不同。既然是古典哲学,从时间这个纵向上,那基本上就是黑格尔之前,黑格尔哲学作为古典哲学的终结与以前的西方哲学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黑格尔的哲学

  • 西方归纳出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有几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规定很严格。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

  • 如何理解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全文如下: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一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君子,吃饭不求吃饱,居住不求安稳,……”。乍一看,感觉君子高大上吃不饱居不安还追求这追求那的。但仔细回味之后,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君

  •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样论述“以人为本”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孟子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性善论,由此演化出他的仁政学说,而他“以民为本”的主张正是他仁政学说的的核心,即贵民论。孟子是怎样论述他的“以人为本”主张的呢?孟子最早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可贵的。他总结历代王朝兴废存亡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得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 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卢梭,1712-1778,出生在日内瓦,后来长期生活在法国,还有英国等。《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他是18世纪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卢梭“五个方面”的影响。在哲学方面。严格来说,卢梭不是一个哲学家他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哲学著作。但是罗素说,他的浪漫情怀在哲学界确实产生了影响。所以,后世的哲学史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