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利斯(约前624前547)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出身于米利都的名门望族。据说他最早研究天文学,曾预言过公元前585年5月25日的一次日食。据说在政治上由于主张和波斯联盟而使伊奥尼亚免除灭顶之灾。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把埃及的丈量土地的方法引入希腊的人,奠定了希腊几何学基础。博学多艺,被称为希腊七贤之一。在哲学上,他首先摆脱用神创说去解释万物的产生,提出并探讨了水是万物的本原,其思想被视为西方哲学的开端。他从具体事物中寻找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但又认为万物都有灵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描述“人”这一物种;或是描述群体中的“人”的个体。
科学发展观表达的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强调人的重要性,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把克服一切困难、推进一切发展始终建立在依托人民群众主体性基础之上。
以人为本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使全社会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以人为本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语有多种表达,诸如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改革创新,等等。这些表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其实践主体和享受主体都是人民,因此,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达和高度概括。
扩展资料:
“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否定和超越,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由于人可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理解,故以人为本的观念兼含有以社会的人或作为群体的人为本位和以个体的人为本位两重含义。
马克思主义倾向于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群体去理解人。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奋斗目标。
他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为基础,把抽象的、孤立的、非历史的人科学地还原为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人。
在他看来,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因而,作为以生产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人为本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切实保障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扩展资料:
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