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儒家,以人为本的核心也。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和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要求不同事物聚在一起,能够互相协调、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和文化思想是时代进步的主题,也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提倡“和谐共荣”。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承认并尊重员工彼此的差异性,实现员工身心和谐、内外统一、精神与物质均衡发展,进而形成良好的工作、科研和优秀的团队精神。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足见人和最为重要。一个家庭,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要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与人相处,要以和为贵。总之,“和”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中国文化
我国古代文化出彩的作品和思想很多,其中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德经》、孔子的儒家思想《论语》在世界上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当代西方人本心理学培训的理论中不仅有一些观点和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观点趋同,而且它所引起的各派人性论之争的总体结构也似乎是我国古代哲学百家争鸣在当代水平上的再版。
这当然不是说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在走我国传统文化的老路。我们既要看到人类文明发展有趋同的一面,又要看到中西文明发展有不同的一面。但不同是同中的不同,同是不同中的趋同。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开头可以以上溯作为开篇,然后大略介绍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之后切换到执政党的角度,讲述我们党是如何理解人本思想的,正文:
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孟,“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西方文艺复兴时启蒙运动把人本主义提高到空前高度,这都说明人本思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如今人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也讲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
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讲民,是要求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