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àngméizhǐkě,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后世纪念
关于曹操望梅止渴历史上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是一种智慧,也有人说这是曹操奸诈之处。许多文人因探寻“望梅止渴”的历史来到含山县梅山村,留下了不同看法的诗篇。
多年以来含山县文化研究会,含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本县望梅止渴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历史研究,整理出一篇《含山县三国文化遗址调查》论文,2017年提交给“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经专家反复对史料验证核实,论文编入由“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诸葛亮研究会”编著的论文集中。
《望梅止渴》是曹操带兵的故事,如果用到管理中算激励方式吗?
《望梅止渴》是曹操欺骗士兵的善意谎言,说是魏军行军中,士兵口渴的不能行走,曹操诡称前面有梅林,士兵想到梅子的酸味,口内生津,暂缓了口渴得以继续行进。
这种作法只是暂时能看到效果的短期行为,而且不能重复利用。是不能做为激励方式应用企业管理中去的。
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方式,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作法。号召员工学习的榜样应是实在的,物质奖励应是现实的,领导者的承诺是要兑现的。而不能靠假大空的口号去蒙骗群众,尤其是企业遇到经营困难的时候,更不能把《望梅止渴》做为激励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种作法一旦不能成功兑现,企业管理者将彻底失去员工的信任,没有诚信的企业离破产倒闭也就不远了。
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方式。
说好听点:描画宏伟蓝图。
说难听点:画饼充饥。
说直白点:得会忽悠。
望梅止渴的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终见不到一滴水。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