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为何?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为何?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478 更新时间:2024/3/29 12:48:49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到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三教一体”已经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园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看似平凡无奇的几个字、包括太多的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了、儒、释、道三个字可以撰几十万字论文了。属学者研究课题、不是三言两语而就

唐代王维的诗,感觉意象、意境均“空灵”,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吗?

盛唐时代,儒、释、道三家在中国都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文人墨客们在各种思想的浸润下,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王维也不例外。

然而,从他的整个生涯来看,王维的诗歌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生于信佛的家庭,一生与佛结缘据《旧唐书》记载: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不仅如此,王维在去世前写给朋友的书信中,仍然殷切地敦促友人“奉佛修心”。因此,后世给王维的称号为“诗佛”。

那么,王维这种偏爱佛法的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

第一个是他的母亲,崔氏。《旧唐书》对于王维有这样一个评价:事母崔氏以孝闻。

可见,王维不仅是一个孝子,他的孝行甚至被载入史册,举世闻名。母亲去世后,王维“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崔氏对于王维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样一位母亲,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

王维曾经上书,请求皇帝施舍一座庄园,建为寺庙。在这篇《请施庄为寺表》中,他深情地怀念了自己的母亲,并且表明了心迹:

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馀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母亲去世后,王维“当即发心,愿为伽蓝,永劫追福。”

第二个人是道光禅师这位禅师的名声不大,至少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事迹。然而在王维看来,道光禅师却犹如圣贤一般。

在王维为他写的祭文中,这样说道:

其世行遗教,如一切贤圣。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我们可以知道,王维与道光是十年的师徒关系,整篇祭文洋溢着崇敬和赞美之情,在文末也表露了王维打算继承其遗志的想法。

道光禅师对于王维的影响力之深,可见一斑。

王维的作品中有浓浓的禅韵都说王维的诗意境空灵,不同凡响。这种味道,更偏向于佛家的“禅”,而不是道。

“禅”是佛家的一种修持方法,提倡“静坐”,排除世间一切杂念。可以说,“静”是“禅”的核心特点,而这个特点,道家是没有的。

王维的诗里面,处处体现一个“静”字,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在写下这些诗句时,极有可能是在某处幽僻的环境中,安然地“坐禅”,否则,他的心境不会这样平静自然。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非《过香积寺》莫属: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里,王维不但详细描写环境的“幽静”,而且直接写明自己是来坐禅的(安禅制毒龙)。如此直抒胸臆,已经不需要怀疑了。

“佛”与“道”究竟有何不同?佛与道,在很多方面都是想通的。它们都提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追求高深的真理和境界。

因此,很多人认为王维的诗歌受到道家的影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佛与道至少有两大不同,决定了王维的诗歌更偏向于“佛”,而不是“道”。

第一个不同,前文已经说过:佛家提倡“静修”,在打坐之中参悟禅理;而道家提倡“逍遥”,动静结合,顺其自然,没有具体的形式要求。

第二个不同:佛家重视“人心”的修炼,提倡要从自身出发,提高修为,免受轮回之苦;而道家更多的是追求外在真理,崇拜自然,从道家衍生出来的道教,提倡“修仙”、长生不老。

而王维的诗歌,处处体现出“静修”的味道,凡事皆从内心出发。其中不牵扯自然或者宇宙,也没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和道家是不沾边的。

因此我认为王维的诗,并非受道家影响,而是佛家。

王维被后人称做“诗佛”,他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他本人又精通绘画、书法和音律,他的诗诗中有禅意,诗中有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极具空灵悠然之美。

唐代道教盛行,王维本人对道家思想也颇为倾心,并因此写过一些神仙诗和与道士交往的诗。他的诗中也经常用“竹“”云”等意向来表达自己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有《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都无不体现了王维对山、水、竹、云营造出的清幽静谧生活的向往。无数后世文人在不得志后往往喜欢离尘隐居、寄情山水,恐怕也是受了王维这种悠然闲适的道家人生观的影响吧。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中,黛玉向香菱推荐读诗时首推的就是王摩诘,也就是王维,然后才是杜甫李白。原文如下: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林黛玉之所以要香菱从王维读起,可谓因材施教、独辟蹊径。王维是山水田园派诗人,诗中多有对自然景物、田园山水的描绘,画面感极强,对于初学诗者来说,可以很自然的感受到诗中意境。黛玉独具慧眼的看出香菱是个“极聪敏伶俐的人”,共情能力很强,因此王维的山水诗便成了首选。

而林黛玉在元妃省亲时代宝玉所做那首《杏帘在望》,似乎也能看出王维的影子。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什么是哲学?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提问应该改成:哲学是什么?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看起来是“同一”个句子的倒装,其实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大相径庭。“是什么”是对事物的定义;“什么是”是把符合定义的事物举例罗列出来。举个蹩脚的锤子:凳子是什么?凳子是给人屁股坐且高于地面的物件。那么,什么是凳子?一块石头,塑料凳,

  • 什么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有啥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的物质性,是正确的。但是把万物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物质本原问题简单化,片面化了。2,马克思主义则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3,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朴素唯物主义的

  • 唐诗宋词里面有没有丰富的哲理?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本人案上有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版的《绝句三百首》。开篇所选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五言绝句:《中秋月》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诗人中秋夜晚,喝着美酒,品着香茗,就着又香又甜的月饼和瓜果,和一家老小过节赏月。李峤看着一轮明月悬挂天空,由感而发,用短短四句二十个字

  • 有哪些具有禅意或古意的词句,体现出哲思或哲学思辨?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注明,第一张照片来自网络。最有哲理的词句我看非赤壁赋莫属。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历朝历代以来哪朝服饰最能代表或者体现出中国人的特色?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最能体中国人服饰的民族特色应该远至周朝,即从这个朝代起影响着汉、秦、唐、宋、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改良派式服饰。这里主要讲述的是女子的服饰,当然,男性服饰的特点也源于商周时期,一是从劳动民众的服饰特点和儒雅书生及在朝官服的特点。周期女子的服饰主要是上身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即现代所说的裙。在腰部束着一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形式是?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些原初的物质,即“始基”,变化、发展而来的,万事万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物质。在中国古代,代表观点是“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用“水、木、火、金、土”五大要素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在古希腊,泰勒斯把水定义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精确定义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王夫之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卓越的思想家、史学家。

  • 各个朝代的衣物有什么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每个朝代的衣物服装都不一样,我根据我所了解的东西简单的说下吧。1、秦汉时期的服装秦汉时期的曲裾深衣与先秦时期的衣服大体相同,只是在局部处有些变化,比如袖头和下摆。秦汉妇女以深衣为尚,其礼服为曲裾绕膝式和直裾式,衣襟绕转层数比战国时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摆部也有所增大。但是凡穿深衣的妇女,腰身都裹得很紧,

  • 中华五千年服饰文化有什么意义,对今有何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中华五千年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华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及思想文化底蕴。在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正潜移默化影响着国人

  • 中国古典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既然你已经知道要去哲学原理实践于生活,那就好好的生活吧,平时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最高深的哲学本身就是最简单的,平日的生活的点滴都是哲学原理的实践。从哲学原理来讲,你本来就在生活实践中,再问如何将哲学原理实践于生活,这个问题本身岂不是不能成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应该属于历史上道家的思想吧?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