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到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三教一体”已经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园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看似平凡无奇的几个字、包括太多的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了、儒、释、道三个字可以撰几十万字论文了。属学者研究课题、不是三言两语而就
唐代王维的诗,感觉意象、意境均“空灵”,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吗?
盛唐时代,儒、释、道三家在中国都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文人墨客们在各种思想的浸润下,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王维也不例外。
然而,从他的整个生涯来看,王维的诗歌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最深。
生于信佛的家庭,一生与佛结缘据《旧唐书》记载: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不仅如此,王维在去世前写给朋友的书信中,仍然殷切地敦促友人“奉佛修心”。因此,后世给王维的称号为“诗佛”。
那么,王维这种偏爱佛法的性格,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
第一个是他的母亲,崔氏。《旧唐书》对于王维有这样一个评价:事母崔氏以孝闻。
可见,王维不仅是一个孝子,他的孝行甚至被载入史册,举世闻名。母亲去世后,王维“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崔氏对于王维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这样一位母亲,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
王维曾经上书,请求皇帝施舍一座庄园,建为寺庙。在这篇《请施庄为寺表》中,他深情地怀念了自己的母亲,并且表明了心迹:
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馀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母亲去世后,王维“当即发心,愿为伽蓝,永劫追福。”
第二个人是道光禅师这位禅师的名声不大,至少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事迹。然而在王维看来,道光禅师却犹如圣贤一般。
在王维为他写的祭文中,这样说道:
其世行遗教,如一切贤圣。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我们可以知道,王维与道光是十年的师徒关系,整篇祭文洋溢着崇敬和赞美之情,在文末也表露了王维打算继承其遗志的想法。
道光禅师对于王维的影响力之深,可见一斑。
王维的作品中有浓浓的禅韵都说王维的诗意境空灵,不同凡响。这种味道,更偏向于佛家的“禅”,而不是道。
“禅”是佛家的一种修持方法,提倡“静坐”,排除世间一切杂念。可以说,“静”是“禅”的核心特点,而这个特点,道家是没有的。
王维的诗里面,处处体现一个“静”字,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在写下这些诗句时,极有可能是在某处幽僻的环境中,安然地“坐禅”,否则,他的心境不会这样平静自然。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非《过香积寺》莫属: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里,王维不但详细描写环境的“幽静”,而且直接写明自己是来坐禅的(安禅制毒龙)。如此直抒胸臆,已经不需要怀疑了。
“佛”与“道”究竟有何不同?佛与道,在很多方面都是想通的。它们都提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追求高深的真理和境界。
因此,很多人认为王维的诗歌受到道家的影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佛与道至少有两大不同,决定了王维的诗歌更偏向于“佛”,而不是“道”。
第一个不同,前文已经说过:佛家提倡“静修”,在打坐之中参悟禅理;而道家提倡“逍遥”,动静结合,顺其自然,没有具体的形式要求。
第二个不同:佛家重视“人心”的修炼,提倡要从自身出发,提高修为,免受轮回之苦;而道家更多的是追求外在真理,崇拜自然,从道家衍生出来的道教,提倡“修仙”、长生不老。
而王维的诗歌,处处体现出“静修”的味道,凡事皆从内心出发。其中不牵扯自然或者宇宙,也没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和道家是不沾边的。
因此我认为王维的诗,并非受道家影响,而是佛家。
王维被后人称做“诗佛”,他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他本人又精通绘画、书法和音律,他的诗诗中有禅意,诗中有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极具空灵悠然之美。
唐代道教盛行,王维本人对道家思想也颇为倾心,并因此写过一些神仙诗和与道士交往的诗。他的诗中也经常用“竹“”云”等意向来表达自己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有《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都无不体现了王维对山、水、竹、云营造出的清幽静谧生活的向往。无数后世文人在不得志后往往喜欢离尘隐居、寄情山水,恐怕也是受了王维这种悠然闲适的道家人生观的影响吧。
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中,黛玉向香菱推荐读诗时首推的就是王摩诘,也就是王维,然后才是杜甫李白。原文如下: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林黛玉之所以要香菱从王维读起,可谓因材施教、独辟蹊径。王维是山水田园派诗人,诗中多有对自然景物、田园山水的描绘,画面感极强,对于初学诗者来说,可以很自然的感受到诗中意境。黛玉独具慧眼的看出香菱是个“极聪敏伶俐的人”,共情能力很强,因此王维的山水诗便成了首选。
而林黛玉在元妃省亲时代宝玉所做那首《杏帘在望》,似乎也能看出王维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