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者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王夫之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卓越的思想家、史学家。在明清政权交替更迭的动荡时期,他积极参加抗清斗争,矢志坚守民族气节,是一位志行卓绝的爱国主义者。在对明亡教训的沉痛反思中,他揭露抨击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弊端,提出了改革社会的启蒙思想,探讨了国家兴亡的治乱根源,是倡导崇实致用的一代大师。在对传统学术的深刻认识中,他总结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学说,继承发展了古代哲学的优秀思想,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虽然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当时并不多为人知,但在明清之际学术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失之于科研不够,所以哲学也会很粗糙。而且很自然的,把人和自然割裂开看,不把自然观用之于人类社会。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嘛玩意我实在不知道。或许是指牛顿的力学三定律之类的玩意,揭示的原理比较机械死板吧。那么这种自然观,当然是受当时严谨的科学观念影响。辩证唯物主义,就比较灵活和彻底了。他在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结合了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观点。只有运用这个哲学,才能实现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分析,从而把人和自然在唯物主义层面上统一起来。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性格分别是怎样的?请从正反两面回答。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片面地理解主观唯心主义会导致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部分分支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的部分分支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理想形式。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